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意象思维提高中医教学质量※

2015-04-22马淑然许筱颖高思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学物象

田 甜 马淑然 徐 雅 许筱颖 高思华

培养学生意象思维提高中医教学质量※

田 甜 马淑然 徐 雅 许筱颖 高思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在意象思维的指导下构建的。《中医基础理论》的主体内容皆体现了这种思维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文章结合中医理论具体内容介绍了培养学生意象思维的方法,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等,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意象思维,从而更好地感悟中医理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法;意象思维;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授课对象多数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此前所受的教育是以数理化为主导的科学体系,建立的是因果联系、可量化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与中医理论的随机辨证、抽象化的宏观整体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中医思维模式的缺失会大大影响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感知度和认同度。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首先要引导他们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模式。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即为最主要的一种。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是讲好这门课程的前提。

1 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意象”二字始见于《易传·系辞上》,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此言先圣之意,文、言不可尽,立易象而可尽之。意象的“象”,源出《周易》有两重涵义:一指事物可见的现象,例如《易传·系辞》说:“见乃谓之象”,凡肉眼可以感知的物象都可以称象;二指摹拟物象的像,例如《易传·系辞下》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又是对物象进行摹拟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意,为主体意识对事物在思维层面的认知。意象思维,为以“象”达“意”。黄自元[2]认为意象思维是通过“象”的直观与比类,并运用心智的体悟把握被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之一,即借用某一特殊形象来标识各种事物的某类相通属性以及相互间的某种关系并浓缩成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系统[3]。

中医理论是在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及由经验总结出的规律的主体认识性文本,亦因这些经验及规律为医家主体意识在思维层面对疾病的认知,属于“意”的范畴,所以其在表达这些经验、规律时,皆选择了属于“象”之自然现象范畴的“气”“阴”“阳”和“木”“火”“土”“金”“水”“风”“寒”“暑”“湿”“燥”“火”等可尽“意”的概念来表述。这些自然现象为天下人所日常熟识,古代医家通过这些显见之自然现象拟像人体之隐而难明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达到显微而阐幽的目的[4]。

1.1 意象思维奠定中医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是中国古代哲学也是中医学哲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说无不体现着意象思维。

阴阳之义为日月之拟像。阴,暗也,月之象也;阳,明也,日之象也。先圣以此天下人皆日常熟识之昼(阳)夜(阴)拟像天地万物中所有存在相反相成之性者。之后在本义的基础上渐推而衍之,由天之日月,地之明暗,而及人之男女,四时之寒暑,以至宇宙万物。这样的思维方式慢慢渗透到中医理论中,无论是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还是病理变化、诊法辨证以及治疗用药,都可以用阴阳来说明和概括,皆是用阴阳之“象”来达“意”。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种物象(木具有生长、升发之性、火具有发热、向上之性、土具有春耕秋收,育化万物之性、金具有肃杀、变革之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性)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相类比,同样是通过五行之“象”来达“意”。

1.2 意象思维奠定“以象定脏”的藏象整体思维模式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它重点研究的是如何从活的机体外部表象推导人体内部组织的运动规律,确定“象”与“脏”之间的关系。因此所采用的是“以象定脏”的独特方法,这种方法离不开意象思维的指导[5]。张介宾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脏是藏在人体内部的脏器,称之为脏腑,象是表现于外可以观察的体征和宏观现象,人体所有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均属于象的范围。例如《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对五脏的解释:“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中医学从象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脏象,用机体组织的行为功能规范脏器功能的内涵,在活的人体上,从生命现象、即人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神色形态入手,广泛收集信息,把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工整理,总结出各种生命现象与脏腑气血阴阳的关系,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五脏气血阴阳的整体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用意象思维和综合方法所获得的脏腑概念已经不是人体脏器实体的简单映象,而是一种思维创造,脏腑概念具有模型性质,是一种意象思维的模型。

1.3 意象思维体现于病因病机中医理论有关病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发病、病因和病机三部分,特别是对六淫致病特点的归纳离不开意象思维。《内经》对六淫病因的认识,是在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体质、病史等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外界的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而得出的。例如,夏天天气炎热,地气上蒸,患者出现面红、口渴、心烦、便干等症状时,可以推断火热之邪致病。再如春季皮肤出现骤起风团,瘙痒难忍,部位游移不定,可以推断主要是风邪所致。另外,“蒸蒸发热”“淅淅恶风”等症状的描述,无不是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在对病机的解释上,如脾的“转运失司”、肾与膀胱的“开合不利”、脾胃关系的“升降失常”等都是如此。

此外,意象思维还确立了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思维模式及辨证思维模式。可以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在意象思维的指导下构建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并习惯运用意象思维来学习中医,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引导学生建立意象思维,比单纯教会学生具体的中医理论知识更重要。

