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阳地区佛教古塔考述

2015-04-21赵世金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斗拱塔身

赵世金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



庆阳地区佛教古塔考述

赵世金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

庆阳地区南控关中,北扼狄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陇右与古代两京之地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班彪的《北征赋》中所言:“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乘陵岗以登降兮,息郇邠之邑乡。……登赤须之长坂,入义渠之旧城。……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释余马于彭阳兮,且弭节而自思。……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览高平而周览……”[1]庆阳是古代很早就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佛塔,显示出这一地区佛教的独特面貌。本文详细论述了庆阳地区的15座佛塔,阐述了其构造结构,以及修建的时间和现在保存中存在的问题。

佛塔;丝绸之路;构造;文化价值

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的交界地带,“在古代是防御关中的制高点,也是进军塞外的军事桥头堡,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庆阳地区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分道之一,其中以马莲河古道为主干道,连接着泾河道、茹河道、秦直道以及灵州道,所以在此地区古代文化灿烂,其中有许多佛教寺塔就像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粒粒珍珠,照亮了陇山以东的古代丝绸之路。

“佛塔、寺庙、石窟共同构成了佛教艺术的三朵奇花”[3],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塔就随着佛寺在甘肃境内兴盛起来,《魏书·释老志》云:“凉州自张轨之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寺塔。”[4]由于佛教寺塔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建筑方式的影响,古塔的建筑样式种类比较丰富,其中从建筑材料上来说,有砖塔、木塔、砖石混合塔,当然还有金塔、银塔、铜塔、铁塔、琉璃塔、珍珠塔、瓷塔、泥塔和玻璃塔等。从塔的平面结构来看,可以分为正方形、四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从塔的层级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五、七、九层。从塔的构造上来说可以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覆铂式和亭阁式等。

根据笔者考察,在庆阳境内共有十五座比较重要的古塔,其年代集中于唐五代至明代,其中宋代的古塔数量相对较多,还有数座古塔其年代至今无法判定。笔者将这些古塔一一记述,并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纵观庆阳地区古塔全貌,按照其建筑材料可以分为砖塔、红砂石料塔以及砖和黄胶泥混合塔。在庆阳地区,佛塔建筑材料相对是比较单一的,这是由于其“地理构造的单一结构引起的”[5]。

一、砖塔

砖塔在庆阳地区古塔数量所占比重最大,在这十五座古塔中占七座,分别是环县宋塔、东华池砖塔、普照寺砖塔、八卦寺塔群、彭原宝塔寺砖塔、塔尔庄砖塔、湘乐宋塔,大多位于马莲河河谷地带。其中除了彭原宝塔寺砖塔之外,其他的六座砖塔保存相对比较完好。

(一)环县宋塔

环县宋塔,位于庆阳市,在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北关环江东岸二级阶地上。塔始建年代不详,民间传说始建于唐代。塔铭载,元世祖中统五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重修相轮。是庆阳地区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塔。

塔为八角五层楼阁式,高五层,顶有塔刹,高约22米。塔身全以砖砌,表层砖打磨十分规整。塔身第一层很高,直接出地面无台基,底部外扩,越上越收小。第一层每边宽3.13米,门向南偏东15度,单砖券顶,高2.45米、宽0.93米、进深2.43米。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1.2米。各层有隔板。檐下结构如次:各层塔檐出双抄华拱,每面补间斗拱两朵,上承替木,其上出叠涩若干层。每层塔身间隔一面设真门或刻版门和直棂窗,分层变换方向。真门单砖券顶,门两侧浮雕莲花饰。版门方形门框,双门紧闭,门面有顶饰。各级塔檐上部施平坐,平坐下斗拱与檐下相同,平坐上有栏杆,人可通行。栏杆底层砖面阴刻饰相联。此塔依建造风格判断为宋代所建。

