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德之义

2015-04-20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官德治国百姓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官德理论对统治阶级和广大士子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在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中,更对社会产生了普遍而根深蒂固的影响。根据孔子的“内圣外王”论,读书人只有修身以成圣贤之德,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也是历代的为官之道。也就是说,权力只有以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因此“治人”必先“修己”。

中国封建时代一直重视德治。一要为政以德,执政者要以德施政,赢得百姓拥护;二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古人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对领导干部而言,德必须排在首位,因为有才无德的人心术不正,容易乱用权干坏事;有德无才的人不善于用权,干不成好事。于是人们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唐太宗李世民结合汉代刘向“六正六邪”之说,将好官的德行分为六类,高瞻远瞩的圣臣、扶善除恶的良臣、进贤不懈的忠臣、明察成败的智臣、廉洁奉公的贞臣、刚正不阿的直臣,以圣明、贤良、忠诚、睿智、贞洁、正直作为官德的六大内容。

德是一定经济社会的产物,永恒不变的道德教条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上一些被人们呼吁和崇尚的官德被继承和延续下来,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后天下而乐”的忧乐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坚定信念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中又出现了许多道德楷模,如勤政爱民的周恩来、坚持真理的彭德怀、一心为民的焦裕禄、牺牲奉献的孔繁森、敢说真话的朱镕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出现了诸多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道德模范,他们都赋予了官德以新的时代内涵。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官德出现了滑坡,权力滥用、资源垄断、官德沦落、官场贪腐现象严重,不但加剧了贫富差距,社会信任也出现了危机,而且呈现出腐败群体化、年轻化、高官化、隐秘化、极端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

官员有了行贿受贿现象,就会使社会失去公平、人类失去正义、是非被颠倒、真相被迷惑,而百姓对这种受贿而昧心的官员总是痛恨不已,甚至恨贪胜于贼寇。我国古代常有大赦天下以示仁政的行为,但历览古代大赦史,贪官往往不在大赦之列,唐朝是历史上下诏大赦最频繁的朝代之一,但都不赦赃官,可见人们对贪赃者之恨。宋代确定官吏贪赃为不赦之罪,还将赃官定为与“十恶杀人者”同罪。endprint

猜你喜欢

官德治国百姓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露胎印花罐
党纪“官德”内容的示范效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道德阵地
古代官德之反省内求及其现代启示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