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调查研究

2015-04-21俞建华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汇总总体维度

俞建华

(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台州 318000)



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调查研究

俞建华

(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台州 318000)

开放教育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度处于较高水平,而使用率处于较低水平;本科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度和使用率都高于专科学生,总体上理工类本科学生表现最好;本科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度有显著差异,而专科学生的认知度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无显著差异。建议提升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认知度,提高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使用率,加大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研究。

数字电视;现代远程教育;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远程教育的发展史,也是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史[1]。自电视技术诞生以来,电视教育一直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十年来,国内外教育电视应用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2005年达到顶峰[2]。从教育电视既有“教育特性”又有“电视特性”的本质特征出发, 教育电视发展的根本在于,首先要在观念上扭转传统的 “电视教育”的观念, 进行“主体复位”, 真正服务于当前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3]。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型电视陆续出现,并逐步向现代远程教育领域渗透。新型电视相对于传统模拟电视而言,是指数字电视(DTV)、交互电视(IPTV)、手机电视(DVB-H)和移动电视(MTV)等[4]。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前提是数字化,新型电视的本质也是数字电视。在数字电视技术的研究中,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在智能电视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最前沿[5]。苹果电视和谷歌电视的出现,推动了业界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数字电视的应用现状表明,数字电视的发展应该成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推动力之一。因此,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与远程教育的融合,必将成为信息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相关研究

(一)传播理论与远程教育的关系

远程教育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其核心是教育,是远程学习[6],而不是距离。远程教育应重视信息的传播过程研究。南国农先生在《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提出: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最里层、最直接的是“学与教理论和传播理论”[7]。

现代远程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跨越时空的信息传播功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信息传播形式,对其传播过程、传播效益、传播功能与作用影响最大的传播理论是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理论和贝罗“SMCR”传播理论[8]。人类的传播活动是非常广泛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虽不一定都是教学活动,但教学活动却一定是一种传播。

(二)传播理论与数字电视的关系

传播学是20 世纪30 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1929年,苏格兰青年贝尔德首次实现了电视直播[9]。传播理论与电视的发展,几乎在同一个年度。

近年来,随着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和网络电视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被誉为“新媒体( new media) ”的传播形式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人甚至提出现在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10]。收看家庭电视节目、公交车上看移动电视、手机上看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等,都被称作是“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给影视传媒、教育学习等文化教育领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如此广泛和深远,以至将成为未来数十年中相关行业持续致力的领域[11]。

(三)远程教育与数字电视的关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数字电视的深度应用,移动学习(m-Learning)和交互式电视学习(t-Learning)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各自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模式。而手机“新媒体”和电视“传统媒体”之间的碰撞,又为教育技术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12]。数字电视技术覆盖了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传统电视技术,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变革,对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电视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多功能的交互式电视,互动性是数字电视技术所不断追求的,这和互动性教育不谋而合,数字电视技术必将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13]60-62。

数字电视教育可应用于课堂教学、各类远程继续教育、远程学术交流,交互电视教育可利用视频点播开展远程教学。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移动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达到与微机学习软件类似的多媒体互动学习效果[14]。数字电视的应用,将给远程教育提供更好的技术条件,并在远程教育中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技术应用系统[13]60-62。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依据

本研究依据梅里尔的五项首要教学原理。原理主要表述为:(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15]。实际上,当数字电视作为远程学习的重要媒介时,当数字电视代替传统电视和广播时,当数字电视展示新功能时,当学习者应用数字电视进行学习时,当数字电视与远程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时,数字电视就会成为远程学习者的重要学习载体之一。

(二)研究内容

认知是行动的基础,没有认知就没有学习的具体行为。认知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是认知发展的结果,没有认知就没有应用。这也说明,探索数字电视认知和应用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数字电视促进远程学习者学习的认知情况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细化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远程学习者对数字电视的实际认知情况,探索学生了解数字电视技术的普及性。二是研究远程教育学习者对数字电视的实际应用情况,探索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可行性。