关于古塔建造的时间,历来有不同说法。民间多认为是“唐塔”,可是新旧唐书中并无记载。另一说为“宋塔”。《环县志·大事记》载:“1264年(宋理宗景定五年,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五年)八月,环县塔落成。”[6]这一说的根据是塔刹上的铭文,铭文末有“中统五年仲秋”的具体时间,从而推算出正值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凿凿有据。第三说为“元塔”。其根据亦来自塔刹铭文。持此说者认为,既然是元中统五年建造,而此时环县已属元管辖,何以宋名?所以第二说与第三说建造时间完全一致,只是存在一个年号问题。即使元军已经占领环州地区,但是塔的建造时间运用宋代年号也无可厚非,这已经有许多先例,金太宗天会八年十一月,金兵已经占领了庆阳等地,即“原州降,宋泾原路统制张中孚、知镇戎军李彦琦以终降”,但是“在此后十多年中,游客题记仍然用宋代年号”[7]。根据塔刹铭文我们可以窥其要略:

(自南向北)皇帝万岁/只必帖木里/大王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环州景福寺重建相轮/都刚彥福等/都功福主元帅慕福住/都会首达鲁花赤苏□/副都会首参议韩□□/同知□慕/副会首軍判□俄/州判赵□□/军命总领慕□县令/县丞/县尉/吏目等/匠人/河东南路河中府/河津县故镇/王仲/王伸/王信/鄜州郭□/中统五年仲秋上旬有五日

(打□处为字迹不清者)

通过上述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出:该铭文并没有记述建塔的经过,而是铭“景福寺重建相轮”之事。为什么是“寺”而不是“塔”呢[8]?而“中统五年仲秋上旬有五”,乃是“重修相轮”的时间,而非建造此塔的时间。重修,就意味着以前就有塔体或塔刹,不然,何谓“重修”?什么是“相轮”?按《辞源》的解释:“相轮,塔上槃盖。”《翻译名义集》二十《寺塔坛幢窣堵波》曰:“佛造迦叶佛塔,上施槃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相也。”[9]《汉语大词典》:相轮:佛教语,塔刹的主要部分,贯串在刹杆上的圆环,多与塔的层数相应,为塔的表相,故称。唐许嵩《建康实录》卷八:“乃于崇化寺造四层塔,物产既罄,犹欠露盘相轮。”[10]这两部权威工具书的解释是一致的,相轮就是塔刹的主要部分或曰槃盖。“重建相轮”,至少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塔欠刹,故曰重建。因此我们只能说,该塔重建相轮的时间为“中统五年”,即1264年,而不能说建塔时间为中统五年。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座古塔是宋塔无疑。

(二)普照寺砖塔

普照寺位于庆城县城原县政府后院,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庆城八景中的“普照昏钟”景观,现保留的五间正殿,是甘肃省现存较古老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一。 寺内原有高18米的七级砖塔一座,“文革”时期被拆毁。

在普照寺砖塔拆除时,于塔内顶层发现明代十一面铜观音、鎏金四臂铜菩萨、诸佛菩萨神僧名经木刻本等珍贵文物多件。其中十一面铜观音像造型较为突出,由姿势各异的八臂和层层垒叠的十一头组成,通体为红底鎏金,像后由椭圆形火焰式光环与木制座相连。诸佛、菩萨、神僧名经木刻本,为双面宣纸楷书木刻版,全经共202页。首页为序文、诸佛圣迹图,中为经文,后有跋语。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刊印。普照寺砖塔是最为典型的古代佛塔,也反映了古代庆州地区的佛教概况。明朝庆阳府通判吴士英有《普照昏钟》诗:“古刹多年事已非,独留钟韵送斜晖。风声碧汉鲸初吼,人静苍松鹤已归。竹院春游情淡淡,枫桥夜泊思依依。宦情老我边城客,几度思家吟式微。”

普照寺砖塔历经宋、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由于天灾人祸,屡毁屡建,“文革”初期,寺院内绝大多数建筑均被拆除,仅留正殿五间。正殿坐北面南,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米。砖木结构,歇山顶,房脊两端有鸱吻饰。柱头斗拱为双抄双下昂,斗拱形体粗壮,柱头有卷刹。据说其结构与《营造法式》相符,体现宋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在民国九年(1920年)发生特大地震中,大殿安然无恙。可惜在“文革”时被拆除。

