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亮最后的生命诺言
2015-04-23马瑕梁景创
马瑕 梁景创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这是驻苏某基地工程师黄亮留在这个世上最后的歌声。
“我要捐献所有有用器官。”这是黄亮留给家人和战友的最后请求。
5月8日下午,黄亮离世后第一时间,他的眼角膜被成功移植。
一位年仅30岁的青年军官完成了他最后的生命诺言……
岁月能冲淡很多东西,真正留下来的,是闪光的道德与精神;物质的丰厚,带给人的是暂时的满足,而精神的光芒,却能让理想变得厚重。有梦想、有理想、有思想,人就能永远保持青春;燃烧过、追逐过、奋斗过,青春就无所遗憾。
6月15日,我踏上黄亮生前的热土,通过细细寻访,竭力向读者呈现这个鲜活鲜亮、可爱可敬的80后军官的形象。
一生最大一次发脾气
5月3日上午,距脑死亡不到10个小时的黄亮,再次向家人提出捐献器官的想法。
深知家乡习俗的妻子吴林玲不同意,家里其他人也始终无法接受。
一向平和乐观的黄亮发了脾气:“不和你说了,我要给处长打电话。”
基地干部处处长庄勤松和全处兄弟们再次落泪:这是一个好到“几乎没有一丁点杂质”的人,之前,从没见他发过脾气。他太想再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了!
亲友们明白黄亮的心:他说“身体就是用来干革命的”,哪怕有一线恢复机能的可能,他也要再次回到工作岗位上。每次大家来探望时,他都紧握战友的手说“加油”!
他是在为兄弟们的工作鼓劲,也是为自己加油。
5月3日下午4时30分,黄亮失去自主呼吸,被诊断为脑死亡。
让医护人员惊叹的是,经抢救,黄亮的心脏竟跳动得勃然有力;从未掉过泪的他,左眼角滚出一滴泪珠。
心愿是奇迹的种子。吴林玲看着那颗晶莹的泪珠,忽然领悟,那是他的心愿还未得到认可,当他清楚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奉献在火热的军营,他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的长度,完成对多彩世界的光明传承。
泪流满面的吴林玲终于改变了想法。
5月7日,吴林玲颤抖着在捐赠协议上签了字:8日16时33分,医院随即对黄亮实施眼角膜摘除手术。
黄亮,这位80后军官终于圆满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诺言。
战友亲人望着黄亮安详的面庞,深深懂得,爱党报国的庄重诺言从未在这名年轻军人的誓词里褪去,无私奉献的深厚情怀从未在这个热血军人的胸膛里冷却……
一直难以割舍的眷恋
4月26日,再次从昏迷中醒来的黄亮对妻子说:“你从未看到过我执行任务的场景,我演示给你看吧!”
“各号注意,我是xx,下面开始呼点各号。”
“30分钟准备。”
那一刻,黄亮声音沉稳洪亮,丝毫不像生命垂危的病人。
吴林玲知道,无论何时,只要说起部队,黄亮就活力四射,包括生命的最后时光——
他热爱军旅,毕业8年间,不是在远隔万里的测量船上,就是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仅探家2次,婚礼一推就是3年。
他热爱军装,每天上班前,他都会对着镜子整理军容,自豪地对妻子吴林玲说:“小姑娘,你没有嫁错人,看你老公多帅啊!”