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研究,主要从六个维度进行,分别为:数字电视概念的认知(A1),教育电视会议应用的认知(A2),农村应用数字电视教育的认知(A3),社区教育应用数字电视的认知(A4),智能电视的认知(A5),IPTV数字电视应用的认知(A6)。

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研究,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分别为:使用IPTV电视进行学习(B1),使用手机电视进行学习(B2),使用互联网电视进行学习(B3)。

在本研究中,为了探讨学生专业类别和学生性别对认知情况和应用情况的影响,设学生认知情况的六个维度、学生应用情况的三个维度、学生认知情况汇总、学生应用情况汇总、学生认知及应用情况汇总为因变量,学生专业类别和学生性别为因子,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做独立样本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揭示变量间所蕴含的一般性特征。学生认知情况的六个维度,采用李克特3点量表计分方式,三个选择项的权重分别为3、2、1;学生应用情况的三个维度,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计分方式,四个选择项的权重分别为4、3、2、1。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2012-2013学年度本专科开放教育在籍学生,总数约2800人。总随机样本数为271人,其中理工类本科学生42人,理工类专科学生67名,文经类本科学生70名,文经类专科学生94名。为尽可能保证样本的有效性,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式,文理科每个班级的调查学生数控制在8-15名,不同专业的班级数为22个。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利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做调查数据分析。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远程学生对数字电视的认知情况和应用数字电视进行学习的情况等数据,这些数据是研究展开的基础。

(五)信度和效度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SPSS 20.0 软件计算Cronbach’s 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为0.788,学生认知情况和应用情况分量表的信度依次为0.751、0.680,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学生认知情况六个维度的信度依次为0.736、0.709、0.706、0.770、0.698、0.708,学生应用情况的三个维度的信度依次为0.565、0.606、0.552。因此,总体上看问卷信度处于较高水平。

2.效度分析

本研究在问卷编制过程中,请班主任、教师等针对问卷内容提出相关建议并做出修改,请校外专家学者对问卷题目进行审核。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A1至A6为0.709,B1至B3为0.620,A1至A6加 B1至B3为0.746,专业加B1到B3为0.782。分析显示,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呈现中低度相关,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呈现中高度相关,表明测量工具的各个维度能较好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内容,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另外,因为本研究的变量数是11个,相对较少,但结合分班级随机抽样方式,故能比较好地保证本研究的效度。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认知与应用综合情况

1.总体表现

本研究从认知汇总、应用汇总二个维度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考察学生认知与应用的总体水平,如表1所示。表1的数据表明,认知汇总、应用汇总维度的均值处于中间水平,认知汇总的标准差和方差大于应用汇总的标准差和方差,认知汇总、应用汇总的峰度统计量基本处于峰度的中间。另外,对认知汇总和应用汇总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Pearson 相关性为0.415,在0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1 学生认知及应用情况的总体表现

2.分专业表现情况

为考量专业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认知及应用情况的总体影响,分别对理工类本科学生、理工类专科学生、文经类本科学生、文经类专科学生的认知汇总、应用汇总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LSD多重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认知及应用情况的专业差异

表2数据表明,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汇总情况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汇总情况和总体表现无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表明,总体上看本科学生的认知汇总情况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专科学生的认知汇总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3.分性别表现情况

为考量性别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应用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的认知汇总、应用汇总维度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3所示。表3数据表明,不同性别学生的认知情况、应用汇总及总体表现无显著差异。

表3 学生认知情况的性别差异

(二) 学生认知情况

1.总体表现

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从六个维度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认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考察学生认知情况的总体水平,如表4所示。表4的数据表明,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情况的平均值为2.13,高于临界值2。在六个维度中,数字电视的基本概念认知的平均数为1.83,远程电视会议认知平均数为2.24,数字电视用于农村教育认知平均数为2.25,数字电视用于社区教育认知平均数为1.76,智能数字电视的认知平均数为2.29,IPTV数字电视的认知平均数为2.41。