(三)彭原宝塔寺砖塔

彭原宝塔寺,原称正觉寺、浮图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唐代“安史之乱”时,肃宗两次驾临彭原,于上元元年(760年)在此敕建宝塔。唐肃宗李亨即位前后曾两次驻足正觉寺,并在寺内与群臣共商平定安史之乱。第一次是在“(天宝十四年)九月戊辰,上(肃宗)南幸彭原郡”[11]244。肃宗这次在彭原制定了一个重要的策略,即向回纥借兵,(肃宗)封故邠王守礼男承寀为敦煌王,令使回纥和亲,册回纥可汗女为毗伽公主,仍令仆固怀恩送承寀至回纥部[11]244。这一策略为迅速结束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同年十一月,肃宗又幸临彭原郡,“(十一月庚子),至乌氏驿,彭原太守李遵谒见,率兵士奉迎,仍进衣服粮糗。上至彭原,又募得甲士四百,率私马以助军。辛丑,至平凉郡,蒐阅监牧公私马,得数万匹,官军益振。时贼据长安,知上治兵河西”[11]241。所以在唐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肃宗在安定、灵武等地受到百姓和地方官员的热情拥戴,登上了皇位,并再次筹集兵力,兴复长安。次年唐肃宗顺利平乱,朝野上下认为这是佛祖显灵暗中保佑,才保住了大唐江山。此后,为了感恩诸佛、菩萨,肃宗下旨李遵,动用国家库银,巨资修建砖塔,历时四年,至760年宝塔落成,正觉寺随之被敕名宝塔寺。

寺塔高十二层,砖灰结构,平面呈八角形,楼阁式。除宝塔外寺内还有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及大片僧房,铸有大钟、铁磬。该寺历经1900多年,宝塔凌云参天,七层八棱24门,正檐挑角,角端挂铃。塔壁基宽2.7米,塔基内径5.4米,外径10.8米,周长36米,塔高27米,登塔远望,风摆塔铃响,声闻远百里,每当朝夕太阳未出和西下时分,远望彭原宝塔,其半截参天,其上依然沐浴在阳光中,如镀上了金色一般,似佛光照耀大地。彭原古塔被誉为庆阳八景之一,被称为“彭塔晚照”。北宋时遭受地震毁圮,补修为七层,明万历年间复葺,民国九年(1920年)复遭海原强震,仅留残塔两层,1965年拆除残塔,寺院被夷为平地。

(四)东华池砖塔

东华池砖塔,位于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西城半山腰,为宝宁寺建筑。宝宁寺位于今林镇乡东华池西城内,又称宁静寺,内含宝峰院、观音寺,初建于宋代,明万历、天启年间曾重修。寺里现存砖塔(东华池砖塔)一座,距寺院500米处另有一座3层六面体小塔,东北部有菩萨院,存残像五尊。

塔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89年)。东华池塔全砖结构,平面八角七层楼阁式,高26米。第一层很高,其下无台基及基坐,底部每面宽3.29米。门向东北,高1.87米,宽1.04米,深2.88米。全塔各面通体呈梯形,每个梯形面积均等。从第二层起,每层高度依次降低。各层塔檐每面出斗拱三朵,各层施平座,座之外沿施栏杆,栏内可行人。栏杆砖面刻有卍字纹、云纹、奔鹿、飞凤、猛虎等浮雕。各层每面间隔设有一真门或假门,上下错落。真门一律单砖券顶,假门门框为方形,两门紧闭,有的镶石碑。无论真门、假门,两侧均设一方形假窗。第一层门向东北方,单砖券顶,门洞高1.87米,宽1.04米,进深2.88米。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0.97米,直经长2.4米。第二层以上每间隔一面设真门或刻版门。每层辟四券门,分层转换方向。真门一律单砖券顶,版门方门框,两门紧闭,有的镶一面碑,门傍各设直棂窗。塔顶有葫芦形刹柱,上置宝珠,全塔建造精致,宏伟华丽,除顶部和局部塔檐自然剥蚀外,其余保存完好。

