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字 字亦为画
2015-04-24王安霞华秋紫
王安霞+华秋紫
妙趣横生的字画组合
文字在滑县木版年画艺人的手中被运用得妙趣横生、典雅古朴,文字与图形的组合种类多样、千变万化、相得益彰。
1.异形文字
滑县木版年画中出现了不少异形文字,在其他年画中不曾出现过。这类文字大多为中堂画的对联和横批。其中有一些十分有趣但是极其难辨的文字。例如一副常出现在神像画旁的对联,字形极像花鸟体,而字义尚未完全解读,一般人们认为其上联是“日出富贵花开一品红”,而下联有人认为是“竹报平安竹长万年青”,也有人认为最后一个字应该是“碧”,这幅横批为“自求多福”,至于此画配的另一幅横批,无人知晓其中含义。2006年,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到滑县考察时看到这副字联大为惊奇,并肯定这些文字并非其他民族语言,而应该是汉字的一种变体。从已经辨别出的字体来看,这类字体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字中保留了原字的部分突出特征,基本都变化为对称形态。同时又在每个字的外轮廓处添加了一些共同的笔画,这些笔画有些成了字体的一部分,有些仅仅是为了整体的形式美观。
2.画中有字
还有一种文字艺术是将文字放入画面中,让笔画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在这类对联中,一般人物为彩色,而文字为墨色,笔画在图形中十分容易识别。
画中有字的巧妙体现在两点:一是字与画的完美结合,创作者充分利用了图形的特点,让笔画巧妙地替代了人物的衣袖及裙摆等元素,文字与图形的同构,让字画合二为一,浑然天成;二是文字与图像并没有因为组合的原因而相互迁就扭曲。即便将画面中的文字拿出来单独欣赏,也是一幅形体均衡、笔法浑厚的优秀书法作品;而文字中的人物,也是姿态万千,栩栩如生。
3.字中有画
字中有画是滑县木版年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文字艺术,它将一些图形元素融入文字之中,使得两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例如一副《八仙福寿对联》,文字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每个字都与一个神像相结合。画面中,八位仙人各持法器,根据字形的不同,依照笔画之势,展现出不同姿态,与文字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所配画面过大,需要更长的对联,还能将八仙对联加长为十仙对联,即在原有八仙的图像基础上增加老寿星和鬼谷子。
虽然在文字中加入了复杂的人物图像,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文字的识别性,反而使文字更有装饰感和吉祥意义。挂在神像画的两侧,仿佛是八仙来贺,文字的意义与图像的意义叠加在一起,充满着喜庆气氛,也更加富有美好的寓意。
4.字画一体
有时艺人们也会尝试更为大胆的创作,使用图形元素替代了所有的笔画,字即是画,画亦是字,让每一个字变为一幅美丽的图画。最为经典的是一副花鸟对联,内容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①。创作者使用了花、叶、鸟、蝶等元素,取其不同视角,不同形态,画出了这副对联。字里行间花鸟组合自然,依据笔画的走势和字形的轮廓,作者自由地变换着鸟、蝶及花叶的动态,鸟与蝶自由自在地在花丛中飞舞,时而展翅,时而低旋,仿佛处处鸟语花香。
5.字中有字
字中有字如同一种神奇的文字组合游戏,创作者根据汉字的组合规律,取此偏旁加于彼字,将三个或四个文字互相嵌套组合,形成组合字体,读起来妙趣横生。
较为著名的有一副《组字联》,该组对字联上联为:“彩合手执云杨板,拐李先生得道高;仙姑敬奉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蟠桃”;下联为:“钟离点石把扇摇,果老骑驴走赵桥;洞宾背剑清风客,国舅瑶池品玉箫”。洋洋洒洒五十六个字,但每句七字被组合为两个字,因此看来只有十六个字。而这些组合起来的字体又张弛有度,丝毫不显拥挤,游笔从容。
除以上所述的几种文字之外,滑县木版年画中还出现了其他种类的文字,如篆体字和蒙古字。有些族谱画旁会搭配篆书对联,字形稳重,笔画间透露着肃穆凝重的气质。
深刻直白的内容意义
滑县的年画艺人们匠心独运,将字与画相组合,创造出非同一般的艺术作品,文字与图形相得益彰,图形使文字成为一种精美的画面艺术,文字又将年画的深邃精神内涵,凝练成朗朗上口的文字语言,更直白易于传播。滑县木版年画中的文字大多是在画面两侧,对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进行阐释强调,根据画面的不同,文字内容大致可分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神灵的敬重以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
1.美好的生活期盼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千百年来人们祈福的永恒内容。在社会结构中,最没有力量决定自己命运的农家人,在寻求支持、慰藉之时,将目光投向了能够自主创作的民间艺术,将理想的生活展现在画面之上。艺人们将人们的美好愿望写下,挂在神像画两旁,那既是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表达,又是一份深沉的祈祷,他们虔诚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希望能得到一些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于是在一些神像画旁,我们能够看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字样。
2.虔诚的神灵祭拜
在文明不发达的传统乡村,人们将那些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和无法理解的问题归结于超越自然力量的神力。人力无法与自然抗衡的时代,人们希望这些超自然的神力,能够为他们消除困苦、躲避灾祸,让生活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样继续。神像画与祖宗轴成了滑县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人们将神灵崇拜和祖灵崇拜外化为艺术形象,希望通过对神灵和祖灵的祭拜,得到神性的灵验和神力的相助,从而减轻精神的痛楚,获得心理的平衡。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字内容不仅仅是对画面内容的延伸,更是对人们的教导和告诫。
