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2015-04-20刘洪伟何美丽��
刘洪伟+何美丽��
摘要:结合技术创新、企业联盟组合以及吸收能力三方面的理论知识构建了4个数学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相对于渐进性创新,最优化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成员多元化水平较低,同时企业吸收能力对突破性创新绩效与成员多元化之间的关系调节作用也相对较弱。
关键词: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技术创新;吸收能力;系统动力学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4.13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4-0057-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iance Portfolio Partner Diversity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Adjustmen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LIU Hongwei,HE Meili
(School of Busines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
)
Abstract: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alliance portfolio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four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established and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system dynamics research in this paper.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 U shap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firms alliance portfolio partner diversity and i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incremental innovation, the level of alliance portfolio partner diversity to optimize the enterpris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inferior, and the adjustmen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erpris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alliance portfolio partner diversity is also weaker.
Key words:alliance portfolio; partner divers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sorptive capacity; system dynamics
1引言
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企业联盟对技术创新绩效有巨大的影响。技术联盟中,企业间的认知距离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1]。同时,联盟合作成员在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越多、种类越齐全,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也越大[2]。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以单个技术联盟为研究对象,而很少研究联盟组合[3,4]。以往的研究显示,联盟组合特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重要问题。
知识资源的获取会影响联盟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5]。而联盟企业能否获取、吸收并利用多元的知识和技术,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吸收能力[5]。因此,在研究联盟创新绩效时,考虑企业内部吸收能力是必要的。
本文运用技术创新、企业联盟组合以及吸收能力等方面的知识构建仿真模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探讨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明确最优化创新绩效的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同时,本文引入吸收能力这一变量,试图揭示其对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界定吸收能力在联盟创新中扮演的角色。
2理论与假设
21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按照创新的程度,学者们通常把技术创新分为两种类型,即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是一种基于市场中已有的知识和技术,沿着目前的技术轨道,对已有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的创新模式,其更多地关注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而突破性创新则是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使产品、工艺或服务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改变[7],其打破了原来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以往的技术累积过程中断,开辟出新的技术轨道[8]。因此,突破性创新要求创新企业具备独特的、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企业联盟组合通常被看作是一揽子联盟[4]。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是指企业联盟组合中成员类型的多样化。企业联盟由各种组织或机构组成,如大学、供应商等。而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独特的技术和知识,因此,企业联盟组合成员的多元化就是联盟组合中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多元化。
科研资源和能力在突破性创新中处于核心地位[9]。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突破性创新企业需要独特、新颖的技术和知识,所以其更多地选择与科研机构建立联盟。而渐进性创新企业则需要大量有关现有的主导设计、消费者需求状况等信息,所以其会广泛地与消费者、供应商等组织或机构建立联盟以提高其创新绩效。因此,相比渐进性创新联盟组合,在突破性创新联盟组合中,联盟成员的多元化程度较低。因而,本文提出假设:
H1:与突破性创新相比,最大化渐进性创新绩效所需的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程度更高。
22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评估和吸收信息的能力[10]。其以企业已有的相关知识、技术和经验为基础,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吸收能力使企业能够获取外部的新知识,并通过知识共享将新知识直接应用到产品的生产过程[11]。因此,吸收能力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和配置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价值的迅速转化,从而促使产品成功实现商业化 [12]。
当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程度较低时,创新企业可获取的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多元化程度也较低,因而对企业吸收能力的要求也不高。此时,企业较容易识别、获取、融合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而随着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可选的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多元化程度以及复杂程度随之加大,因而对企业吸收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此时,企业吸收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企业能否充分识别、获取、融合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因此,提出假设:
H2:当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程度较低时,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当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程度较高时,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更强。
虽然,渐进性创新所需要获取和内化的外部知识和技术与其本身具有的知识和技术同属于一个技术轨道范畴,但是,如果这些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多样化程度很高,而企业的吸收能力又有限,那么,企业将很难充分吸收、融合与运用这些知识与技术,因而其创新绩效水平不高。同样,尽管突破性创新企业所需的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多样化程度较低,但这些外部知识和技术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也可能导致企业获取和吸收这些资源的难度很大,如果企业的吸收能力不强,那么,其创新绩效水平也一般。因此,提出假设:
H3a:企业的吸收能力与渐进性创新绩效和突破性创新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
技术学习具有路径依赖性,学习者已有的技术知识与其期望学习的新技术知识之间的差距越大,学习者需要克服的困难就越多,学习成本也越高[13]。虽然渐进性创新所要求的知识和技术的多样性程度较高,但因其仍属于同一个技术轨道范畴,其吸收难度和学习成本要低于跳出传统技术轨道范畴的突破性创新所要求的知识和技术。相比吸收难度较大的知识和技术,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吸收难度相对较小的知识和技术的吸收程度更高、吸收效果更好,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b:相对于突破性创新而言,吸收能力对渐进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
3联盟组合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31系统变量确定
Stevens和Burley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成功的概率在14%~20%,而渐进性创新成功的概率在60%左右[14]。本文设定突破性创新成功的概率为17%,渐进性创新成功的概率为60%。
创新成功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科技行业的年技术进步率约为34%[15],而我国第二产业的年技术进步率约为32%[16]。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科技行业的创新型企业,所以假定企业的初始技术进步率,即行业技术进步率的平均水平为34%。
1996~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从253逐步增长到9,期间有稍小的波动[10]。按照实际的经济发展趋势,行业的技术水平不会有大幅度波动。因此,本文假定企业初始的技术水平,即行业技术水平为9。
仿真研究中仿真参数初始值的设定很重要。本文经过不断的模拟实验,最终选择了能够更好地展示结果的参数值。基准仿真参数值如表1。
本文采用Vensim PLE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通常情况下企业联盟时间一般维持在5~8年,本文取其中间值6年,仿真时间步长设定为1。
32数学模型
321模型说明
本文假定创新企业所有的创新成果都投入生产和销售,都能带来销售收入,并使用创新成果带来的利润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指标。
依据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将企业投入创新的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除生产阶段以外的其他所有投入,包括搜索、吸收和利用相关技术和知识而付出的成本、处理联盟成员间的矛盾冲突所支付的成本以及产品的营销成本等,即研发成本;另一类是生产阶段产生的生产成本。
322模型构建
(1)联盟组合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模型
本文的技术创新绩效即创新绩效,是一个累积变量,其计算公式为为:
π=∫t0I-c-hdt (1)
式(1)中,t表示企业联盟持续的时间;I、c、h分别表示所有创新产品的年销售收入、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
一般情况下,新技术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专有技术具有吸收能力[10]。在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低时,联盟组合的技术多元化水平也低。此时主导企业的专有技术通常能够较好地吸收这些技术从而加快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速度。而在多元化水平较高时,主导企业专有技术的路径依赖性会阻碍企业吸收与其内部知识有很大差异的知识和技术[17]。与此同时,较高的多元化水平意味着联盟组合内部的协调工作更趋复杂,协作成本与交易成本增加。因此,随着多元化水平的提高,虽然企业的技术水平会继续提升,但其技术进步速度会逐渐降低。因此,本文设定成员多元化μ对技术增长率的作用系数为μ(1-μ)。
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创新期,二是收益期。本文仅研究创新期的创新绩效。在创新期,突破性创新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要小于渐进性创新企业,并且其比率关系大于1/2且小于1[19]。又因为技术进步率大于0小于1,所以本文设定两种技术进步率的比率为2/3,并且突破性创新的技术进步率为:
式(10)和式(11)中,c0表示企业进行联盟创新的原始产品或类似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λ1为突破性创新企业的生产成本系数;λ2为渐进性创新企业的生产成本系数。
企业的生产成本系数λ与企业提升的技术水平β之和为1,即λ+β=1。因为在创新期企业会投入大量成本进行新技术的研发,而技术创新的成功会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因此设置λ+β=1[18],也就是说企业技术水平提升β,企业生产成本系数λ就会减小β。所以:
创新过程中,企业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企业在寻找联盟伙伴时花费的人力、物力等成本会随之增加,即企业的研发成本随着多元化水平的提升而增加。而联盟之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降低企业搜寻外部技术和信息的难度,从而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因此,本文设定成员多元化和技术水平对研发成本的作用系数依次为1+μ和1-β,则突破性创新产品和渐进性创新产品的研发成本依次为:
(2)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与多元化关系的调节模型
一方面,企业吸收能力对创新过程中的研发成本有直接影响。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其越容易获取、融合和运用外部的知识和技术,因而企业在这一阶段所支付的成本也就越小。因此,企业的吸收能力ω对创新过程的研发成本有负向作用。本文设定其作用系数为1-ω。在加入吸收能力这一作用因素之后,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研发成本依次变为:
h1=h0(1+μ)(1-β1)(1-ω)(18)
h2=h0(1+μ)(1-β2)(1-ω)(19)
另一方面,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加企业的技术增长率。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说明企业以往的技术轨道与外部技术的相容性增加,即企业的专有技术能够容纳的外部技术多样性水平增加。因此,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技术多样性对技术学习的阻碍作用,从而加快技术水平的提升速度,即吸收能力对技术进步率的正向作用是通过降低联盟组合多元化对其的负向影响来实现的。因此,在考虑吸收能力这一变量之后,突破性创新企业的技术进步率为:
4结果
模型1和模型2的仿真结果如图1和图2。结果显示,渐进性创新绩效达到最大时,企业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为06;而突破性创新绩效达到最大时,企业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为04。所以,与突破性创新相比,最大化渐进性创新绩效的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更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外部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多样性程度对渐进性创新更重要。这一结果支持假设H1。图1和图2的结果显示,在创新期内,渐进性创新绩效要高于突破性创新绩效。这与已有研究结论[19]一致。