(五)湘乐宋塔

湘乐宋塔位于庆阳市宁县湘乐古城内西北角。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顶部残,高约22米。第一层塔身很高,无台基和基坐,越向上越收小。第一层每面宽3.76米,门向南,单砖券顶,门高2.22米,宽1.18米,进深2.06米。内辟六角形塔室,每面宽1.42米。第一层北面开券门,施龛室,门宽0.7米,高1.65米,进深0.8米,龛高2米,宽1.04米。各层塔檐每面出双抄华拱,每面斗拱五朵,上承替木。在第二层和第三层施平坐,平坐下斗拱与檐下相同,平坐上施栏杆,栏板为直棂式,上施斗子蜀柱,做八角形柱,柱头施明显卷刹。栏杆间隙处雕刻字形花饰。塔身各层每间隔一面高真门或刻版门与直棂窗,真门为圭角形门洞,版门施方形门框,双门半掩。第六层塔每面三朵斗拱,与其他层不同。

(六)塔儿庄砖塔

塔儿庄砖塔,位于庆阳市宁县盘克镇罗山府林场,坐落在子午岭西麓,东与陕西省富平县接壤,西南距盘克镇60公里。砖塔始建于五代时期(907-960年),系全砖结构,平面正方形,楼阁式,共三层,顶部残损。通体高约11米,底边长3.73米。塔表层磨砖对缝,十分规整。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无台基和基座,越向上越收小。第一层南面设单砖券顶门,门高2.2米,宽0.96米,塔室为正方形,正面神灶尚存,室顶直空,内壁三面有彩绘壁画,还有两幅清代咸丰五年的重修记事文字。各层设有木楼板,内壁一层为重修,第二、三层檐部施斗拱二朵,檐上方椽铺以瓦栊,均施平坐、栏杆,四周栏杆所砌砖面刻有牡丹、菊花、忍冬等各种花卉图案和马、羊、象、鹿、鱼、鸳鸯、人面人身鸟尾等动物图案。第二层四面均刻版门和窗,版门施方形门框,窗施直棂和八棂拼成的九格窗。第三层南北面设真门,单砖券顶,门傍各设刻板九格窗,东西面均设刻版门与刻版直棂窗。

该塔为宁县境内三个塔中惟一有彩绘壁画的砖塔,造型独特,筑造精美,设计优美,庄严而又富丽,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檐、斗工整,棱角如锋,砖缝弥合如线,不见缝泥,为研究古建筑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物考古价值。

(七)八卦寺塔群

八卦寺塔群,位于八卦寺,位处陕甘交界的碾沟川,川中有河,常年流水。这条河是陕甘两省天然省界,河东属陕西富县张家湾。河两岸山岳连绵,林木遮天。这里原有八座砖塔,地名“八塔寺”,后塔毁,只剩三座,遂传为“八卦寺”。八卦寺南距太白乡40公里,西南距县城130公里。

原寺院已毁,现存砖塔三座,从北向南为序,北塔现存九层,平面呈八边八角,残高9.7米。塔身每层以砖叠涩收檐,塔顶以砖叠涩收分,塔体实心,中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呈四边四角形八层,高约9米。南塔为砖砌八角八边形,现存八层,无塔刹,通高约9.8米。塔身各层以砖叠涩出檐,每层转角处和中间均饰斗拱,塔体实心。整个塔群造型简洁美观,比例适度,格调古朴庄严,为明代建筑风格。三座砖塔相距十余米,并排建在小河西岸山麓下陡坡地上,由南向北编一、二、三号塔。

一号塔,通体砖结构,八角九层,高约12米。各层有塔檐,檐下仿木斗拱每面二朵,檐上施以简瓦。第一层每面宽1.3米,无门。第二、四层各有券门,门向正东。进深0.41米,门残高0.85米,宽0.64米,室内为八角形俯斗工叠涩藻井,成一小室,底径长2.5米,每面宽与第二层一致,唯规模稍小。其余各层列门,可能再列小室。此塔顶残,身有裂缝。

二号塔,通体砖结构,方形九层、高约11米。各层有檐,檐以砖镶砌叠涩式,上无瓦栊,下无椽和斗拱。塔身各层平施条砖一周,砖面印有兽面、草花、牡丹三种花饰。第二、四层开门,门向正东。内辟正方形塔室,顶残,底径1.45米,高2.4米。