表4 学生认知情况的总体表现

从表4可以看出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认知情况在各个维度和层面上的表现水平和变化趋势。首先,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认知情况的平均得分均在1.76分以上,其中关于智能电视认知的得分靠近最高;其次,数字电视认知的得分靠近最低,且少于临界值2;再次,数字电视现有应用认知的得分基本相近,且趋于中间。由此可见,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认知情况在三个维度上的总体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数字电视未来发展认知>数字电视现有应用认知>数字电视概念认知。

2.分专业表现情况

为考量专业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认知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理工类本科学生、理工类专科学生、文经类本科学生、文经类专科学生的六个维度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LSD多重比较,如表5所示。

表5数据表明,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情况在总体表现上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分别在A1、A4、A5三个维度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LSD多重比较表明,总体上看本科学生的认知情况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专科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在六个维度上,本科A1、本科A4、文专A4、理本A5和A6的学生认知情况有显著的差异,其他维度专业无显著性差异。

3.分性别表现情况

为考量性别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认知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的六个维度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6所示。表6数据表明,不同性别学生的认知情况在六个维度和总体表现上无显著的差异,女性学生的认知情况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六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相近于男性同学。

(三)学生应用情况

1.总体表现

本研究从三个维度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考察学生应用情况的总体水平,如表7所示。表7的数据表明,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情况的平均值为2.59,低于临界值3。在三个维度中,使用IPTV电视进行远程学习的平均数为2.40,使用手机电视进行远程学习的平均数为2.30,使用互联网电视进行远程学习的平均数为2.63。

表5 学生认知情况的专业差异

表6 学生认知情况的性别差异

表7 学生应用情况的总体表现

从表7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应用情况在各个维度和层面上的表现水平和变化趋势。首先,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平均得分均在2.59以上;其次,使用手机电视进行远程学习的得分最低。由此可见,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在各维度上的总体表现水平高低依次为:互联网电视应用认知>IPTV电视应用认知>手机电视应用认知。

2.分专业表现情况

为考量专业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理工类本科学生、理工类专科学生、文经类本科学生、文经类专科学生的三个维度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LSD多重比较,如表8所示。

表8 学生认知情况的专业差异

表8数据表明,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情况在总体表现和三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LSD多重比较表明,总体上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情况无显著差异,三个维度的专业表现无显著差异。

3.分性别表现情况

为考量性别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男女学生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9)。表9数据表明,不同性别学生的应用情况在三个维度和总体表现上无显著差异。

表9 学生认知情况的性别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鉴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度处于较高水平,而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使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电大本科学生的认知度和使用率都高于专科学生,总体上理工类本科学生表现最好;本科学生对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度有显著差异,而专科学生的认知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学生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无显著差异,总体上也没有显著差异。总之,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度较好,但使用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宏观上可以认为,本研究具有进一步推动数字电视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数字电视不仅仅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传统电视技术的变革,还对传播体制、受众、传播媒体、传播内容等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网络教育、社区教育、开放教育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最终将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内容丰富的学历继续教育,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奋斗目标。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服务于终身教育,突出了电视的知识传播功能和远程教育功能。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型数字电视取代传统模拟电视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因此,数字电视是否发展和定位于教育电视,是否回归教育电视的本质,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二)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为提高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绩效,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1.提升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认知度

20世纪50年代,电视教育崛起。20世纪60至70年代,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以及录音录像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6]。197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无疑带上了“电视”的烙印。随着基于多媒体的网络教育形式的出现,“电视”逐渐淡出现代远程教育的视野,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流。

从调查问卷看,学生对数字电视的概念明显感觉陌生,而对未来电视发展却有较高的认同。这种现象,表面看两者是矛盾的,实际上却是学生认知情况的真实反映。另外,数字电视应用于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认知度也很低,反映出学生并不是非常认可数字电视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也模糊了互联网电视或网络电视与数字电视的界限。从学生认知的六个维度看,总体认知还是趋于一个较好的水平,但要达到很高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认知程度还需要提升。

