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素质”教育

2015-04-20姚志强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个性特点升华本体

姚志强

“素”与“质”从字义本身来讲,皆有本来的、本体之意,二者合一,仍有此意。为此,就有了诸如: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于是,人们就有了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素质”的评价标准:看是否与一般人表现的不同,看是否比常人表现得更加完美,更加出色……一般看来,真正做到有“素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它是需要个体的不断努力,不断淬炼,才能得以进步与提高,以至升华。那么,针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究其实质是什么呢?

就此,专家、学者总说纷纭,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诸家学者各有建树,名家学派颇有见地,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间伴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人们就围绕其大做文章,倡导各自的理论,人们不约而同地传诵着——素质教育。尤其是教育本身,更是百家争鸣,学者的理论下的“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呢?理论上的“素质”教育怎样去实践呢?起始至今,未曾“拨云见日”,随着岁月的更迭,“素质”教育的话题离人们渐行渐远。如今又提倡起“创新”教育。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素”的教育,二是“质”的教育。

“素”的教育,是指人类本体人人具备的本能,可理解为:个体的认识能力,个体的教育能力,个体的判断能力……这些能力是其与生俱来的最初级的本体要素,这些要素将陪伴个体每一天、每一年,乃至一生一世。而“质”的教育并不应与“素”的教育混为一谈,同日而语,乃至等量齐观。笔者认为,“质”的教育是在“素”的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下而进行的一个提升和飞跃,亦即人们所说的“质”的飞跃。也就是说:“素”为“质”的基础,“质”为“素”的升华。二者互为对立,又互为统一。只有“素”而没有“质”,那么,个体的能力空间将是那么的狭隘微小,但一味地追求“质”而忽略了“素”,那将是“揠苗助长”的结局。为此,搞素质教育离不开学生“素”的基石,针对每个个体的个性特点而因材施教,从而使个体的“素”在实践中得到进步与升华,进而成为“质”的飞跃。在实践中我们应做到:

1.对个体的个性特点——“素”加以分析。

2.找出个体从“素”到“质”的切入点。

3.建立从“素”向“质”的运行机制。

4.随时进行总结与考核评定。

“素”与“质”,虽然像一对孪生的兄弟姐妹,但笔者认为,他们并非是两个等同体,尤其是应用在教育上,他们更是两个截然不同事物的不同体——“素”为本能,“质”为升华。

猜你喜欢

个性特点升华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贪吃蛇升华记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论小学生的反应能力
为学困生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新生代员工的个性特点及管理对策刍议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如何做好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