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负债管理的前世今生

2015-04-21黄广明

银行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存贷资产负债利差

黄广明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工具不断增多、市场定价不断发展,中国金融体系正在变得日益灵活与复杂,而且市场化的步子越走越快,这个春天人们似乎已经听到了放开存款利率的脚步声。虽然其他金融机构和产品发展很快,但无论从金融工具发展的角度,或是从实际影响力和控制程度的角度来看,银行业都是这场大戏的主要参与者,例如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同业、信托、理财、资管的发展都与银行的深度参与分不开。可以说,银行业积极地投入到了这场金融变革当中。

作为银行运行的中枢职能,资产负债管理自然要有与中国金融和银行运行的这一重大变革相契合的变化和节奏,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更是得及时地认清、适应和利用好这一变化,从而推动银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之前、进程中以及之后三个阶段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分析比较,把握住资产负债管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件重要且具深远意义的事情。

昨天

利率市场化深度启动前,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以规模管理为主。在这个时期,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比较简单,负债方主要是公司与零售存款,除了法定准备金外,资产方主要是贷款和债券。从结构上看,由于存在存贷比限制,银行被动地将超出准备金和贷款量的存款投向债券。这个时期银行主要面临两个分割的市场,即存贷市场和货币债券市场。两个市场的利率体制有所不同,存贷市场是管制利率,中央银行管住了存款的上限和贷款的下限;货币债券市场利率随行就市,其水平受货币信贷政策和存贷市场余缺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可控。从数量级和效益贡献看,存贷市场无疑是压倒性的,货币债券市场影响很小,处于边缘位置。在这个时期,因为管制利差基本稳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非常小,但由于缺乏衍生工具等手段,银行对利率风险也难以管理,一言概之,利率风险基本可以忽略。同时,因为资产负债品种简单,银行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及错配情况清晰明确且不易改变,此外又有流动比率、存贷比等指标控制,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不突出,偶尔在货币政策转向等情况下会出现银行资金紧张,但持续时间都很短。但这个时期银行经营并不简单,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扩张规模,二是如何控制信贷风险。信贷风险一以贯之,这个难题可以说直到现在也还没有解决,而规模扩张则是有讲究的。在利差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有了规模就有了效益,因此规模,尤其是存款,对银行而言十分宝贵。在许多银行还在靠拼酒量拉存款的时候,招商银行以一卡通、工商银行凭借科技与结算、建设银行遵循中间业务优先发展战略都曾领风气之先,取得了存款和银行规模的突飞猛进,这就是银行过去的经营秘诀。

今天

近几年来,随着同业、信托、理财和资产管理的兴起、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的不断扩大、主动负债占比的不断提升,银行经营和资产负债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规模扩张尽管仍然重要,但量价平衡的呼声骤起。同业业务、表内外理财业务、高成本存款,带来的利差都远低于传统存贷业务,有的甚至出现利率倒挂,在有的部门还像以往那样一往无前地冲量的时候,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已经开始不停地提示量价平衡和效益了。从资产负债结构上看,同业业务和表内外理财业务异军突起,几年间就在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都占据了可观的权重,银行存款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主动负债与利率上浮存款的比重迅速攀升。可以说,今天的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同于昨天的全新均衡,这些新的资产负债成份的利率大都是市场化的,因此,市场利率在银行中已经开始与管制利率相抗衡了。在新的结构下,除了需要注意量价平衡之外,市场化业务的利率风险已经非常明显,就像外币业务一样,该类业务稀薄的利差已经不时出现危机,内部资产转移定价(FTP)、重定价期限要求已经成为不可缺的调控工具。同时,由于该类业务利差薄,盈利动机与加大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紧张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可调和的余地狭小,市场化业务持续引起流动性压力已经成为今天银行业的一个新特征。

这场以同业、信托、理财、资产管理的兴起为特征的变革也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航向。我们知道,从整个银行业的角度看,存款是由贷款派生的,信用总量应等于货币总量,正因为如此,信贷从来都是抓存款的主要手段,这也是所有银行、所有分支行都在努力地从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的重要原因。而随着市场化业务的迅猛发展,同业投资和理财投资在信托等通道的帮助下都能起到与传统信贷一样的派生存款作用,传统信贷的标志性已在逐渐减弱,而社会融资总量的标志性则大幅提升。因此,今天的银行,对客户争夺的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尽量多地掌握包括同业投资、理财投资在内的实际信贷资源,可以说,谁的信贷资源量大,谁的存款潜力就大。对实际信贷资源总量的控制已经成为了今天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窍门。在某些银行还在为同业、理财等带来的高成本而犹豫不决的时候,认识到这个窍门的银行已经跑到了前面。当然,这种新模式并不好驾驭。主要问题还是两个,第一个问题还是对信贷质量的管理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整合好传统信贷、同业投资、理财投资这三种资源。这第二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论哪种信贷,都只是敲门砖。既然是敲门砖,关键就是在敲完门后要进到屋子里面去,挖掘出客户的全部金融资源。另一方面是如何将三种信贷资源做成一盘棋,而不是单打独斗,这个时候重要的是要由客户服务部门来统一组织与调配。这两个方面处理得不好,都会出现投入大而产出小的问题,事倍而功半,达不到有效增存款增效益的目标。高成本存款的使用也同样存在上述把敲门砖当作终极目标的问题。应该说,今天银行经营的核心还是绕着存款转的,同业投资、理财投资的运用,仍然是为了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把客户和客户的低成本存款与综合收益盘进来。无论如何,今天银行的经营手法与昨天的已经大不一样了。

明天

未来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的资产负债管理。目前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利率市场化的还不到一半,全市场有约120万亿元的存款,而理财和同业合计还不到30万亿元,即使加上信托、证券、基金、资管等,即便不扣除与银行业务的重复计算,也比120万亿元要小很多。也就是说,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意味着中国金融工具格局中存贷款这艘航母的起航,其劈波斩浪之势必然带动中国金融走向新的里程。从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运行的比较来看,未来的银行业发展可能会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存款利率放开到市场进入稳定的初期阶段,另一个是市场成熟后的稳定阶段。在初期需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公认的问题是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对比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与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LIBOR)的表现不难看到,LIBOR非常平稳,而SHIBOR稳定性不足。可以预见,随着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巨量的存贷资金与已有的市场化资金合流,SHIBOR的报价机理及稳定性将发生重要变化。未来的资产负债管理无疑将是量价平衡的时代。在初期阶段,银行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会比今天更加激烈,类似于目前同业业务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存贷款领域有可能发生,这样一来,信用风险将不再是银行面临的唯一主要风险。对FTP、重定价期限和合同期限的错配安排、客户端定价、随着公允收益率曲线形成而将迅速发展的衍生品等工具的掌控能力将变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利差收窄,未来银行的经营会从资金依赖型、利差依赖型转化为服务资金并重型、收费利差并重型,差异化经营将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必须,没有特色的银行将无法生存。

“今天”的银行的意义在于,其处在从“昨天”向“明天”的过渡时期,是对以往的一种变革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如果银行不接受或不能把握好这个阶段,则到时候将不得不从“昨天”直接过渡到“明天”,银行要付出的代价将会大很多。同时,从三个银行阶段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对经营环境与业务模式的研判与设计,是银行弯道超车的关键。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服务机构)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计划财务部)

猜你喜欢

存贷资产负债利差
银保监会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外利差与汇率的变动关系分析
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外利差与汇率的变动关系分析
期限利差如何修复
浅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表实务分析
信用利差驱动力转变行业利差分化加剧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释放6.6万亿
从村镇银行资产负债情况看我国小微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