3.谨慎的行为作风
在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小心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对自身行为约束的行为准则,农民出身的年画艺人和同样是农民的年画使用者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通过年画艺术来宣传行为准则,是较为实用的方式。在滑县木版年画的文字艺术中,关于修身、齐家之言也有着丰富体现。
对人们处世的警醒和告诫,便是以前文提到的《花鸟字对》表现得格外突出,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为座右铭,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挂在家中,既美化居室,又修养心性。
也有在祖宗轴的两旁,出现要求子孙牢记祖德、传承家风的文字,希望借助祖先的庇护,保佑家族长久兴盛,强调孝敬父母、爱兄弟,如“敬祖宗千古美德,孝父母一代新风”、“祖宗堂前成俎豆,子孙内心见先人”等,其目的也是希望子孙繁茂,血脉传承,家族长久。
热忱丰富的精神世界
年画作为最直接的表象方式,清晰地将人们的想法表现在画面之上,而文字则是更直抒胸臆的表达,将画面内容凝练生华,透过这些文字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人们有着多么炽热和丰富的精神追求。
1.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老百姓的创作出自人类本能的自由和欢乐,处处体现着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②。年画艺术并没有再现人们生活的清贫,相反,却始终贯穿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年画艺人渴望理想的生活,寻求心理的支持,在生活条件、社会境遇无力改变的情况下,以艺术虚构来补偿生活境遇,使人们的精神心理达到平衡协调。
年画中出现的文字,一方面,不惜笔墨地对梦想中的生活和吉祥画面进行描述,表达了人们热切的渴望;另一方面,对神灵的赞赏和崇拜,也是为了实现美好的生活理想,字里行间处处倾注着人们对生活的挚爱,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希望、欢乐。
2.文人文化的追求向往
民间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之中自发而业余的积累和创造出来的艺术,制作目的出于自娱与实用,艺术形式是原始的,制作技艺是拙朴天真的,它只土不洋、属民非官,乡土气息十足。
传统的农耕生活与儒雅的文人文化相去甚远,农耕劳作,使人更加注重实际的产出,而文人文化中有更多形而上的东西。滑县木版年画中出现精心创作的对联、字幅,不难看出人们即使身在乡土,却依然对知识有着崇敬和膜拜。而从那些富有情调的艺术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文人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脱离体力劳动的、富有闲情雅致的安逸生活,是百姓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即便不能实现,也模仿文人在家中挂着字画,即便这些文字依然十分“土气”地充斥着民间艺术的装饰和功利内容,但也是抚慰乡下人心理的一剂良药。
3.谦卑恭谨的处世风格
靠天吃饭的农民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外部环境,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的动荡都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又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企图通过小心敬拜,而获得他们的帮助,仿佛稍有不当,便会得罪神灵,招致灾祸。长此以往,形成了谨慎谦卑的崇敬心理。在世代积累的经验下,文字中多了许多忠告和规劝,而这些年画和文字也担负起了宣传教化的重任,处处透露出谦卑恭谨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如果希望风调雨顺,子孙延绵,就需要谨言慎行、克制欲望、孝敬父母、关爱邻里。
结 语
滑县木版年画是民间艺人们的聪明智慧和灵心巧手的杰作,通过画中有字、字中有意、意味深远的表现手法,多彩、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希冀、欢乐、祝愿。在妙趣横生的艺术下,是历经生活坎坷而领悟的深刻生活哲理,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千百年来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这些古朴的“原始”手工作品,保存了中原民间传统文化的基因,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活化石,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工艺的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论文,项目编号为11YJA76006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论文,项目编号为2012JDXM013。
注释:
①对联文字出自:清·金缨《格言联壁》。
②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指出:“我们相信,任何给定的过程都来自于一种不快乐的紧张状态,并因此为自己确定了这样一条道路,即它的最终问题和这种紧张的放松是一致的,即和避‘苦或趋乐是一致的。”转引自车文博译《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作者简介:
王安霞(1962— ),女,江苏常州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方向负责人、责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中国传统艺术设计。
华秋紫(1989— ),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