三号塔,通体砖结构,八角八层,上层与顶部残,身有裂缝,残高约11米。此塔各层以砖砌叠涩出檐,无仿木斗拱、瓦栊建饰,塔身无任何装饰。第二、三层开门,门向正东。第二层塔内小室建筑与一号塔相同,呈长方形,东西长1.8米,南北宽1.1米,高1.1米,有叠涩式砖砌藻井。由于条件限制,考古工作者对第三层塔室没有进行细致考察,可能与第二层相同。三座塔均系明代安葬和尚墓塔。

二、红砂石料塔

红砂石料塔共有六座,保存相对完整,大多位于庆阳华池县境内。

(一)塔儿湾造像塔

塔儿湾造像塔,位于庆阳市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子午岭林区,坐落在苗村河北岸第一级阶地上。从塔内出现的宋代钱币分析,这座石雕造像塔建于北宋中晚期。塔儿湾造像塔以凿磨红砂岩石条块垒砌而成,八角十三层,高18米,径宽1.4米。石雕仿木构密檐,无台基和基座。塔身直出地面,第一层特高,达2.24米,占全高的九分之一。其造像技巧类似太白莲花寺石窟五百罗汉,由此我们推断此塔当建于宋代。另外,陇东宋代肖金塔、彭原塔、湘乐塔、东华池塔、环县塔均系第一层直出地面的楼阁式砖塔。所不同的是,塔儿湾石雕仿木塔因受石材限制,比较纤细,但其第一层直出地面则是相同的。2002年在该塔拆迁时发现地宫,并出土了数十枚钱币,是建塔时遗留之物,钱币的年代最早的有唐开元通宝,最晚的钱币是宋宣和通宝。证实了建塔年代是在北宋末年,建塔的上限应在宋宣和年(1046—1067年)及其以后。

此塔第二层以上逐层急遽减低,越向上越缩小缩短。第二、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下雕出檐椽,檐上雕出筒状瓦栊。塔顶石制查柱,刹基以上为相轮二匝,华盖一层,上置宝珠。塔身第一层布满浮雕,浮雕五百罗汉,共有雕像六百身,除去一部分佛、菩萨百身外,罗汉数量在五百身左右,其排列形式是,在每方佛说法图之侧,或坐或立着若干身罗汉。塔有八面,每面五层,计有四十方,每方居中者为佛像,两侧各排列罗汉六至八身不等。其雕造技法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计造像五、六百身之多。造像多为佛说法图。即一佛居中,坐在莲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结跏趺坐或善跏趺坐,身披袈裟。有的袒露右胸及右膊,手印各异。佛身左右两侧或立或坐十数身罗汉,有的拱手,有的踞坐,有的比划手势,有的苦心思索,有的倾心谈吐,有的匍匐跪拜,表现虔诚。塔南侧雕文殊菩萨出行图和普贤菩萨出行图各一幅。文殊乘雄狮,右臂曲指前方。狮子身配鞍缠、璎络等饰物,挺胸昂首,躯肢刚劲有力,拔步前行。两侧有牵狮奴、力士及竖眉力士状人物簇拥。大象前有五罗汉击钗、鼓乐或持物徐步行进。此塔利用第一层满布造像,为别处少见。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值得研究。

(二)豹子川双塔

豹子川双塔,称双塔寺造像塔,原位于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和豹子川河交汇处的台地上,西距县城60公里,南距东华池15公里,2003年迁至华池县杏山双塔森林公园。两座造像石塔,有姐妹塔之称,均为宋代所始建(塔基初建于北宋),金代正隆至大定年间(1156-1189年)曾进行大规模维修和续建。双塔东西相向,有“姊妹塔”之美称。这里地处子午岭东麓林海,梁峁染黛,沟壑葱茏,从山脚下流过的两条小河波光泛翠。