4月20日,黄亮曾经的师傅陶华堂收到一条短信,这也是黄亮发给他的最后一次短信——
“我还有个小心愿,不知道合不合适。”
“我家里来了些人,他们怕我看不见,所以都来了,有6个人。现在路上明天到。”
“不知道现在是否允许,可以的话想让他们去我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看一下。”
“毕竟那是我花了很多精力为之奋斗的地方,就当是个缅怀。”
“万一我真的不行了,也让父母知道,我曾经离开的这么些年,是在这个地方工作,干了这么些事。”
至今,陶华堂还留着这些信息,看一次,流一次泪。
5月2日,黄亮再度从昏迷中醒来,提出缴纳最后一次党费——
黄亮的入党介绍人李仁龙介绍:黄亮到部队2年多才入党,是因为他曾说过“入党是非常神圣的事,自己离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
一份穿越时空的祝福
2014年4月25日,在做完手术一年后,黄亮的肿瘤再度恶化,并转移到颅内,他不得不再次住院。不久,他将QQ签名改为“愿所有关心我的人永远平安健康”。
熟悉黄亮病情的人似乎感觉到,这将是一份穿越时空的祝福。
“黄亮是一个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他的QQ签名,是对大家的祝福,也是他最后的承诺,他想留给所有人一个暖色的回忆。”吴林玲最了解丈夫的心意——
大学未毕业时,早就心仪吴林玲的黄亮始终不轻易承诺谈恋爱,他就是怕自己分配到远方,给不了吴林玲好的生活;
当生命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黄亮曾提出离婚,因为他不想给吴林玲留下太多遗憾。
当黄亮的主治医生谌建平和护士们每次询问他病情时,黄亮总会说“我很好”。
前来探望黄亮的人们,感受到的从没有哀痛忧郁,始终都充满阳光——
每次,他都是着装整洁,笑声爽朗;
每次,他都是主动问候,“给大家添麻烦了”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每次,和他相差8岁的小姑走进病房,他还会笑着说“美女,昨晚睡得好吗”;
亲友嘴里太多的“每次”,仿佛就是黄亮在一次次履行着最后的生命诺言,他之所以做出“捐献所有有用器官”的伟大承诺,就是因为他早已把自己化作身边一束和煦的光,天边一颗明亮的星,把温暖留给大家,把光明永留人间。
在江阴黄亮所在部队,我们见到了他生前的一摞荣誉证书,在我看来,黄亮最酷的是他囊括了无数个“第一”——仅仅用了3年时间,他就从毕业后初登新船由“O”开始,成长为全船最酷的“o号指挥”。
妻子眼中,黄亮最酷的,是他穿上笔挺军装时的样子。
战友眼中,黄亮最酷的,是他任务中穿越大洋的声音。
同批学员中第一个上岗
回忆2007年初在陕西某县第一次见到黄亮时的情景,基地某部副部门长李仁龙颇有感慨:
“当时,新船正在建造中,一个新学员能干什么,说实话,谁也没有寄予太多希望,但黄亮的表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只说那100多米高的标校塔,不要说在上面作业,就连爬上去,对我们这些科技干部来说都是巨大考验。黄亮也怕,前几次也战战兢兢,但他很快克服恐高心理,成为我们那拨人里塔上作业最多的人之一。”
不仅是高耸的标校塔,还有管线密布的机舱。面对千丝万缕的电缆线,黄亮和战友们每天钻在异味刺鼻、粉尘扑面的机舱管道里,连续奋战近50天,累计排查3456根电缆,现场定位纠改400余个问题。
大家都清晰地记得,每天清晨,黄亮总是左肩一个工具包、右肩一个大手电,早早在宿舍楼下等着集合布置当天任务;
大家也不曾忘记,当战友们利用难得的休息日打牌放松时,黄亮都在埋头啃大部头的技术资料。
秋的收获,来自春的耕播。
黄亮用短短4个月掌握了相当于大学2年课时的技术课程,不到1年就成长为技术骨干,第2年又在代码层次修改、完善相关软件方面取得突破,并成为同龄人中第一个能够兼任多型号雷达设备、系统监控台总体等五六个不同专业岗位的技术骨干。
“这在单位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对黄亮取得的成绩,他的师傅陶华堂有这么一句简单、中肯的评价,“黄亮的表现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新一代测量船的第一批船员
2010年10月1日,19时56分,电视屏幕上“嫦娥二号”卫星太阳能帆板正缓缓展开……湘西靖州县响水村的民办教师黄同国夫妇紧紧地盯着这一幕,生怕错过一点细节。已几年没见的儿子黄亮曾在电话里说过,想儿子了,就好好看电视里“嫦娥”等任务,里面的某句声音可能就是他发出来的。
身为新型测量船第一代船员,黄亮不止一次说:“我们赶上好时候了,能做第一任船员,一定要打好基础,与船共战几十年!”