2 培养学生意象思维的方法

2.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群经之首的《易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在理论上与《易经》一脉相承,《易经》实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医《易》同源已经成为共识,正如张介宾所说:“不知《易》不足为大医”[6]。像中医对肾的认识,肾之所以被认为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有两个原因:一是按八卦坎卦和五行之水,都是肾应水,水是万物之源;二是肾主生殖,生命之延续全依仗肾。八卦的坎卦主生殖,八卦藏象以肾应坎卦,所以五行藏象也吸收了这种对应。学生要理解到这个层次需要对《易经》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易经》是建立中医意象思维的重要方法。另外,古代汉语知识也是学好中医的必备条件。学习汉语当从汉字开始,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认字但不识字”的情况,引导学生重新“识字”是很有必要的。汉字是一种意象符号。汉字构形所反映的表现方式,体现了鲜明的意象性以及使理性思维具象化的特征。比如,讲“三焦”时,先从“焦”这个汉字入手让学生理解其含义。“焦”字由“隹”和“火”组成。隹为短尾小鸟,“焦”字表示火烤小鸟,代表燃烧的过程,也就是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过程。“三”,多也。“三焦”即指人体多处具有物质交换、能量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场所。所以三焦具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作用。再如,肝为什么被称为“将军之官”?汉代·班固整理编辑的《白虎通德论》中对肝的解释为:肝之所以称为肝,就是因它很像后来称为盾牌的“干”。西汉的贾谊说:“禹舞干戚,平苗。”这里的“干”是“盾”,“戚”是“斧头”。古人打仗时,一方拿盾牌,一方拿斧头。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认为,人类在制造出盾牌之前还没有肝的称谓,有了盾牌后,发现解剖的人体肝脏形态与盾牌相似,由此把这个脏器命名为“肝”,后来又引申出“肝为将军之官”[7],并赋予它主谋虑的生理功能和其性刚强的生理特性。可见,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汉字背后的含义,那么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就会更深刻,并且易于接受。还有,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众所周知,《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还是一部难得的中医药养生典籍。书中涉及的疾病和中药有一百多种,方剂四十多个,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精神等各科病症,对医理的分析皆体现了意象思维。可见,广泛涉猎古代文学作品对培养中医思维也是大有裨益的。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中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适当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比如增设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古代汉语等人文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科本身的统一性,理顺其思维模式及其与中医发展的关系,为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涉猎的中国古代的文史哲知识越多,就越容易还原到古人意象思维的过程中,从而对中医理论的源流及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2.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识“象”而达“意”意象思维模式是中医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主导思维方式,这里的“象”包含了物象与气象,其思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可以感知的“象”,举凡“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司外揣内”“由表及里”等都是意象思维的表现形式。要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的物象与气象。现在的学生多数时间是在盯着电脑和手机,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更谈不上去深入观察大自然的物象与气象了。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如果对“天”知之甚少,那怎么可能对人有较深的感知呢?因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自然,熟知不断变化着的物象与气象,是培养学生意象思维的初始步骤。比如,引导同学们观察每一个节气前后物象和气象的变化,感知24节气对物象及气象的影响。像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指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附着一般浮在水面。这样的物象可以类比人体的状态,此时人体由冬季的闭藏状态转为春季的升发、舒展状态,像埋藏在泥土中的种子要破土而出,种子由弯曲变为伸直状态,即“木曰曲直”所表达的“意”。只有对自然界的物象及气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体悟到“象”背后隐藏的“意”,才能理解中医理论。

2.3 早临床多临床建立中医思维中医学是临床经验科学,无论是基础课程或是临床课程均离不开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凝聚了历代医家的思维智慧和临床体会,由于年代久远,经典医籍文字古奥或字难达意,后学者只有通过反复地边临床边读书,才能准确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意旨[8]。在讲授中医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跟名师,加强师承教育[9]。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应该不断地参与临床实践,经过名师点拨指点,才能切实感受到中医思维的精妙,在耳濡目染中,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老师的思维方式、临床经验,这样能较快领会和掌握中医思维的精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结语

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在意象思维的指导下构建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比单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使学生逐步掌握中医思维,这样就像拿到一把打开中医大门的钥匙,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才能更准确。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103.

[2]黄自元.《内经》意象思维探悉[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0):12-13.

[3]吉文辉.中医的意象思维与意象模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134-136.

[4]李籍康.意象思维于《黄帝内经》中的表现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5]吕爱平.浅议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思维中的主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9-1640.

[6]肖相如.关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04,23(6): 76-77.

[7]孟庆云.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01.

[8]梁天坚.从重视中医思维谈中医人才培养[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 (3):89-90.

[9]于兴娟.中医思维培养在中医药高专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及方法探讨[J].海峡药学,2014,26(11):255-256.

TIAN Tian, MA Shuran, XU Ya, XU Xiaoying, GAO Sihua✫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

TCM theoretical system framework was built in the leading of imagery thinking.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bodied this kind of thinkingmode.So conscious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magery thinking in the processof teaching has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effective way to reach a higher level of the teaching quality.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methods of training students'image thinking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theory,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guiding students to carefully observe the phenomenon,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do early clinical practice,etc.So student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image thinking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TCM,and achieved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teaching;imagery thinking;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8.001

1672-2779(2015)-18-0001-03

:苏玲本文校对:陈子杰

2015-07-1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优秀教学团队资助

*通讯作者:gaosihua1216@163.com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中医学物象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