双塔并列在王台村东侧山腰小台地南端的东西两面,相距8米。这里原有寺院,早毁,现存留三身石雕残佛像和寺院遗迹。造像塔,以红砂岩石料打制凿磨而成,体形瘦长,犹如圆锥,结构严谨,雕饰华丽。这两座塔的建筑风格类似合水县太白塔儿湾的造像塔,塔身所雕群佛像近似相距30公里的太白莲花寺石窟的五百罗汉摩崖造像,莲花寺石窟有铭文,五百罗汉像为宋代绍圣二年所造。据此认为,这两座石造像塔当为宋代所建。

(三)盘龙寺石造像塔

盘龙寺石造像塔,或称蟠龙寺石佛塔,位于庆阳市华池林镇乡张岔村,塔建于宋代。明代重修寺院,立碑三通。塔高6米,分九层,用红砂石料凿砌而成六角形半浮雕造像塔。各层共雕坐佛三十余身,身披袈裟,神态各异,坐于莲花之上。寺院已毁,周围遗存残留造像雕花石柱等。

(四)白马石造像塔

白马石造像塔,有称白马柴砭宋代石造像塔,位于庆阳市华池县白马乡政府南500米处白马河东岸第一阶地上,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立于白马川东,一说宋末金初立,残高5米。此塔形制古朴,可能早于合水太白塔儿湾和豹子川双塔寺的造像塔,约为北宋初期所建。

塔呈六角形,顶残,现存七层,高约5米,全部构件以红砂岩石料凿磨镶砌。底部平铺石条,上砌塔身。塔身各层有檐,檐下有石雕仿木斗拱,每面两朵,檐上有仿木椽,铺以瓦栊。第一层塔身每面长0.84米,西面浮雕一身手扶拐杖老者,有四个高0.08米的小侍,面向长者拱手揖拜。其余各面雕饰奔马、麒麟、雄鸡、鹿、狮子等画面。第二层以上各层各面开一小龛,高0.24米,宽0.18米。龛内各雕一坐佛。佛面相丰满,螺髻偏高,袒胸,身披通身袈裟,结跏趺坐。全塔造像四十二身。塔身裂缝,第一至三层佛像残缺,北面第三、四层和西北面第六层石面严重剥蚀,塔底座残损。

(五)脚扎川万佛塔

脚扎川万佛塔,位于庆阳市华池县紫坊畔乡高庄村小河西岸台地,地处华池、吴起、志丹三县交界。塔建于宋代,一说金代,因通体遍雕佛像,故称“万佛塔”。此塔筑法与豹子川造像塔相类似。全塔以红砂岩石凿磨镶砌而成,锥形,底部残,现存九层,残高8米,一说9米,平面八角形,底层每面宽0.4米,各层均有塔檐。塔身通体布满浮雕佛像,塔身各面雕刻佛像三层,每层排列六身,疏密相间,排列井然,共有造像约一千二百身,均为一佛坐于莲花盆中,样式一致,姿态单一且雕作粗糙,衣纹不显。目前,第一、二层和第八、九层各面佛像因自然剥蚀,仅留残痕,其余各层的佛像头部被毁,无一完整。

(六)塔儿洼石塔

塔儿洼石塔,或称白马庙残塔,位于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白马庙行政村新庄自然村卢家沟口东侧半山腰耕地内,北临白马庙川河,南靠大山,西接沟畔,东接台地。该塔为密檐式方塔,红砂岩质,分段分块雕造,残存6级,残高4.1米。塔座正方形,石块垒砌。塔身逐层收分,第一层宽1.15米;第二层宽1.14米;第三层宽0.93米;第四层宽0.83米;第五层宽0.74米;第六层宽0.67米;第七层以上缺失。每层均出檐,檐口齐直,四角有方棱状脊。第二层四面均减地雕刻尖楣浅龛2个,浅龛内平雕树状火焰纹。第六层北面中开竖长方龛,龛外两侧浮雕菩萨像各一身,初步分析为宋代雕造。在石塔附近还发现有柱顶石2块,为寺院遗址遗存。该塔建造历史悠久、保存基本完整、造型独特,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在庆阳华池传播的最好实物证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三、砖与黄泥土构造塔

这类塔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砖和黄泥土,相互混合砌筑而成,反映了建塔所在地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两座。