2009年初,船上作试参谋岗位空缺,领导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黄亮,原因很简单——
岗位太重要一名作试参谋,需要掌握船上11个系统几十个岗位的基本知识和交互关系以及航天测控总体知识,还要具备很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黄亮最合适一一踏实肯干,勤奋好学,沉着冷静,技术业务在同批学员中保持多个“第一”。
受领重任后,黄亮曾说:“就怕我能力跟不上,完成不好任务那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怎么也不能做历史的罪人!黄亮成了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
任务时,他从不在晚上12点前休息,白天忙任务,晚上加班学习。
任务后,他从不在庆功宴上饮酒,吃完饭就迅速投入下次任务准备。
蹈海探天,追星揽箭,共和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铭刻着黄亮和战友们的功绩:
2010年初,测量船首次执行一箭多星任务,面对全新挑战,他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任务完成出色。
同年9月,测量船执行某卫星应急测控任务,黄亮仅用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航线设计等关键内容。
同年11月,某卫星发射任务前,黄亮判断出测量船预定测控海域气象不满足海上测控条件,他所在团队提出提前1天发射的建议被指挥部采纳……
任风吹雨打、浪高涌大——黄亮,成为新一代测量船的开路先锋。
基地第一批质量内审员
质量是试验任务的生命,但与质量密切相关的质量体系该如何建设,曾一度困扰着大家。
黄亮,这个在副船长宋海军眼中“敢做第一个突破壁垒的人”,再次勇挑重担。
在紧张的任务之余,他开始大量查阅试验数据,积极进行论证,战友不经意间说出的技术问题,他也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
经过认真准备,到2010年,他相继编写出文件规范、作业流程,形成了测量船第一批质量体系文件,使全船测控质量管理实现了从标准化向规范化、系统化的跨越。
随后,黄亮又成为基地第一批通过国家考试的质量内审员,所在的测量船也连续3年被基地评为质量工作先进单位。
“干一件事,不仅要努力干好,而且要想办法干得更好、干出新意、干出亮点。”这是黄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还是在造船时,某设备由于数据庞大,导致出问题时无法快速定位,影响战斗力,同事们闲聊时感叹,要是有个快速分析软件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后,黄亮每天起早贪黑到机房做试验,回房间搞调试,仅半个月就开发出实用软件,并在全基地广泛推广。
基地政委杜鹏说,“优秀之所以在黄亮身上一以贯之,正是因为他把自身的成才梦融入到了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
青春与伟大事业同行,必绽放夺目光彩。黄亮,这个最酷的“O号指挥”,必将在中国测控史上留下他年轻而不朽的形象!
初夏的江南,细雨绵长。
雨季的阳光,明亮而忧伤。
在江阴这个最美的季节,我们与黄亮的战友、亲朋一同回望他年轻的足迹,抚摸这个最美爱心大使留给这个世界温暖的记忆。
一个腰托、一部手机
黄亮的一生,充满热情充满爱。
采访中,该基地政治部主任潘永猛说,黄亮对工作的痴迷,源于他对职责使命的热爱。
干部处处长庄勤松也对我说,兄弟黄亮那憨厚真诚的微笑已在同事心里定了格:
坚持加班工作时,尽管腰部不适,总是要站一会儿坐一会儿,黄亮仍是笑呵呵的;
老干部到办公室,无论腰再疼,事情多烦琐,黄亮总是憨厚真诚地微笑着解释各种政策。
同事吕垚拿着一个陪伴了黄亮两年多的腰托告诉我:“住院手术前,他一直带着这个腰托工作,疼得轻的时候忍着,疼得重了就起来活动几下。”
黄亮曾开玩笑对大家说:“工作就像止疼药,忙起来就不觉得疼了。”
2011年,黄亮被借调到基地干部处负责老干部工作后,一下子就成了老干部的知心小朋友。为便于及时掌握老干部诉求,他专门购置了一部手机,为的是“老领导打电话来,占线接不通的概率就小了”。
他还用专用的笔记本详细记录每项工作进度,出差时就把本子交给同事,反复叮咛要把工作记下来,防止遗漏。
为做好老干部移交工作,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黄亮足迹遍布华东6省1市,行程1万多公里;为保证老干部档案质量,他连续几天蹲在干部档案室,一本一本整、一项一项过,经他整理的档案一次性通过地方接档部门的审核。
就是带着这个变形的腰托、一部专用的手机,黄亮为基地实现了连续两年超额完成总装下达的老干部移交安置任务,无锡第二干休所被表彰为总装先进干休所。
生命已然透支,使命终未欠账。得知黄亮去世的消息,不少老干部潸然泪下,纷纷送来花圈,表达对这位年轻军人的敬意。
一个大塑料袋、一份救助登记
5月3日上午,已处于弥留之际的黄亮,反复念叨着“我要把所有有用器官捐献给社会”“我的器官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让生命得以延续”,现场的亲友和医护人员都被深深震撼了。
说起黄亮,他在基地的最后一位“徒弟”陈思烁泣不成声:“他总是想着别人需要什么,念着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时针拨回到2007年。那时,参加工作第一年的黄亮,就在测量船测控部门发起“暖春”爱心基金,他倡议大家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捐出一份零花钱,帮助贫困孤儿等弱势群体。
