APP下载

论“朦胧诗”的撒娇情结

2015-04-24

山花 2015年2期
关键词:舒婷朦胧诗北岛

邹 瑶

论“朦胧诗”的撒娇情结

邹瑶

“朦胧诗”是引人注目的文学成就之一,它在乍明还暗的特殊时代迸射出了最耀眼的光芒。在“朦胧诗”家族中,聚集着一群性格各异的“小字辈”诗人。他们是一群“任性的孩子”,在朦朦胧胧中大胆,甚至肆无忌惮地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完美)世界,并以此来抗争现实世界对他们的侵蚀。然而,他们毕竟还只是群孩子,在用诗歌来进行冷峻抗争的背后,他们很快又发现了诗歌的又一作用——撒娇(撒娇,《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占着别人的宠爱而故作姿态。”在文学作品中,笔者认为撒娇是一种娇滴滴、故作天真、单纯的语言——包括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惯于求助于人来实现其愿望的心态)。下面,笔者将试论述“朦胧诗”撒娇情结的客观存在(包括撒娇主体的客观存在和撒娇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为“朦胧诗”的撒娇情结找到存在的依据。

撒娇,因为他们还是群孩子,尽管他们的童年早就被揉碎在“十年浩劫”之中了,但在“朦胧”世界里,他们更愿意以嗲声嗲气的稚嫩姿态出现。无论你随便翻开哪本“朦胧诗”集,“孩子”的意向都会令你应接不暇,“孩子”是这群“朦胧”诗人最惯用的撒娇本体。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群撒娇的孩子吧!

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

(梁小斌:《雪白的墙》)

把我叫做你的“桦树苗儿”你的“蔚蓝的小星星”吧,妈妈

(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

……

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靠拢在/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

(顾城《简历》)

我需要广场一片空旷的广场/放置一个碗,一把小匙/一只风筝孤单的影子

……我们是迷失在航空港里的儿童总想大哭一场……

(北岛:《白日梦》)

在这些诗中,他们完全是一副未断奶的娇娇儿的形象,全然没有一丝领导中国文学启蒙运动的领导者的形象,他们左一个“孩子”,右一声“妈妈”,差不多要把整个诗坛搬进幼儿园。一个老大不小经历过人世沧桑的人,一副娇滴滴的模样,不免有做作之嫌,无论如何,大家都是不能接受的。这正是“朦胧”诗人的聪明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这群稚嫩的孩子,尽管脾气不尽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的撒娇对象——母亲。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

我是个孩子/一个被幻想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顾城《我是个任性的孩子》)

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

(梁小斌:《雪白的墙》)

可是我累了,妈妈把你的手搁在我燃烧的额上

……

虽然我累了,妈妈帮助我立在阵线的最前方

(舒婷《在诗歌的十字架上献给我的北方妈妈》)

这不难理解,母亲永远与爱、温暖、慈祥、美丽、善良、安全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她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和最有力的保护者,况且,母亲又是那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她最能理解孩子的撒娇,当然也就最容易让孩子的撒娇得逞了。但,这里的“母亲”并不是纯粹的、具体的母亲,能配得上这一形象的,只有人民大众的共同母亲。在《会唱歌的鸢尾花》中,舒婷写道:

中国母亲啊,给你应声而来的女儿重新命名

在这里,“母亲”就是“国家”,反之亦然,她们是完全一体化的。歌曲《祖国,母亲》《今天是你的生日》等,从来都是把国家叫作mother,而非motherland。在这一点上,“朦胧派”与“国家美学”达成了共识,总体上保持着“母亲—国家—人民”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不可否认,母亲永远是这群把自己标榜成孩子的诗人最热衷的撒娇对象,但,并不是唯一的撒娇对象。事实的确如此,舒婷,作为一位女性,偏好在自己的爱情中,向爱情对象撒娇;北岛对民主、权力尤为关注,为了获得它,北岛不禁在“权力父亲”面前卖弄起了自己的矫情;顾城则由于强烈的恋母情结,撒娇总移不出女性这个圈子。

舒婷,这位“朦胧”家族中的“独生女”,不管平时的呐喊怎样高亢、坚强,成长的岁月总会吹开少女的心房。当“严厉的父亲”倒下之后,她便迫不及待地要将那被压抑到极点的情感释放出来。

你弯身在书桌上/看见了几行蹩脚的小诗/我满脸通红地收起稿纸/你又庄重又亲切地向我祝福:/“你在爱着。”/我悄悄叹了口气/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

(《无题1》)

在这首诗中,其撒娇撒得堪称经典,含蓄而不放荡,撒娇而不失少女的自我,不愧是20世纪80年代撒娇的典范,“舒婷式”的撒娇也成为时代少女所竞相模仿的对象,频频在当时的电影和少女的情书中露脸。

北岛,这位“朦胧”家族中的长子,总是习惯于放大他那“愤怒青年”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回答》),然而,在自己的权力父亲面前,在当代中国诗歌史上,作为坚定、刚毅、冷峻风格代表的北岛,在不经意间却流露出了自己的撒娇本性。

我需要广场/一片空旷的广场/放置一个碗,一把小匙/一只风筝孤单的影子

(《白日梦》)

北岛想将象征父辈权力的广场变成自己的游乐场。显然这是天方夜谭般的“白日梦”,这显然会激起权力父辈的警惕。从政治学角度看,孩子的要求可以看成是追求民主精神,但从心理学来说,这就是孩子气的撒娇,在权力父亲面前撒娇。这一次,这个孩子偏偏遇上了“严厉的父亲”。他毫不领情,果断拒绝:

……

占据广场的人说/这不可能//

……

道路撞击在一起/需要平等的对话//

(《白日梦》)

没想到连这点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严厉的父亲”对孩子的游戏毫不关心,可孩子对他却毫无办法。于是,北岛便拿出了所有撒娇者的惯用的招数——哭。北岛在诗中进一步描述了他们这一代人撒娇未遂时的心态:

……我们是/迷失在航空港里的儿童/总想大哭一场//

(同上)

与北岛敢于“外向”式的撒娇不同,顾城偏好于躲在自己构建的城堡中,在自己的童话世界中尽情撒娇:

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天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是个任性的孩子》)

写这首诗时,顾城已25岁,可他对女人的态度依然如一个孩子,只有孩子,才会撒娇让母亲“永远看着我”,也只有孩子,才会撒娇让母亲“不会忽然掉过头去”。综观顾城的诗作,几乎全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的喃喃咿语。但正是这群乳臭未干的孩子,却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天地,他们告诉人们,诗歌不仅可以用来献媚,有时还可以用来撒娇。

值得注意的是,“撒娇”的,不仅是“朦胧”诗人,在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似乎都有这种思想倾向。

翻开这一代人的成长史,这一代人几乎没在母亲的怀中安详地吃过一口奶,更不用说操着稚嫩的腔调撒娇了。因为权力父亲告诫他们,革命需要专政、钢枪和坚强。而当这位“精神父亲”轰然倒下,他们得知用自己的人生精华换来的原来是一个惊天谎言时,他们迷惘了,宛如站在十字路口,无所适从,如一个未断乳的孩子,不知所措,只是“哇哇”大哭。为什么要撒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精神上产生的失落感。因为“精神失落”,因此需要“寻找”,这正是“朦胧诗”的核心主题之一。舒婷寻找“爱情”,北岛寻找“蓝色的湖”等。照此看来,“朦胧诗”简直是“寻根文学”的诗歌版。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诗歌特别是政治抒情诗依旧采用的是战争年代那种鼓动的方式,在语言上采取的是强硬的、战斗式的方式,人们已经麻木于这种硬邦邦的语言形式,它使人头脑发涨,耳朵发麻,“这种认识的惯性在浓厚的忧患意识之中形成的诗的变革面前明显地不能适应”,而“朦胧诗”的适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舒婷、顾城等“朦胧派”诗人当然知道这一风格转变的真实意义。他们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侬软,这种软哝的语言在人们的耳边撒娇,它的娇软、柔弱达到了以柔克刚的效果,让坚硬、强大的革命诗歌败下阵来。一直以来,强硬的形象被太多地塑造和复制,在文艺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中更是广泛存在。但现在,时代变了,这一代人的自我形象变了,生活趣味同样也变了,“朦胧派”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作为这一代人中的一员,他们更清楚当时这一代人的需要,这种乍明乍暗、朦朦胧胧、娇里娇气的诗作完全迎合了这一时代精神的转变,它与当时来自台湾和香港的软性文化洪流(如邓丽君的情歌,琼瑶小说和台湾校园歌曲)遥相呼应,而所有这些,都是这个拨乱反正的时代所需要的。

当然,也应该看到,“朦胧诗”的撒娇,并不是那种歇斯底里式的撒娇,而是节制的、克制的,“朦胧”、“复义”、“混含”、“悖谬”等的大量运用,不仅可以掩盖其诗歌的主题,还能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神秘感。可惜,没过多久,新一代的诗人便无情地揭下了“朦胧”这块“撒娇”的美学遮羞布,毫不掩饰地把“撒娇”展现在了人民面前,他们公开宣称自己是“撒娇派”(“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常常看不惯。看不惯就愤怒,愤怒得死去活来就碰壁。头破血流,想想别的办法,光愤怒不行。想超脱又舍不得世界。我们就撒娇……只是因为撒娇诗会上撒了太多的娇,我们才被人称为撒娇诗人”),他们高喊:“PASS北岛!PASS舒婷!”恶作剧式地将“撒娇”的大旗插在了文学的高地上。

社会主义好,我们撒娇;风花雪月江山好,我们撒娇。

(京不特等:《撒娇宣言》)

这不仅是“撒娇派”的自白,更是对前辈“朦胧派”的大胆超越。只不过,此时的“朦胧派”已是明日黄花,其撒娇,那些迷上了港台明星的新一代是不会看了的。

[1]康德.实用人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64.

[2]何休.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四次潮流与发展概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53.

[3]谢冕.段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418.

[4]京不特.撒娇派——艺术自释[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35.

[5]何休.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四次潮流与发展概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周良沛.殊途同归——读舒婷的几首诗有感[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294.

[7]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禹明华.朦胧诗,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驱[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9).

[9]傅元峰.孱弱的抒情者——对“朦胧诗”抒情骨架与肌质的考察[J].文艺争鸣,2013(2).

邹瑶(1977— ),女,湖南娄底人,双硕士,武汉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教育学。

猜你喜欢

舒婷朦胧诗北岛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舒婷《致橡树》(节选)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睡吧,山谷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舒婷的鼓浪屿
有限景点 无限景致 回味新西兰北岛的自然美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北岛:摇诗橹漂泊异域,荡文舟回归故土
诗人舒婷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