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项目支撑,开展小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2015-04-21徐建清俞红燕
徐建清 俞红燕
摘 要:本文围绕我校开展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导结合”的课题研究活动,从“开发与设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促进自主发展;实施与管理—试验与全员实践共振,形成新模式内涵;成效与作用—展示与研讨相互结合,彰显鲜明自学特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尝试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更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开发与设计;实施与管理;成效与作用;自学;指导;实践;研讨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18-2
一、项目研究的开发与设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促进自主发展
1.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2.先学后教。它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是由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独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一堂课总要从“先学后教”的“先学”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和他们心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既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
3.学导结合。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它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各自的智能,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导学式”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学科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学习对象和学生自学能力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学指导序列,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求同、求新、求特的群英互动探究中,形成了一支锐意改革的教学骨干团队,进而有力地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并为其他兄弟学校提供借鉴。
二、项目研究的实施与管理——试验与全员实践共振,形成新模式内涵
为了确保这一课题的开发、设计、实施与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研究前,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各处室负责人、各年段主任等相关老师负责统筹规划和协作工作。在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关于学法指导的文献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我校小学生学习的各环节及内容,认为我校所要研究的自学指导可以从一般学习方法指导、知识获得及应用方法指导、学科学习内容及方法指导和个别学习方法指导这四个方面来把握。统一思想后,确定我校三年级为重点实验段,三(2)、三(3)为重点实验班,步步展开并深入。
研究中,我校各子课题组也全面启动研究工作,按课题研究要求,每学期开展一次自学指导研究公开教学活动;开展学法指导专题教研活动、学法指导讲座、学法指导现场观摩研讨等活动;调整实验方案等,主要做了4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以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教研活动、公开课研讨活动等形式突出“五个要素”,即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目标、更多的自学机会、多样的学习形式、正确的学习方法。
(1)紧扣“以学定教”的三个环节。
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活动中学会“自能预习,自能上课,自能复习”。
①学会预习。如任教老师根据不同的年级、课型、题材精心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单,先扶后放,由课内到课外,由具体的内容到一般流程和方法;由一次性预习到分教时多层次预习;学会自己独立预习、和同学一起预习、向老师请教相结合……逐步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式和方法。
②帮助学生学会上课。强调“一提高,三突破”。“一提高”指的是提高课堂常规的质量。“三突破”指的是在辩证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有突破;在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面有突破;在研究创新教学方面有突破。在活泼、严格的课堂常规训练中,学生自觉做好课前准备,用眼仔细看,用耳细细听,用心勤思考,动口多发言,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开发。
③精心设计作业。如围绕学科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手抄报;学完英语的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话、写话;学完“小统计”的内容后,利用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开展调查统计活动等。
(2)切实加强“先学后教”的自学指导。
“先学后教”实施的关键是切实加强学法指导。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时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力求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既有明确的学习程序的指导(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又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点拨(即每个环节应怎样做)。
在语文学科的“理解生词”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根据阅读的要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一套“自读会读”的正确流程:自读课文-找出生词-采用一定的方法解决-对词意进行表达-与老师、同学交流、检查正确性。也指明了学习方法:查字典法、联系上下文法、意会法、看图法、近反义词法,找文中解释法、举例说明法。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三个不教:①学生已经会的不教;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③孩子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教。同时,也做到以下几点:①课前做好调查,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②把传授变为探索,不等于不教,而是通过互疑互探解决,教师精讲点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③学会等待,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注意层次性和问题梯度的把握;④变教师总结为学生梳理,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主要是将学习的话语权、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聆听中发现问题,从而真正做到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的运用,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己放入某个情境中进行学习和理解。
