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生汉语代词虚指使用偏误现象分析

2015-04-23贺佳

教育界·上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偏误分析对策

贺佳

【摘 要】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偏误现象。本文以汉语的代词虚指为例,分析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而出现的偏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在代词虚指的教学方面和如何避免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产生负迁移方面有所启示。

【关键词】偏误分析    代词虚指    母语负迁移    对策

一、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理论

20世纪70年代是偏误分析的鼎盛时期,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对偏误分析研究最早的是科德,他认为偏误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目的语的轨迹,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二)留学生运用代词虚指的常见偏误现象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偏误现象,代词虚指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一类偏误。如:

1. 一位留学生与中国朋友一同步行去超市,突然从后面来了一位骑着自行车飞奔的小伙子,车速之快险些撞到了留学生,中国朋友很生气,说了句“什么人啊!”这时留学生回答说:“我不认识他。”两人面面相觑了半天才明白是这个留学生不知道中国朋友说的“什么人啊”不是具体的寻问句,而是对那个没礼貌骑车人的指责。

2. 一位美国留学生第一次见到自己汉语老师的夫人,于是夸赞自己老师的夫人非常漂亮,老师的夫人回答“哪里,哪里”,美国留学生迟疑了一会儿,说:“every where”。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留学生在面对代词虚指问题时出现了理解上的偏误。在现代汉语中,结合具体的语境,“什么人啊”有时具有明显的指责意义,而例(1)中的留学生没能掌握代词虚指的实际用法,以为是他的朋友在向他提问,因此两人面面相觑;而在例(2)中,汉语中的“哪里,哪里”是用它的否定用法以表示谦虚的意思,由于美国朋友没懂这层意思,因此闹出这种笑话。

再如:

3. 皮特:昨天我给你打电话了。

李强:谁让你给我打电话的,那时我正在开会。

皮特:没有人让我给你打呀,我只是想问问你要不要一起喝咖啡。

皮特理解李强回答的意思是“让自己打电话的人是谁?”这里的“谁”对应的是“who”,但实际上李强的意思是皮特不应该在那个时候给他打电话。

4. 皮特:你好,我能进来吗?

李强:你怎么又来了。

皮特:走来的。

皮特理解为“李强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这里的“怎么”对应的是“how”,但从目的语使用者的角度考虑,李强的意思是他觉得皮特来的次数有点多。

5. 李强:这部小说太好了,我要看他一个通宵。

皮特:他是谁?要看谁一晚上啊?

皮特不理解代词“他”的虚指,因此将“他”理解为具体的某个人,形成了偏误。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代词虚指理论

在现代汉语中,代词是具有替代和指示作用的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在一些语境当中存在着代词活用的现象,如:

1. 什么张三李四,我都不认识。

2. 这儿瞧瞧,那儿看看。

代词的一类活用为虚指,指代不能确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如:

3. 我好像在哪儿见过这个人。

在转述别人说的话时,可以用来指代不必或不愿具体说明的对象,这时代词也可以重叠。如:

4. 信上说,谁谁当上了大队长,谁谁迷上了种棉花、种花生。

“什么”也可以用来表示列举未尽之意,用在并列名词短语后面时加上“的”。如:

5. 车厢里堆满了鸡鸭鲜鱼什么的。

(二)偏误原因分析

对偏误来源的分析,多数学者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来分析。

留学生在使用代词虚指用法时往往是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例,英语作为屈折语,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从而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但汉语缺乏词形变化,是典型的孤立语,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语法意义。如以“什么”、 what和whatever为例:

无论什么困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Whatever can not stop his forward steps.

如果用“what”的话,留学生可能就把焦点聚集在疑问代词上,因此留学生在面对没有词型变化的代词虚指时就很难拿捏。

(三)减少偏误的方法

为了减少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偏误,避免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认真学习和体会汉语的意蕴

对于留学生来说,首先要将汉字背后隐藏的含义掌握清楚。不要追求母语与汉语词的一一对应,更不要刻意追求词意的完整性和明确性。汉语讲究的是意合和整体性,有时候汉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隐晦的、曲折的、有所指的。这也是国外汉语学者最不可思议的,最令他们头疼的。

2. 加强第二语言输入

鼓励汉语学者进行大量的汉语阅读,加强汉语生活词语的输入。我们知道语言输出要有大量的输入作为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汉语学习者才可以摆脱母语的释义,形成汉语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养成仔细揣摩词汇和惯用短语的使用范围、褒贬义色彩以及搭配的习惯,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逐渐向汉语表达方式靠拢。

3. 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中,利用母语是一把双刃剑,不要因为害怕母语带来的负迁移而在学习过程中对母语敬而远之。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胆用学习者的母语作为基础进行引申解释。用母语进行解释是词义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语码转换和意义联系的最简便的方法。代词虚指或是一些表抽象概念的名词、形容词,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以及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无法用形象说明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词义,由于词汇量的限制这个时期用汉语释义也相当困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勉强用汉语解释效果也未必好。这时用学生的母语来解释汉语词义是一个必然的过渡阶段,这种释义方法的优点是学生理解快且易于接受。但是,利用母语进行释义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强调汉语词的引申意义。汉语初学者往往过度寻求母语的帮助,将每个汉语单词找到与其母语一一对应的内容,导致了大量的偏误产生。两种语言,除了语音、书写形式上不同之外,在语义范围、搭配关系、使用范围、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如果仅仅根据母语的词与汉语词的一一对应来理解汉语的词义,而不了解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就不能准确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在使用汉语词语时就会产生偏误。所以初学者要想纠正偏误,不能在两种语言的词或词组的意义之间建立等值关系,事实上两者往往不等值,而且要注意汉语词的引申意义,听出汉语的弦外之音。

由于生活的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习惯不同,汉语初学者在学习汉语代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反映了初学者的习惯和特点。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对于初学者代词虚指偏误,教师要究其症结,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帮助初学者提高汉语水平,才能对我们的实践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M].2007.

[4]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张奕.印尼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9.

[6]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母语负迁移偏误分析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中职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