陈思烁说,出海期间,黄亮每天下午都会拎着大号塑料袋,挨个房间回收塑料瓶、易拉罐。
8年间,测量船由他倡导创立的“暖春”爱心基金一直高效运转,战友们自觉把易拉罐、塑料瓶放进他设置的大塑料袋中,并自发捐款,截至目前已累计向社会捐助资金5万余元,有百余人得到“暖春”的资助。
一个个善举,一份份爱心,带给别人的是温暖,折射的是黄亮爱心团队的高尚情操。
2008年,已从上海交大毕业两年的黄亮,和国防生校友共同发起成立国防生发展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在校家庭困难的国防生。
当初选定黄亮为上海交大首批国防生的总装驻该校选培办主任耿梅娟介绍,在黄亮带动下,此后每届国防生自愿捐出第一个月的部分工资,截至目前累计捐款16万余元,150多人从中受益。
看着那份翔实的爱心救助登记,我深深感到,黄亮的爱,撒遍了军营内外,温暖了众多人心。
一部自行车、一首儿歌
爱工作,爱战友,爱弱势群体……黄亮对妻子吴林玲的爱也是那么特别、那么令人感动。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小吴告诉我,黄亮平时的业余爱好除了看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就是喜欢研究玉。
黄亮曾告诉她,“君子佩玉、以玉养德”。黄亮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攒够了钱,给她买一块玉。
吴林玲说,和黄亮相恋十多年,他就是一个温润如玉的好丈夫——
一部组装自行车,黄亮骑了多年,仍然舍不得换,就是因为这部车是吴林玲从网上买来亲自给他组装的。黄亮经常说:“骑着老婆装的自行车,上下班感觉特别幸福。”
只喜欢唱军歌的黄亮,有一天突然开心地唱了一首《铃儿响叮当》的儿歌,然后对她说:“我应该改名叫‘叮当。”吴林玲不解,黄亮笑答:“因为你叫‘玲儿啊。”
他们家楼下,有个松动的井盖,踩上去会发出声响,黄亮就与妻子商量好,每次加班回来前都踩一下井盖,给她提前发个信号。一次,他上了楼到家门口,才想起忘记踩井盖了,又特意“蹬蹬蹬”跑到楼下补踩了一下……
黄亮出海停靠大溪地,吴林玲在电话里问黄亮:“大溪地是不是风景很美?”“不美!”“你胡说,网上说大溪地美得像天堂!”“因为你不在这儿,你在的地方才会美得像天堂……”
尽管因黄亮工作忙,两人聚少离多,吴林玲仍能感觉到丈夫浓浓的爱意。
5月8日16时30分,黄亮永远地走了。那一刻,妻子吴林玲哭倒在他身边,呜咽着说“如果有来生,你肯定还会选择部队。而我,也肯定还会选择你,让你把这辈子欠我的都还给我……”
黄亮最美,是因为他以爱党报国诠释崇高信念。他感念党恩赤诚报国,铁心向党至死追随,即便遭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依然坚守信仰高地,向我们生动诠释了一心向党魂不变、船行万里不迷航的坚定信念。
黄亮最美,是因为他以生死守望谱写使命赞歌。他以事业需要为己任,安身、安心、安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直奔跑在路上,始终冲锋在前面,他对事业的生死守望,在蹈海探天、追星揽箭的航线上永远闪光。
黄亮最美,是因为他用短暂的青春书写了厚重人生。面对癌魔他没有怨天尤人、悲观泄气,面对手术后的痛苦他咬牙坚持,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依然坦然面对,因为他始终相信,他还能重新站起来、重返工作岗位。他是乐观的战士、坚强的斗士、生命的勇士。
黄亮最美,是因为他用个人的善举传递了人间真爱。正如他名字中含有一个“亮”,他总是把温暖、阳光和希望带给别人,就连临终也要把光明留在人间。也正如他所言:“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决定生命的厚度。”
美得纯粹、美得铿锵、美得让人荡气回肠。黄亮充分展现了新一代装备人爱党报国、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生动践行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航天科研试验战线青年官兵的杰出代表。
把浩瀚的海洋装进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一串亮堂堂的足迹:高考全县第3名、在校期间年年获奖学金、在同批学员中最先上岗……
一席亮堂堂的答案:主动申请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首批国防生、先后13次参与远洋测控任务、转换6个岗位都是业务尖子……
一个亮堂堂的心胸:利用有限资源组建两个爱心基金、病重时婉言谢绝校友捐款、弥留之际想着捐出所有有用的器官……
一种美丽的巧合:黄亮出生那年,他的湘西老家,村村寨寨通上了电,他的父母觉得这个孩子是踩着光明来的,遂给他起名黄亮……
黄亮短暂的一生里留下太多的精神财富,同样留下一连串让我们自我反思的问号——同为80后的青年军人,我们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在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里
积攒人生的厚度
而立之年,正是人生最美的季节,黄亮的生命却戛然而止。如同渐高的音符突然被打断,留下无尽的眷恋、肃然的壮美。
“我不能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厚度。”黄亮生前这句话,我反复默诵,也反复自省——青年如何在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里积攒人生的厚度?
