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诗意
2015-04-21刘斌
刘斌
潘集位于安徽淮南,被誉为千里长淮第一集。这里有秦朝驰道南下遗址,南北朝下蔡新城、潘溪戌遗址,晋代梁城遗址;这里有小马灯、采莲灯、推剧,还有被称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潘集区的祁集镇祁圩村是中国第一豆腐文化村。潘集区是著名的资源大区,能源新区,号称华东第一煤电大区,境内有七大煤矿,三大电厂……纵横的河流和零星的湖泊,孕育着富庶与灾祸,也歌吟着生存的欢欣与坚韧;广袤的原野和苍老的村落,经历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磨难,也飘逸着拙朴的民谣与神奇的传说;城市与乡村、时尚与传统、矿山与土地,时而融合与互补,但也有碰撞、撕裂、痛苦与纠结…….这些无不剧烈地催生着诗歌,急切地召唤着诗人!远的不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潘集就诞生了“四海月文学联谊会”、“大潮文学社”,涌现出程隆嵩.戴冠黎等一批有影响的本土诗人。新世纪以来,潘集诗歌创作新人辈出,佳作连连,势头强劲。而潘集作家协会的诞生和2013年在海子的故乡安庆怀宁召开的老井诗歌研讨会,更是将潘集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吸引了国内诗歌界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这里刊发的诗歌作品,就是他们诗歌创作的一个小小的剪影。虽难以反映他们诗歌创作的全貌,却也能借此管窥一二。
老井是个矿工,常年下井,却一直坚持写作诗歌。基本上,他的诗歌主要是表达他对生活,特别是矿工生活的体验。在他的笔下,矿工的生活场景得以真实地还原。他直面黑暗的有时甚至是血腥的井下生活,正视矿工们生存的艰难现状。我曾经将之称之为“刺刀见红”的诗歌书写。他身上有着诗人的本真与悲悯情怀,又有着一线矿工所赋予的写作立场和视角,感觉灵敏,体验深刻,对所写事象特征把握精准,诗歌语言具有少有的尖锐与质感,有着生命的痛感与发自灵魂的诉说。作为煤炭诗的写作,他的诗可以说独树一帜。我以为就煤炭诗写而言,他的诗是真正的原生态写作。自从淮南潘集作协在怀宁为他召开了诗歌研讨会后,他引起了诗坛比较广泛的关注,写作出现了一个高潮期,作品频频见诸各大主流刊物。在艺术上,他正努力摆脱对素材的过分依赖,转而向诗歌语言自身寻求突破。在他的《夏风》这一组诗里,我们看到,诗歌语言自身的艺术张力增大了,在保持底层写作、原生态写作和草根写作方向的同时,他在寻求诗歌语言自身的深度叙述效果。而写作上这样的努力,我以为是更加值得期待的,同时,我们又希望他在此过程中,存有一份审慎,因为稍有不慎,语词往往又会成为追求诗艺的陷阱,但愿这只是杞人之忧。
李坤秀早年是一个乡镇干部,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他有着丰富的乡村阅历和体验。农村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村镇日常人生的是非坎坷,农村基层工作的风风雨雨,加上他业余摄影家的眼光和视角,使得他的诗歌极具乡土诗歌的特质,自有一份淮上人家的色彩和韵味,一种泥土和庄稼散发的气息。他平时爱读读《周易》和《老子》,这又使他的诗歌又多了几丝道家的机锋与佛家的禅意,这些都使他的诗歌往往有个别出其不意的妙句或精彩的意象。这些在他的新作《遥远的雪花》中都有体现。但他的诗歌在文本所要求的整体的力量和效果上,显然还有提升的空间。
杨启运是个年轻的诗人,他热情奔放,正直豪爽,他身上有着今天所罕见的古道热肠和是非分明的快意恩仇。他对生他养他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常常为乡村的苦难和乡亲的遭遇而忧心忡忡。他早年沉迷海子,他的网名就叫“道路前面还是道路”。他阅读广泛,却又对富有人文理想的诗书情有独钟,其中的一些,在他,大约是奉为精神家园和人生信仰的。这些既是他的诗歌生长的养分,同时又成为他努力抵达的诗意之光。因此,读他的诗歌,感到有着鲜明的精神向度,有着人文理想特有的温暖和亮色,有着一个诗人发自内心的世俗关怀和悲悯, 种当代文人理应具有却在现实中普遍匮乏的道义的承诺与担当。同时,他的诗歌又不乏细腻与精巧,在语言上,推敲考究;在结构上,精心营造。我与启运在一起时谈诗论文,相得甚欢。我以为,启运的诗歌还少些粗粝与随意,那种如口语一样的浑然的呈现与敞开,启运自己也深以为然。相信假以时日,他会写出更好的诗歌。
张昌涛自小生长在贫穷落后的乡村,后发奋读书,名校研究生毕业,学业成绩优异。他毕业后考入报社,做了一名记者。我与他结识不久,交往也不多。感觉他为人内敛,但待人诚恳、热忱、细心、周到。从他不多的言谈中,能感受到他对当下乡村现状的隐忧,不时流露出一个知识分子鲜明的人文立场和理想情怀。我感觉,在这些诗人里,他的诗歌是和杨启运的诗歌在精神气质上似乎最为接近。所不同的是,杨启运多了些哲理的深度,更讲究诗意言说的现代美学特质。而张昌涛的诗歌多了些传统诗歌的韵味,抒情味更浓,更追求格律和形式的工整。
张友山是一名矿山的管理干部,印象中,他为人乐观开朗,洒脱大方。他的诗作如同他的为人,率性真诚。他诗歌的语言少有打磨,常如脱口而出,看不出章法上的刻意讲究。读起来自然流畅,热情洋溢;在这些自然流淌的诗句里,有他人生的真感悟和真体验,也是他真性情和真趣味的任意挥洒和真实流露。而这种率性与洒脱,对诗歌而言,度的把握就很讲究,就特别需要注意文字上的锤炼和推敲。
