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
2015-04-20高旭
高旭
“以人为本”始见于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言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意思是“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为根本的”。“以人为本”充分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人,为了人。具体到传媒业就是要把媒体从业者放到与受众平等的位置上,想他们所想,给他们所需,为他们所求。
对背离以人为本报道的剖析
通览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内容,不得不承认很多内容远远背离了“以人为本”。比如:大家对于农民工“跳楼秀”的熟知多是来自于传媒对于这个词汇的频繁使用。讨薪不成,农民工爬上高楼或塔吊,原本是一种绝望的悲剧却被各种传媒修饰成一种表演。哀哉!
王菲和李亚鹏离婚了。各种传媒开始捕风捉影,挖地三尺,深入探究这桩婚姻中双方的是是非非。王菲和谢霆锋复合了,传媒们又开始上天入地围追堵截。其实,结婚也好离婚也罢都是正常人的生活,我们的传媒又何苦不遗余力去挖掘探究人家的个人隐私呢?
2013年11月9日,汪峰在上海演唱会上倾情告白章子怡:我想象有一天,我们可以像正常人那样拉着手,在街上购物、散步,沐浴着阳光……尽管这些告白有炒作之嫌,但却不得不承认,让明星失去了普通人生活的始作俑者是传媒。
2014年3月31日,马伊琍微博回复文章出轨事件“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后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演变为各种各样的“且行且珍惜”体。
以上所说的种种现象究其根源正是传媒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把自己和自己的报道跟受众割裂开来,没有换位思考问题。
以人为本的报道意义重大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独立人格、能力需求的差异,尊重人的平等、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政府和人民的桥梁,传媒承担着“上情下达”的重要职责,“以人为本”是传媒之本。
2.“以人为本“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种有效载体。“走、转、改”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旗帜鲜明地回应了时代关切。从理论层面看,“走、转、改”实际上回答了在当今时代如何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如何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这一重大的根本性问题。
3.传媒只有“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提高报道水平和竞争力。不管是跳楼秀还是明星的隐私,这些报道内容终有一天会失去市场。“狼来了”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一个寓言。因为感觉的敏感度是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衰弱的,到最后可能不管传媒怎么样去刺激受众,受众都没有兴趣了。当受众不再买账,传媒将会产生信任危机,失去公信力的传媒,该如何生存呢?因而,即便时至今日,传媒的人性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应遵循的原则
尽管有背离“以人为本”思想的现象,但经过“走、转、改”活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传媒开始自觉实践“以人为本”的方针,用人性化的报道内容和方式传递更多的真、善、美。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则。
时政新闻是传媒的核心、主流。时政新闻的创新和改革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具有划时代意义。时政新闻遵循以人为本思想的关键是强调平民视觉,塑造有血有肉、可亲可敬、具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的领导形象。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期间,身体力行“八项规定”,没有封路、鸣笛,没有迎送队列,也没有满街横幅,公交、出租、私家车与车队并行。网络媒体随手拍随手发,进行了全民直播。网络时代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时政报道的条条框框,深刻改变了传媒业的话语格局。而领导人的亲民作风,使得平民视觉成为无限可能,使得信息在互联网上无障碍传播。
2013年11月3日关于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贫困户的一则活动报道中,“苗族大妈不识总书记”和习近平坐在矮凳子上的照片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国家领导人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超人、圣人,“你是大姐”这句话更是在国家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之间实现了零距离。
增强服务意识,从细微处体现对受众真诚的关怀,应该是传媒“以人为本”报道的又一原则。现在的广播和电视中都有节目预告和导视。“接下来请您收看……,即将播出的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内容正是从细微处体现充分为受众考虑的服务意识。同样的道理,很多新闻节目在编排上也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新闻的重播就是考虑到很多人是刚刚打开电视机或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栏目,重大事件或重要主题都会在整点重播一次或几次,正是基于让听众实现重大新闻不漏听。很多电视台和网站的广告播出都实行倒计时,这是为了不爱看广告的观众设计的。小处见真情,也折射出对观众深切的人文关怀。
传媒在报道中还应该遵守国际的法律法规,这是“以人为本”报道的又一原则。从宪法到不断修改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都在实践着以人为本这一宗旨。人性化报道不能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不能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报道,有关方面明文规定“不能发表其真实姓名、住址,所在学校等资料”。
当然,这些原则的基础是传媒业者要先做人,后做新闻。置身新闻现场,传媒从业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而不是一个新闻机器。任何人都不能做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记录者,任何人都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传媒业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的那幅著名的照片《饥饿的小女孩》,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可是,普利策奖颁奖结束3个月后,凯文·卡特自杀身亡,他的死值得全世界传媒从业者警醒。
“感时忧国,文以载道”的精神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传媒的思维,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也深刻影响着全社会人民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一些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大量争议的问题上,传媒更是具有权威的话语权。如何行使这种权威,传播正能量?让这种话语权更加“以人为本”,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