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如何打造高水平跨国公司
2015-04-22
近年来,“走出去”日益成为我国多数企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经不再单纯停留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寻求境外合作开发项目等初始阶段,正朝着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化能力,打造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方向转变。
总的来看,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对外投资发展历程较短,经验较为不足,总体收益并不理想。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进一步提升“走出去”质量,打造高水平跨国公司的主客观因素仍然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首先,全球投资环境的不明朗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第二,竞争失序问题严重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效率与效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快,势头猛,但较为遗憾的是,不同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或并购目标常常趋向一致,相关企业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影响对外投资整体效益。
第三,国际化能力不足制约企业“走出去”的整体实力提升。对外投资最终是企业决策,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有极强的国际化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从战略目标规划能力角度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总体起步较晚,一些企业在走出国门前,缺乏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不清晰,随机性较强,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需要企业苦练内功提升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相关机构健全体系做好服务。只有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形成助推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梦想的强大推动力。
其一,企业要积极通过内部建设全面提升自身国际化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国际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本土经营——出口导向——国际拓展——全球布局——世界公司,成为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从本土经营阶段到最终成为世界公司,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分支机构持续扩张,竞争能力日趋增强,在各自领域的行业地位稳步提升,具体不仅表现为出口更多产品、承包更多海外工程或收购更多国外项目,更是要做到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国际化发展,实现资产、员工、收入利润的全球分布。企业需要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在战略规划、管控、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处于出口导向阶段的企业,国际化业务相对单一,对管控、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小,企业应首先对自身水平、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审慎评价和规划,积极开展品牌知名度建设,注重国际风险管理。
对于处于国际拓展阶段的企业,企业开始在海外输出产业链的部分核心环节,海外资产和员工规模已达一定比例,但仍以国内市场经营为主,这一阶段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和国际风险管理,加强国际化经营团队建设,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当企业发展到全球布局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利益相关人都更为复杂,要对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式等进行定期审视,建立动态的优化机制,包括及时的调整和退出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管理和运营所需的各项能力。
同时,企业也要注意结合所处的行业特点调整和提升国际化能力,特别是要在国际化品牌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体现出行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其二,政府部门要认真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和系统服务。
其三,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做好咨询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