2.提高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使用率

目前,互联网时代已进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存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不断涌现。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开放教育学生面授到课率很低,大部分班级学生面授到课率不足30%,只达到10%的班级也不是少数。面授学习是一种带有控制行为性质的教学行为,而通过数字电视的远程学习的控制力较低。另外,从调查问卷三个维度的结果看,学生总体应用水平趋于中下,说明实际应用情况并不理想。

近十年来,MOOCs、微课堂和公开课不断涌现,国内开放大学和普通高校基于数字电视的视频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教学应用和学生主动学习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国外,通过观看一个流行的医疗方面的电视剧,进行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混合教学,即是电视应用于颠倒课堂教学的实例[17]。因此,远程学习控制能力和远程视频资源丰富程度两方面都表明,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使用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远程教育机构需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数字电视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PAD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家用电视机使用率逐年下降,收看电视节目正逐渐边缘化。计算机、PAD和智能手机似乎已经代替电视机,电视机存在的必要性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实际上,计算机、PAD和智能手机播放视频,完全是电视机视频的翻版或再现,也是视频技术的革新。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 教育电视节目对教育的理解也应走出狭义教育观, 走向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大教育观”[13]60-62。2010年,国外学者就提出问题:大学能从电视中学到什么,从政治视角和文化视角阐述了电视价值的回归[18]。数字电视部署带来大众传播载体的新范式,通过交互性来传输文化和连接一个民族。因此最终出现在一个国家的教育、工业、社会融合等领域[19]。从2010-202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看,以学历教育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无疑对数字电视应用于全民终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中国知网检索近八年国内远程教育类核心期刊,包含“电视”不含“大学”的篇名,《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数比2007-2010年发表的论文数少5至10篇,《中国远程教育》2007-2014年仅有2011年的1篇论文,《远程教育杂志》2007-2014年仅有2007年的1篇论文,《开放教育研究》2007-2014年有0篇论文。因此,建议国内专家学者更多关注数字电视的发展和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同时关注数字电视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

[1]丁兴富.我国远程教育的萌芽、创建和起步——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分期[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1(1):6-10.

[2] 杨方琦.近十年我国教育电视学术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44-48.

[3]石晓雯.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本位回归[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 41-44.

[4] 马池珠,任剑锋.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5] 汪丽娟.苹果TV左右电视革命[J].中国数字电视,2010(9):72-76.

[6] 丁兴富.论远程学习的理论和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06(3):17-27.

[7] 崔向平,王海峰,杨小妮.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4):36-39.

[8] 杨改学.三种传播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14-17.

[9]赛佛尔,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31.

[10] 朱长宝,李媛媛.新媒体时代与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25-27.

[11] 张海,王以宁.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在教育学习领域的应用前景:回顾与展望[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4):70-74.

[12] 郑军等.基于移动终端与交互式电视双向设备的语言学习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24-127.

[13] 辜佳星,杨永其.数字电视技术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6).

[14] 沈娅芳,丁革建.移动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7(4):37-39.

[15] 俞建华.首要教学原理视角下的网络课程建设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4):67-70.

[16] 王继新,张屹,郑旭东.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93.

[17] Marisa Alvarado,April Cordero,Maskiewicz.Teaching High School Physiology Using a Popular TV Medical Drama[J].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2011(6):322-328.

[18] S. T. Karnick.What the Academy Can Learn from TV[J].Popular Culture and the Academy,2010(23):450-457.

[19] Julio Cdsar Ferreira da Silva,Hildegard Paulino Barbosa2,Ed Porto Bezerra and Tatiana Aires Tavares.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TV for Countries i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Brazil[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2012(9):847-85.

[责任编辑 张亚君]

2015-04-01

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研究课题“新型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SCG374);2014年国家开放大学教学研究中心首批重点研究课题“技术的演变与开放大学学习模式探索及其实践”(Q0082A-306Z)。

俞建华(1973-),男,浙江台州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

724.82

A

1008-4630(2015)03-0067-07

猜你喜欢

汇总总体维度
常用缩略语汇总
系统抽样的非常规题汇总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供应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