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与广的对峙
——从传统建筑布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5-04-20张汇慧

福建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西方人建筑文化

张汇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高与广的对峙
——从传统建筑布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张汇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本文着重探讨了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和中国建筑的“广”与各自文化的关系:古代建筑的“高”与希腊人的自由、冒险精神和中世纪的上帝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中国古代的建筑的“广则与中国的长幼尊卑有关联。西方古代建筑的“高”是极力要用建筑来体现人的力量,向大自然宣示人类的存在感;而中国人却崇尚亲近自然,将自身与自然尽可能地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因此不是特别强调其“高”。本文也指出:建筑以及蕴含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中国建筑以及所融入的文化,剔除其等级糟粕,还有不少精华值得弘扬,我们不要照搬西方,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高;广;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自然观

E-mail:951741876@qq.com

李允鉌在《华夏意匠》一书中提到:“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全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全部文化的高度集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产生和反映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①从书写文化的角度来看,建筑可算是一部凝固的文化史,不同的文化造就出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建筑也传承着不同的文化。从建筑空间布局来看,中国的建筑多是在地面上横向分布,铺展开来;西方的建筑则拔地而起,在纵向空间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中国的建筑因以宽广为宗的范式表现出一种群体性的恢宏美感,而西方的建筑却通过个体的高度让人望之生畏、惊艳万分。究其建筑差异的根本,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的侧重点上找到原因,中国人受到两千多年专制统治,讲究尊卑有序,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而西方社会在古代是神权的天下,建筑也多为神服务,而神权即讲究令人敬畏,同时,向高处发展的单体建筑也是西方人个性至上的思维变现。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建筑空间布局入手,诠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影响着中西方建筑。

1 西方建筑的崇“高”属性

1.1 西方人对于个性的追求决定了建筑的高度

图1 圣彼得大教堂

在西方的文化史中,希腊人崇尚自由和冒险,这种文化特质使得当时建筑显现出人为控制的因素或者说是不自然、反自然的现象,比如说希腊神庙强烈的虚实对比,园林强势的几何控制线和修剪几何化的树木等等。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而建筑的高度也是西方在对自然重力的反抗。西方有谚曰:“希腊是西洋文化之母”,而西方建筑的这一特色,似乎也可以追溯到他们的文化老祖宗古希腊。希腊所属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岛屿星列,土地贫瘠多山。,希腊人只能将建筑空间转而向天空去索取。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本身就坐拥高岗土丘之上,这已经是一“高”,而它最经典著名的是其周围的立柱,雕刻之精美,令所见之人,无不赞叹。而对于柱子的看重与雕琢,也正是希腊人对于纵向空间的发展与向往。宗祖如此,谁不效之?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浩如烟海的高大建筑的身影。受希腊文化影响,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m,“万神殿”高43. 5m。最典型的当属西方直接发明出一种叫做“哥特式”的建筑体式,它的尖耸入云的屋顶可谓一大特色,尤其为许多教堂所热衷采用。之后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图1),高137m。现代建筑中那些摩天大楼云云更不用说,定然是西方人的思维才会敢想敢做的。

这些“以天空为极限”的建筑还是源于西方人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追求、富于冒险精神的赞叹以及个性张扬的提倡。这种性格外向的种子在每一个建筑师的心中荡漾着,他们需要把这种性格赋予他们的作品,并用他们的作品向外界传递“人定胜天”的信息。

1.2 建筑的高度源于西方人的宗教情感

在古代西方,神一直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古希腊是多神的,到了中世纪则变为一神教。西方的建筑体现了其神学文化观。神灵是高高在上,而人类相比神灵是渺小的。对于神灵的敬畏与“人定胜天”的思想并不冲突,因为西方人并不像中国人“举头三尺有神明”那样认为任何自然事物都可以是神的化身。西方人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宗教体系,这种宗教观让他们认为是神创造了人类和自然万物,而不是像中国人一样认同自然万物的演化早就了人类。而宗教也是西方文明传承几千年下来的最重要线索,几乎西方历史上的所有事都可以从宗教上找到相应的解释。英国哲学家博克说过,“自然界的伟大和崇高所引起的情绪是惊惧,崇高具有那样巨大的力量,不但不是由推理产生的,而且还使人来不及推理就用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人类卷走。惊惧是崇高的最高度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欣羡和崇敬。”②而将教堂建得高些再高些,人们在教堂中祷告与上帝对话,一进建筑时能够分明地感受到自己与建筑相比的渺小,教堂是神的象征,高度亦是神的地位。