2.开展“以学定教”的自学指导活动
在自学指导研究活动中,我们采用集体授课式,根据年级、单元、课文实情,抽出一定量的时间在课堂上介绍学法,如怎样适应新环境,怎样制订新计划,怎样预习、听课、笔记、作业等,从而在宏观上让学生把握学习规律方法;采用专题讲座式,如“考试小技巧”、“英语单词怎样记得快”、“应用题解答小窍门”等,并佐以具体详实的事例以加深学生印象;采用讨论竞赛式,如举办“自学方法三分钟演讲”、“复习方法交流会”,有时还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或优秀毕业生前来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采用个别辅导式,对部分基础差、学习不得法的学生,教师进行当面指点,具体指明学习程度环节,具体介绍听讲、记忆、观察等学法,并助其拟定计划,促其自思开窍,引其升堂入室……
3.发挥教师在“学导结合”中的主导作用
(1)身教言传。我们主张教师将自己作为“模特儿”,向学生介绍自己如何讲求自学方法,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学法指导。
(2)教学渗透。我们还致力于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自学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怎样学习”导航。在教与学同步推进的研究中,我们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备学法,提示学法,暗示学法要求,设计学法训练等环节列入评课标准,并通过示范课、评优课等形式推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3)指点矫正。当学生因学力、基础思维等问题出现“自学信号暂时中断”现象时,我们要求教师侧重解决“应怎么办”的问题,为学生思维杠杆提供支点,将学法内涵具体化,导学生步入“又一村”之境;当学生有着不良学法(如记笔记主次不分)和不良习惯(如不复习课本就做作业)时,我们的教师则会侧重解决“不该怎么办”问题,引导学生矫正不良习惯,让学法在学生心灵中生根。
4.“学导结合”,促进学生的自悟迁移
(1)教材导“悟”。教材中的“单元提示”、“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等栏目明确显示需要根据提供的思路、要求、方向,去确定学习目标、重点、方法,让学生在处理学习各环节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
(2)学中求“悟”。自学方法的领悟还可从大量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如语文学科中,将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按作者或作品风格重新组合后进行教学。
(3)常规得“悟”。研究中,我们还把自学指导贯穿于学生每天的学习行为中,在周而复始的学习生活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形成一种学习势能、学习习惯,促使正确学法的逐步积累与感悟。
三、项目研究的成效与作用——展示与研讨相互结合,彰显鲜明自学特色
(一)初步构建了适合校本“先学后教”的自学指导序列
历时三年的自学指导实验研究,我们将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自学指导方法加以总结、提炼,形成了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学法指导序列,归结成“四个板块,十四种方法”的相对完整的呈螺旋式上升的体系。
(二)“先学后教”,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风气好。三年的实验研究,我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形成了“勤读、乐学、善思、多问”的学习风气。课堂上争先发言,合作、探究的氛围浓厚,课外主动预习、及时复习已成习惯。同学们积极参加学科活动,并能愉快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自学能力强。三年的“先学后教”实验研究,我们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课堂上总能听见学生各抒己见的声音,孩子们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科成绩逐年稳步上升,其中实验班更是遥遥领先。对照各种标准,全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优秀率超过90%,超出以往历年的统计数字。
个性发展好。三年中,学生由于掌握了不同程度的学法,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轻,学得轻松。同时他们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先学后教”,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学科、学术带头人成员先后涌现
我们以市、区两级评课选优及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评比活动为契机,在学校广大青年教师群体中积极实施“青蓝工程”,每学期开展“过三关,创三杯”系列竞赛活动。如今,我校课堂大胆质疑、争先展示已成为新课堂的主旋律,涌现了张晓娟、葛采平、朱彩虹、张文丽等一大批课改标兵,涌现出了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区级学科带头人23人,一大批后备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学校课改成为相城区高效课堂实践的一张名片,学校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区前茅。
2.课堂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练舞台
我们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来共同研讨具体的教学问题,给实验教师的个人行为予以最有效的支持。我们要求同学科实验教师每周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分析新教材的特点,及时研讨实验中的问题,并且分工负责,集体修改,最后实现成果分享。我校每学期举办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青年教师课改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等活动都成了老师们历练自己的舞台,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3.科研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面旗帜
每一位教师都全面参与子课题的研究。我们时常会在听课之后或阅完他们的教学随感、教学反思之后,同教师一起讨论、分析、总结,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体验。用教育理论来催生,使之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规范研究的流程,做好过程资料的积累,进而逐步实现由“教书型”向“科研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