(一)肖金寺塔

肖金寺砖塔,也称金城寺塔,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北距西峰镇20公里。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肖金镇原有金城寺,砖塔建于寺中,寺院早毁,只留此塔。

塔原为八角七层楼阁式,高30.18米。“文革”期间,塔刹和第七层塔身被拆除,现存六层,高21.75米。塔与环县、湘乐古塔相似。第一层塔身很高,无台基和基座,塔开正东门,为晚期修补,单砖券顶,高1.9米、宽0.66米,进深1.46米。塔由青砖和细黄土泥砌筑而成。塔高4.2米处安装斗拱,每面三朵,共二十四个,另外角斗拱八个。整个塔身为仿木结构,一斗三升。其拱高出墙面一厘米。槽升子高出墙面。翘用两块长条砖对立,翘下弧为半径作圆。三才升用长条砖锯磨而成,上压耍头样子和翘。耍头三才升上托替木式,斗升全无斗耳。替木上砌平砖一层,两条线挑尖状花砖一层,雕刻莲花瓣砖一层,又砌平砖、狗牙子砖各一层。假椽飞头各一层,椽用方砖锯磨而成。檐瓦也用方砖锯磨而成。出檐长九十厘米。檐顶叠涩砖收七层。二层墙身平砌四层砖,以上装斗拱三朵,耍头三才升上托下沿,即栏杆下部。各层檐上均施平座栏杆,栏杆磨棱,栏版雕刻令字图案。以上各层逐渐缩小,造型相同。

塔身各层各面有真假门,真门券顶,门洞内壁用方、条砖混合平砌而成。假刻版门有门扇、门眉、铺首、门框,立体感极强。仿木直棂窗刻六角棂花格子,雕工精细。门窗布局相互交错,各方都有。塔室内呈八角形,每面宽0.94米。各层楼板已毁,仅留残孔。该塔建筑材料全部采用青砖和细黄土泥砌筑而成。所用青砖规格不一,有长条砖和方块砖。主要装饰部件如斗拱、翘、假椽、檐瓦及花纹图案皆用方、条砖锯磨而成,图形规范,刻磨工艺精细。水平砌缝和竖缝极小。各角柱用两块条砖磨边对成丝缝,工艺精巧,令人叹服。假门假窗精雕细刻。砖塔梁角以细白砂石料雕刻飞天、龙头,下凿孔,设铁吊环悬挂风铃,现仅留五层以上。其墙面平砌并缝部位大多不求咬槎错缝。砖塔第二层正面构栏底部砖刻记载:

彭阳县崇信乡野村社人郭吉,施砖一千口,祈保人口亨通,老幼安宁。宣和二年七月廿日,施掌郭吉。

据宋史记载:“(大观四年)十一月乙丑朔,朝景灵宫。丙寅,飨太庙。丁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改明年元(政和)。”又:“(重和元年)十一月己酉朔,改元(宣和),大赦天下。”[12]所以我们推断此塔的建造时间应该在北宋徽宗末年。

(二)政平砖塔

政平砖塔,当地称政平塔。位于庆阳市宁县政平乡政平村泾河北岸。塔因寺而得名,清代山洪冲毁寺院,仅存此塔。此塔具唐塔建筑特点。1976年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驭寰对这座塔作考察,定为唐塔。他在《陕甘地区古代建筑考察》一文中写到:“政平这座塔造型较美,工程技术质量很高,是一项新的资料。”[13]此塔是甘肃省保存最好的一座五代砖塔,目前除顶部和局部塔檐伤损外,保存基本完好。

这座塔通体用砖和黄土胶泥砌筑,无基座,方形五层楼阁式,单壁中空,通高21.2米。顶部残损,现高约19米,第一层边长6米,正南面开门,门高2.2米,门顶残,宽1.58米,进深1.62米。内辟四方形塔室,底径长2.11米,宽2米。地层檐部斗拱每面二朵,一斗三升,隐出泥道拱一跳,用普柏枋承担。拱眼壁上绘有牡丹、莲花、菊花和卍字形图案,上承叠涩出檐共七层。檐上方椽铺以筒瓦。第二、三层施平坐,栏杆。第四层以上无平坐。塔室和层都用木楼板,现楼板已毁,还留存四层木梁。

