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基础实验”复习
2015-04-20王益娇
王益娇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重在复习。
关键词:化学实验;仪器;装置;除杂;分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而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重在复习:
一、仪器
1.加热仪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需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烧杯、圆底烧瓶、蒸馏烧瓶、锥形瓶
2.量液仪器:量筒——无“0”刻度,精确到0.1ml
{酸式滴定管——装酸性溶液及有氧化性液体,}“0”刻度在上,大刻
{碱式滴定管——装碱性液体}度在下,精确到0.01 ml
除此,跟液体有关的仪器还有:
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规格并要标明,刻度线、使用温度
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此外,用于盛装液体的仪器,在使用前都要“检漏”如: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
3.试剂瓶
a——广口瓶:盛装固体试剂 细口瓶: 盛装液体试剂
b——棕色瓶:见光易分解如:AgNO3 浓HNO3等 无色瓶:一般试剂
c——橡胶塞:碱性液体 玻璃塞:其余液体
二、装置
1.发生装置:固+固气体 如O2 、NH3等
固+液气体 如Cl2等
固+液气体 如 H2、CO2等
2.净化及性质检验装置
净化及性质检验装置:长进短出
收集装置:密度比空气大的:长进短出
密度比空气小的:短进长出
尾气处理:防倒吸 ①倒置漏斗②安全瓶③肚容式
凡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装置,在装药品前:
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有:①微热法②液差法③外压法
其原理:都是使其产生一段稳定的液柱。
三、物质分离与提纯
1.“固+固”混合物的分离
①升华法:如NaCl和I2的分离
②分解法:如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固体
③加水法:结晶法(互溶)如NaCl和KNO3的分离
过滤法(不互溶)如粗盐的提纯
2.“固+液”混合物的分离
①蒸发法(互溶):如从食盐水中制得食盐
②过滤法(不互溶):如将NaCl晶体从其饱和溶液中分离出来
3.“液+液”混合物的分离
(1)蒸馏法(互溶):如酒精和水、苯和硝基苯、汽油和煤油等的分离。依据沸点不同。
(2)分液法(不互溶):如CCl4和水的分离
4.“气+气”混合物的分离:通常采用“洗气法”如除去Cl2中HCl,通过饱和食盐水。
5.含杂质的胶体溶液的分离:渗析法:用半透膜除去胶体中混有的分子、离子等杂质。
四、物质的除杂
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质,叫提纯或除杂。
1.物理方法
(1) 过滤法.原理: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通过过滤而分开的方法称为过滤法。如:氯化钙中含有少量碳酸钙杂质,先将混合物加水溶解,由于氯化钙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除去杂质碳酸钙,然后蒸发滤液,得到固体氯化钙。如果要获得杂质碳酸钙,可洗涤烘干。
(2) 结晶法.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例如:除去固体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杂质,先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然后逐步冷却,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温度降低,大部分硝酸钾成为晶体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得不显著,所以大部分氯化钠仍留在母液中,通过过滤把硝酸钾和氨化钠溶液分开。为进一步提纯硝酸钾,可再重复操作一次,叫重结晶或再结晶。
2. 化学方法:原理
(1)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2)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3)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4)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常用化学除杂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沉淀法: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②化气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③置换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如: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人适量锌粉,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铜固体。④ 吸收法: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被某种溶剂或溶液吸收,而要提纯的气体不能被吸收时,可用此方法。如: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⑤其它法: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法转化成其它物质。如:氧化钙中含有碳酸钙,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关于实验还有很多很多,笔墨述之不尽,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总结,探讨,共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