融入是根本。每一代青年都应有自己的担当,只有真正融入才能切实把握时代脉搏,才能真正知道怎样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黄亮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这个时代,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交大,为他的人生之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奋进是主调。青年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要勇做时代的开拓者、奋进者。总装驻上海交大选培办主任耿梅娟清晰地记得:“交大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年薪很高,当我们告诉他部队月薪微薄时,他说就想用专业知识踏踏实实为部队做点事。”
奉献是刻度。衡量青春的价值不是看你得到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付出了多少。黄亮生时热爱军营、无私奉献;病时努力坚持、忘我工作;离开时捐赠器官、长留光明。
采访中,黄亮阳光的神态、坚毅的表情,一遍遍在我眼前回放,也一遍遍激起我的思考——
遭遇困难时,不妨想想黄亮,就感到眼下的坎坷根本不算什么;
心情灰暗时,也不妨想想黄亮,不抱怨,努力做一盏廓清黑暗的明灯;
收获成绩时,不妨想想黄亮,就知道该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习主席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我在黄亮短暂一生的可敬画卷中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品质。
把青春之树根植在强军沃土上
黄亮特别钟爱“最”这个字眼:被选为国防生,是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刻;荣立三等功,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执行远洋测控任务,是他一生最光荣的经历……
随着采访的深入,大家感到,黄亮的形象之所以最美,是因为他把青春之树根植在强军沃土上,因此更加持久、更加蓬勃。
采访中,我还深深感到,青春的心智要在磨砺考验中日臻成熟,青春的心态亦会在追寻梦想中永远年轻。只要为了梦想真诚地奋斗过、热烈地燃烧过,青春就真正无悔。
就像黄亮的无悔——
毕业时,他多次提交申请书,自愿奔赴一线部队,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工作时,他积极参与缺人、缺资料、缺经验的初创工作;
患病时,他带着腰托忘我工作,认为“工作是最好的止疼药”。
军旅8年,他先后参加“神舟”“风云”等13次航天测控任务,用青春谱写了一曲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强军壮歌。
测量船上、调度室中、军史馆里……沿着黄亮的生前足迹前行,我看到,该基地一等功臣张志宏烈士和徐炳香,“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永刚、刘晓祥、陈曦等一大批典型,与80后军官黄亮一起,构成这个基地最耀眼的发展足迹。
正如习主席所说:“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滋养爱党报国、无私奉献的信念
5月10日,江阴花山公墓礼堂,黄亮的遗体告别仪式简朴而凝重。
这段告别仪式的视频我是含泪看完的:
他的遗物令人动容,一边是陈旧简朴的薄薄一叠便装,一边是整洁笔挺的厚厚一摞军装;
熟悉或不熟悉的官兵们来了,吊唁怀念这位让人敬佩的战友:
总部机关领导和他服务过的老干部派人送来花圈,悼念这位年轻而卓越的军官。
看着黄亮身后这些感人细节,我想起一句话:人的价值就在于,只能在母亲一人的阵痛中出生,却能在千万人的哀痛中去世。
同为青年军人,实现军旅梦,就要像黄亮那样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滋养爱党报国、无私奉献的信念。
黄亮的信念,体现在他以爱党报国诠释崇高信仰。
黄亮的信念,体现在他以生死守望诸写使命赞歌。
黄亮的信念,体现在他用短暂的青春书写了厚重人生。
黄亮的信念,体现在他用个人的善举传递了人间真爱。
作家丁玲曾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感受黄亮走过的这段闪亮人生路,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责任编辑/兰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