该塔塔身上部四周砌一层普柏枋,枋上每面施补间铺作二朵。斗口跳出耍头呈蚂蚱头状,甚短,华拱券板也有内凹现象,拱眼壁多素面砖,个别刻菊花、牡丹、卍字纹饰。斗拱上面叠涩十四层砖跳出塔檐,檐上铺仿木方椽、望板和勾头板瓦,其上又反叠涩九层砖。第二至五层塔身逐渐收分缩小。第二、四层的东西两面,第三、五层南北两面交错辟二券门。第二、三、五层塔身出平座,下施五铺作斗拱,栌斗下砌普柏枋一周。平座上立斗子蜀柱式栏杆,蜀柱断面圆形,柱头刻小斗承托寻杖,寻杖在转角望柱头上十字交呈“绞口造”。斗拱雕法、寻杖形制均保留唐代特征,栏板多素面式,只有第五层栏板作勾片式样。塔顶收分成覆斗状,其上竖立石雕相轮七重。

以上是庆阳地区十五座砖塔的具体情况,它们的主要结构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大多分布在华池县境内。对这些塔的保护并不完善,有的古塔已经遭到严重破损,例如,2002年4月15日凌晨,犯罪分子在湘乐塔塔基下安放两处炸药,一处引爆,一处未爆,致使塔基震裂,塔体上层部分檐砖掉落,造成重大损失。塔儿湾石像塔也遭遇同样的命运,2000年5月,犯罪分子采用打眼爆破手段,将石塔基部北侧炸了一个深达十二米的深坑,致使石塔一至五层严重受损。如何保存这些古塔,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存古塔对我们研究古代城市,特别是消失的城市有重要的价值”[14]。

[1]张多勇.历史时期彭阳县城城址的变迁[J].历史地理,2013(27):346.

[2]马晓东.甘肃佛塔巡礼[J].丝绸之路,1995(3):75.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32.

[4]张多勇.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的特点及地理环境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09(1):45.

[5]环县志编纂委员会.环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46.

[6]脱脱.金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3.

[7]刘治立.宋金时期北石窟寺的游人[J].佛教文学,2004(4):46-48.

[8]叶文宪.趣味考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53.

[9]法云.翻译名义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76.

[10]许嵩.建康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542.

[1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1.

[13]张驭寰.陕甘地区古代建筑考察[J].建筑技术,1977(4):43.

[14]赵学礼.古塔遗存研究中的历史地理价值取向[J].唐都学刊,2007(1):34.

[责任编辑 张泽宁]

【丝绸之路文化】栏目约稿函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师:

近期“一带一路”成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一带一路”中所涵盖的“新丝绸之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文化大走廊”,其厚积薄发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对华夏文明丰富的积淀与内涵进行新的诠释,由此强化沿线广袤区域间更为广泛的互动与共融关系,也为其间多元形态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民族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传统习俗等提供深入的民意基础和地缘优势。

本刊就此良机开设【丝绸之路文化】栏目,旨在积淀、发掘、探索、光大丝绸之路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学界人士的高屋建瓴、鞭辟入里、鲜活独到的文化语论为内容,促进丝绸之路大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以博得学术百家的参与与瞩目。

本刊面向全国广泛约集正高职称人员、博士等学界人士的原创性论文和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尤其欢迎兼具理论思考与问题意识且立论、文辞、表述确当的文章,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投稿邮箱:yys@gsrtvu.cn

联系人:张亚君,龚勋,张泽宁,马云卿

电话:(0931)8823542,8721727,8727559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

2015-04-0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创意关键技术研究”(2013BAH40F01)。

赵世金(1990-),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敦煌学与佛教史。

B947

A

1008-4630(2015)03-0007-07

猜你喜欢

斗拱塔身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说不完的斗拱
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
透视:雪糕叠叠乐
民居趣读
《蚕食系列之斗拱》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一种顶升套架自升式的内爬塔机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故宫太和殿二层斗拱水平抗震性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