从而由于自身的渺小产生对神的敬畏之情,这就是这些向上生长的建筑的意义了。在恐惧的同时,这种高度又造成一种视觉冲力,伴随着建筑内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装饰,将人们的意念带向神秘的“天国”,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的升华的塔尖,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2 中国古建筑的“广度”

2.1 中国古代宗法礼制、中庸思想影响建筑高度

而中国的建筑与之不同,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我们难以看到高度过分的例子,(佛塔这样向上延伸的建筑是起源于印度,且即使十多层高的塔,较西方动辄过百米的教堂也是小巫见大巫)而多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在更宽广的区域内延展开去。这一特征实际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以及严格的等级尊卑。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图2)。

图2 中国四合院等级制度

中国建筑这种纵横铺开,群体组合的风格,已超越了一般规划设计的方法,而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内向性的结构形态,和其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中国人崇拜祖宗,为了加强宗族的力量,要求父子、亲属等有血缘关系的亲族在一起生活,不得分散,这样就决定了建筑必须是许多居室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反映在建筑上也有明显的尊卑等级划分:一般居住建筑都以家庭或家庭最长者居住的正房为中心。周围是儿孙,小辈住的偏房厢房,而奴仆们住的下房就再依附于外围。另外,土地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宗族赖以发祥、发展的根本,所以建筑必须立足于土,依托着土,这样就从思想上排除了纵向发展的可能,形成了附着于大地向四周发展的建筑群体。

以紫禁城(图3)为例,一条南起正阳门的中轴线贯穿其中,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后三宫依次坐落其上,最后经天一阁后以神武门为煞,左祖右社、文渊阁、武英殿、东西六宫又规则地分配其两侧,而宁寿宫、慈宁宫这样的再次要建筑就又分布在这些主体建筑之外。如此分布,令人一看就感觉十分有章法,同时也反映出礼法阶级的森严。那条贯穿的中轴线又叫御道,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走,皇帝不仅是整个皇族的中心,更是居天下之中,是整个国家的中心。

2.2 中国古建筑以自然和谐相处的低调之美

图3 故宫

此外,不同于西方的“神人合一”,中国讲究自然万物皆为神灵。建筑不是人与自然对抗的工具,而是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中国古建筑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就不像西方用高度来突出自我,而是采用一种低调的姿态和自然相互呼应。这样与自然相融的姿态也决定了建筑的走向不是纵向而是横向,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这种美不仅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交相辉映,更是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的一种交流。当你单拿出午门或者太和殿的时候,你可能会已经被它单体的建筑美感所折服,庄严恢宏的气势令人倾倒、凤鸣九天的屋顶设计栩栩如生,然而你将它们再放进整个群落之中再看,其效果一定远远胜于几个单体建筑之和。一如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说的那样:“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的图案。

图4 苏州虎丘塔

然而,如果因为中西方的基本建筑布局模式的这种迥异就完全说“中国建筑占据了地面,西方建筑占据了空间”这种话也是太过于绝对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也有不少例子是占据了空间的“制高点”的。只不过这些制高点与西方“平地起高楼”的模式不同,中国人善于用“因借”的方式,将外在的景色巧妙地与建筑相融合,需要“高”时便可以“高”,例如像苏州虎丘塔(图4)、济南兴国禅寺,把建筑就建造在当时城市的制高点上,甚至于如五台山、武当山等处的佛寺、道观直接把建筑建在高山之上,这些宗教建筑同样也能让人产生接近上天之感,而且与此同时这种“因借”了自然的高度的建筑方法,能使人也能够融入这种高度之中,切身体会自然之力,做到与上天、与自然对话。中国的“高建筑”不仅能让人融入建筑,还善于为建筑融入进人的情感。而西方人所追求的正是建筑物本身的体型,教堂内是不会有台阶让你触碰到画满神像的穹顶上的,他们用客观存在的高和大,让人们忘却自我,屈膝于宗教的力量。