图3、图4分别是模型3和模型4的仿真结果。从图3和图4可以看到,当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较低时,企业内部吸收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而当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较高时,企业内部吸收能力的提升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企业内部吸收能力的提升,最优化企业创新绩效的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也会提高。
因此,从模型3和模型4的仿真结果中,可以得出:当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较低时,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明显,而当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较高时,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很明显,支持假设H2。仿真数据显示:当企业的吸收能力从0变化到1时,突破性创新绩效增加约10%,而渐进性创新的绩效增加约167%,所以吸收能力对这两个绩效都是正向作用,因此假设H3a得到支持。进一步对比两个数值发现:随着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变化幅度要稍小于渐进性创新绩效的变化幅度。所以,同突破性创新相比,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渐进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这与假设H3b一致。
图4吸收能力对联盟组合多元化与渐进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5讨论与结论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联盟组合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吸收能力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吸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企业联盟组合中的联盟成员并不是越多元化越好。联盟成员类别过多反而会对创新绩效不利。因此,建议企业构建联盟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数量的合作伙伴。与突破性创新相比,最大化渐进性创新绩效的联盟组合多元化水平更高,因而如果选择进行渐进性创新,企业就应该选择与相对较多种类的合作伙伴进行联盟,而如果选择实施突破性创新则企业必须慎重地选择有限种类的合作伙伴进行联盟。
本文的另一贡献是强调了吸收能力的重要性。研究结果显示渐进性创新绩效与吸收能力间的关系要强于突破性创新绩效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渐进性创新是在已有主导设计的框架下进行的一种改进和完善,它需要吸收大量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而突破性创新强调技术的专有性和独特性,因而其对企业吸收能力的要求较小。但是,不管是突破性创新还是渐进性创新,企业内部的吸收能力对其创新绩效都有着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吸收能力。
本文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进行的是仿真研究,并没有进行实证,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联盟组合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第二,并没有区分出各类合作伙伴对联盟创新绩效的具体影响程度及其之间的差异,所以未来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最佳联盟组合成员的排序。
参考文献:
[1]吴先华,郭际,胡汉辉.技术联盟企业的认知距离、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3-58.
[2]Ariane Von Raesfeld,Peter Geurts,et al.Influence of Partner Diversity on Collaborative Public R&D Project Outcomes:A Study of Applic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Nanotechnologies in the Netherlands[J].Technovation,2013,32:227-233.
[3]Nacef Mouri,M B Sarkar,Melissa Frye.Alliance Portfolios and Shareholder Value in PostIPO Firms: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ortfolio Structure and Firmlevel Uncertain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27:355-371.
[4]Oerlemans,L A G,Knoben J, Pretori M W.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J].Technovation ,2013,33:234-246.
[5]彭伟,符正平.联盟网络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软科学,2012,26(4):17-22.
[6]KIM,L.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 506-521.
[7]Vadim Kotelnikov.Radical Innovation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2000.
[8]葛明慧.企业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比较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8.
[9]彭灿.突破性创新的资产基础与面向突破性创新的联盟战略[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3):85-90.
[10]Cohen W M,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11]Chen J S, Russell C,Ching R K H.A Propos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CRM Innovation Success [C].Proceedings of the 3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San Diego,U.S.A,2002.
[12]Kogut B, Zander U.What Firms Do? Coordination, Identity,and Learning [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7:502-518.
[13]刘洪伟,吴贵生.技术学习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7(5):1-8.
[14]Stevens G A, Burley J.3000 Raw Ideas Equals One Commercial Success [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40):16-27.
[15]符淼,冯琴.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技术进步率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技术经济,2010,29(5):65-69.
[16]徐慧.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0:14-15.
[17]Song J, Almeida P WU G.Learningbyhiring:When is Mobility More Likely to Facilitate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 355-365.
[18]蔡建峰,王鼎周,夏炜.不同创新策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及仿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13-16.
(责任编辑: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