和老井一样,闫立新也是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岁数不大,却让人感到俨然是一个成熟的诗人。他的诗歌整体质量稳定。他对诗歌形式用心探索意识,他的诗歌语感很好,语言别有韵味,这些都使他在潘集诗歌群体里显得很有特色。比如他的组诗《在一条河的眼波里》,诗歌语言看似漫不经意,不很着力,但读来有着很柔韧的内在张力,你能感觉到透过词语的表层,那深潜的诗意,就如同藏在“河的眼波里”那明润的魅力,那使人猜想和探究的秘密一般。或许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太高吧,总感觉他的诗歌产量少了些。
读大放的诗不多,第一次读他的诗,大约在十年前。他的诗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他的诗歌语言大多浅显、朴实,诗中所及的事象物象也多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没有夺人眼球的意象也没有时尚的诗学理念,但读着读着,诗中明亮的质地显露出来,你能清晰地触摸到属于大放诗歌特有的诗意的内核,你会觉得他是用心写诗的。像《我的村庄》里,那种对当下村庄的独特理解,像《云朵》中“纯净”与“白”的诉说,以及这些诗句里所抵达的深度,所膜拜向往的精神高度,都能使你留有较深的印象。
印象中,在这批诗人里,苏清业是年龄偏小的一个。我曾为他的诗歌写过专评。他的诗总体来说分两大类,一是写乡土的,一是写煤矿的。而无论是写乡土或写煤矿,他都关注那些日常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油盐酱醋,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是些让人读着觉得温暖的诗篇,是那种穿过尘世喧嚣与功利的一脉诗意的清溪,虽不事声张不故作惊人之语,却耐人品读。而他近来的诗变得洗练明澈了,意味也显得淡远了。比如像《路过星辰老年公寓》中的“有些人想着想着就远去了/有些事想着想着就近了”;再比如《桃林》里的“幼时不懂得桃花的美/不明白红尘和桃花的相似”,等等,真是写得好。只是这些诗歌就清业而言,觉得与他的年纪不相称,那诗中的苍凉与慈悲,到底有些太过了悟了。
孙惠中在这批诗人里算得上是老大哥了。他给人的印象极朴实随和,低调宽容,却不乏机智和幽默,常常在不动声色中来个段子,说个笑话,因此,很有女人缘。只是你很难想到,他是长年在潘集区直机关任领导的。在那样的工作繁重、案牍不胜其烦的环境下,他还保有着一颗老顽童的纯真与梦幻之心,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他珍视着自己的这颗童心,并常常以诗文加以护持,故而笔耕不辍。前不久还出了本诗文集《赋闲杂集》。他的诗多来自生活中真实的感悟,是从他心底里掏出的,读来真切、可信,容易引起共鸣。诗歌写得较完整,语言也很干净。这让我们看到孙慧中的另一面,他其实待人做事都是很诚恳很认真的。
王文纲先生在我们诗友圈里是长兄,虽年近甲子,仍存有赤子情怀,与人与事不骄不矜,肝胆性情,一任自然。每有诗友聚会,把酒论诗,或褒或贬,皆出真心。有时酒酣兴发之时,激情唱诵,婉如少年;有时针砭时弊,慷慨激昂,目光如炬。早年他自费刊印诗文集。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感慨,一花一果,一草一木,在他眼里皆成菩提,无不使他动心忍性,或亲睦或膜拜,吟咏成篇。他的诗典雅悠远,讲究形式,语言整饬,颇有古典韵味,读来时有堪回味处。
王运超是一个出色的文学活动家。在他的努力奔波和策划带动下,潘集作协得以成立。成立后的潘集作协活动红红火火,扎扎实实。推文学新人,褒扬成名作家,开研讨会、采风、慰问留守儿童、搞作品首发式等等,成绩斐然,奉献多多。特别是成功地在海子家乡开老井诗歌研讨会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发的影响。潘集作协的文学活动也促进了淮南市文学事业的发展。他还是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迄今为止,他创作了《大学生村官》等两部长篇小说,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他的文学创作连续三届获得淮南市“十个 工程”的表彰奖励。在诗歌方面,他出版了《心灵的绿地》、《诗意淮南》两部诗集。他的诗歌写作应该说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贴近乡村,贴近群众,贴近时代,有些是弘扬主旋律的作品,体现了当下所说的正能量。还有一些是写民风民俗,乡土记忆的,如《俗世的浓香》。他的诗歌语言接近口语,本色,流畅,生动,有着很好的口语诗写作的潜质。
从总体上看,这批诗人的作品在水平质量上并不能等一划齐,在风格上,也是各有特色。但有 点就是他们的作品中拥有着一种来自基层的活力,来自民间的朴实与明亮,有一种未经文学时尚与功利浸染的纯真与清新。这是什么?在我以为,这就是文学最初的理想之光,信仰之光,是发自内心的虔诚的文学之爱。而这,在当今浮躁的诗坛,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是的,他们从潘集走来,从各自的诗歌起点出发,正一路走来,向各自的文学之梦进发。惟其来自民间,便带着大地朴拙的气息;而拥有着梦想,就总会得到人们的欣赏,因为梦想本就是诗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