3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体现在中西方传统建筑中

除了上文所说的“高”与“广”空间布局的差异,中西方古建筑也存在“木”与“石”建筑材料,“实”与“虚”建筑的审美观的不同。其根源还是在于中西方对于自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的不同。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因此他们极力要用建筑来体现人的力量,向大自然宣示人类的存在感;而中国人却崇尚亲近自然,顺应天地万物的变化,将自身与自然尽可能地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因此无论是在建筑的实际功用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要与自然高度统一。所以西方人的建筑会一味地用朝天的高度、用雷打不坏的硬度来向天空宣布“你看我有多伟大”;而中国却是运用种种符合天道运行的“天数”来反应出对天的态度,以求得上天的庇佑。西方人的建筑把自然完全隔离在外,而中国人的建筑讲究与自然交相呼应。西方拿意大利的法尔尼斯府邸为例。该别墅建于16世纪,是一座贵族的府邸。富有严格几何化形式的建筑位于场地中心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存在感。入口的庭院和内部的庭院分居建筑的前部和后部两侧,室内与室外有十分明确的划分。建筑的位置与形态的处理手法,使得建筑“高调”是场地的主题,环境是被控制被附属的要素。中国以皖南宏村碧园水榭为例,虽有黛瓦、粉壁、马头墙以及高宅、深井、大厅的封闭性,但从古宅进去之后,空间布局曲径通幽、峰回路转,院落天井中水榭、鱼塘、假山盆景、小桥流水自然元素一个不少。分割空间的粉壁高墙在自然环境中已是似有似无。建筑以“低调”的状态穿插点缀在自然中。

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经典《圣经》。圣经认为,世界和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派他们去管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圣经》上说,人和自然本来相处得很好,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偷吃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人必须终生劳苦、汗流满面,才能生存。这些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甚至于在自然之上的,更是表明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西方文化在自然观上的基本态度。由此也能体现在西方建筑的“唯我独尊”性,相比来说中国建筑就是以自然为尊。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先生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论及《中国建筑的精神》时提到“再也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这个人并不是社会上的可以分割出来的人,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物自然不在话下,城市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散布于田园中的住宅,也都常常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③就算身为一国之君,建造宫殿最多只能造到9999间半,因为只有玉皇大帝才能住一万间房子,身为“天之子”的皇帝,只是地上百姓的统帅,规格是万万不敢超过“天”的。

我们不能说中国人的这种畏天思想是懦弱,而西方人的“逆天”思想完全就是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发觉到人力在对抗自然力方面的局限性, “人定胜天”也有其思想的局限性。西方人“自然需尽为我所用”下的发展模式,同样在近现代化发展了几百年后的今天逐渐显露了弊端之所在,当今世界,能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成为困扰全球的问题。因此终究是顺应自然、尽生节用更好,还是强调人为力量的作用,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愈发成为了人们思考的节点所在。

中西方传统建筑背后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这里并不是评价文化的优劣性,反而是这样的差异使得建筑更加的多元化。然而纵观现今建筑,具有中国文化的建筑风格渐渐被现代化高科技的玻璃幕墙高楼大厦所取代。很多城市和房地产商更是为了金钱的利益而做噱头,盲目的做吸引眼球甚至于恶俗的“奇怪”的建筑。如何保护中国建筑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也成为当今社会很重要的问题。这中国人上下五千年中满满的文化魁宝,这应该是我们值得骄傲,也值得发扬。中国文化好不容易躲过了近代西方的战乱纷争,如今却要眼睁睁的被自己所抛弃,迷失在过度追求现代化的漩涡里而缺失了文化标识,岂不可惜?所以,在当今社会都在提倡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时候,也给我们建筑人提供了百年以来难得的机遇。当然不是说要一成不变的照搬传统建筑,而是需要学习,交融,创新。中华民族本来就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在不断向外界学习的过程中提倡“因”、“借”、“体”、“宜”。如今对于西方建筑要点学习的“因”、“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需要回过头来思考“体”、“宜”,什么样的建筑是真正适合我们当今时代,又有自身文化标识的。从而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批判、提炼、创新,开创出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

[1]阎崇年.大故宫[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梁建岚.中西方古代自然观之比较及其对建筑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0(20).

[3] 王成宇.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建筑文化[J].山西建筑.2009.16.

[4] 丁文慧,沈佳.自然观·建筑技术·建筑观——谈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中国建筑观[J]. 华中建筑.2006(06).

[5] 蒋桂泉.读中西方不同的建筑观,发展我国的“共生”建筑[J].建筑与文化.2005(03).

[6] 汪森强.水脉宏村[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注释:

①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

③出自于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Contract between Height and Width——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t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layout

ZHANGHui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400045)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ight of Western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the width of Chinese buildings. The height of Western traditional buildings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freedom, adventure and god worship of Greece while the width of Chinese buildings is related to the hierarchy thought. Western is trying to represent the power of human using the height of buildings, while Chinese are give priority to nature, reaching a harmonious balanc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Therefore, height is not the point of Chinese buildings. This essay also points out: there is no winner between Chinese buildings and Western buildings. However, we cannot just copy the Western building without changing; we should assimilate the essence and build the buildings with our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dentity need to be built.

Height; Width;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Nature view

张汇慧(1994.1- ),女。

2015-05-22

TU-0

A

1004-6135(2015)06-0001-04

猜你喜欢

西方人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