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学生反思性学习策略的探究
2015-04-20李娟
李娟
摘 要:“学而常思”的教育理论,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反思性学习。学习不能只是单纯地完成课程作业,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应当算是难度比较大的课程,而且小学学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尝试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反思性学习;策略
一、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新课标实行以来,教学观念的改变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了重大改变,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内容成为主流,从整体来看小学数学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启蒙。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出现了以下问题:
1.数学与实际“分家”
小学高段数学要求学生掌握小数及相关运算,在小数除法教学中,通常采用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导入,比如“咱们两个班共有98个人,老师想带你们去公园划船,每条船只能乘坐8个人,咱们来算算需要多少条船?”这样的题目学生参与度高,目标也比较明确。学生通过列式计算98÷8=12.25(条),结果正确,但是不可能有0.25条船,学生就会思考该如何取舍。有的学生舍去小数取12条,有的学生则直接进位13条。学生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了自己的答案,但整个运算和分析的过程已经与实际“分家”。正确答案很明显应该是13条,答案是12条船的学生,很有可能在听讲解的过程中不假思索地认为这类题目都应该直接进一,自己并不会再重新分析一遍。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反思的流程也就没有自己的理解,再次遇到此类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做不对。
2.错误的数学思维
小学学段数学课程是比较基础的运算和技巧,但同时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多学生在数学思维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典型的问题“小红上学迟到了12分钟,小明上课迟到了15分钟,请问一节课时长多少分钟?”很显然根本无法得到答案,给出的条件与求解并无关系,可是有的学生看到题目中的数字就认为是有用的,与答案有关的,根本没有真正去考虑逻辑关系,错误的得到27分钟的答案。这种思维体现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认为数字就是数学,逻辑不是数学,这种做题的惯性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判断,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得到答案后并没
有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即使教师及时纠正了,但反思过程的缺
失,学生还是很难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
二、多次反思——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反思,把握反思的内容,如何在反思中总结经验,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案例对比,或者以问题的多角度对比分析让学生进行反思。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读法一章中,可以通过多个读法范例的对比进行反思性学习。
首先是第一组数:123450000和130400。共同点都是数位较多,而且包含多个0,按照大数读法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每级都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如读第一个数,先分级从亿级读起,一亿,再读万级,二千三百四十五万,零在级尾不读,整体读作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同样,第二个数先分级从万级读起,十三万,再读个级,四百,个级中有一个0只读一个零,所以读作十三万零四百。第一组数在于让学生发现零的特殊读法,让学生尝试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这也是第一遍反思,巩固基础的读大数规则。然后是第二组数:2195330000和10030040。让学生按照刚才自己总结的方法进行读数,第一个数显然与第一组第一个数有同样的读数规则,每级级尾的零是不用读的。但是第二个数与第一组第二个数有所不同,在万级级中有零,个级级首级尾也有零,学生有的会读一千万三万零四十,也有会读一千万零三万四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让学生再反思基本的读数规则,对比第一组第二个数,学生通过对比和再次反思,初步发现了0的位置与读法的规律,让同桌间进行讨论,看看每个人反思的结果是怎样的。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0在哪些位置不用读,哪些位置又需要读呢?0在每级级尾时不用读,0在每级级中时要读出,且不论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也许学生通过两次反思不能全部总结出来,让多个学生分别发言,尝试获得整个读数规律,正确读出一千零三万零四十。教师再进行总结,学生反思获得的经验得到了准确化的表达,使得记忆更加深刻,理解和运用也更加灵活。
三、多次反思——培养数学感
学习数学一方面是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及原理,更多的是要掌握数学思维,这样在解决和分析问题时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仍然是组织学生去公园划船的问题,学生通过列式得到98÷8=
12.25(条)运算结果,说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列式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于数学基本知识是理解且掌握的。但是对于结果的取舍,12条还是13条,还需要学生结合数学逻辑思维进行符合实际的分析。
通过让学生进行多次反思,感悟数学逻辑思维非常重要。得到不同答案,教师可以先不公布结果,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取舍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按照一般的小数取舍规则“四舍五入”认为0.25小于0.5,所以应当舍弃。而有的学生则考虑了题目的实际情况,认为如果选择12条船不能满足所有人。两种想法从特定的角度都有道理,此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再仔细地反思一下题目。学生从读题到分析问题重新操作,有的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意识到实际问题的满
足关系,不再以“四舍五入”进行取舍,但也有可能学生还是按照旧的思路得到一样的答案。这时教师在得到学生的反馈后,引导学生再次反思,这次用逆向思维来分析问题。抛开题目设定的环境,重新设定问题,“同学们,根据刚才大家计算的结果,现在你们手上有12条或者13条船,每条船还是只能承载8个人,那么你们每个人可以邀请多少人去划船呢?”整数乘法列式得到12×8=96,13×8=104。大家得到答案后,再回到原来的题目,要让两个班的学生都有船坐,我们应该需要13条船。
“学而常思”要求学生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反思,学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想法,比如计算需要多少条船的问题,通过反思学生发现了运算与实际的联系,从而更新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反思过程,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今后解决问题上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反思,学生摆脱了死板的思维方式,所谓“三思而致远”,学生如果只思考一次,怎么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反思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多次思考,不断深入,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克洪.探索数学反思学习的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7).
[2]李艳.关于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模式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3(36).
[3]马文娟.浅谈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4]侯喜茹.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学苑教育,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