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2015-04-20刘吉明
刘吉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怎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对新生事物的迫切认知,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小学生的年龄结构总体来说偏小,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如磁铁为什么有时吸引有时排斥,铁为什么会生锈,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光是怎么传播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对多彩事物及其规律的不认知而很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总要给他们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能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深深的欲望。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就是要常常运用这种学生好想知道却要难以道明的情境牢牢牵住学生的思虑,让他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长时间培养求知欲。
二、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好表现欲,让学生积极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表个人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各事物现象,体验成就感
小学生,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但随着认知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也有了或对或错的结论。所以当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他们总想用自己心目中的判断来回答问题,就体现出表现欲,他对问题的解释不一定正确,但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来用真理来逐步正确认知事物及其规律。当学生在课堂中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见解、在不停的争论时,离事物的真理也就越来越近了。所以,课堂中要给孩子表现欲的平台,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暴露出自己的思维,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将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归纳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掌握探寻事物真理的方法
我们知道,对事物的研究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实验验证、归纳规律、得出结论等几个方面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中,提出实验猜想,实验证明猜想是我们常要遵循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们亲手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培养操作能力,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大胆的归纳,用自己得到的实验结论来解释现象,探寻真理。这是我们引导学生上好科学课必须去长期坚持的一条实验探索之路,这也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分析事物、探索事物、掌握规律的习惯,有利于长大后形成对复杂事物的处理能力。
四、运用科学的观点去认知事物,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是学习科学课的重要目的
对真理的探知我们从没有停止,那是因为我们正在应用着探知的真理来解释着我们的生活和事物。只有对新事物有了新的认知后,才会明白事物存在的意义,才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每一个能结合的点,及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等生态圈内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联教育,并积极从自身及身边的人开始做起,对我们共同的家园做些能达到和谐共处的事情。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学生求知欲、成就感、善实验、辩证认识事物等科学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能促进小学生对事物更全面、更科学的认知,同时促进思维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