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更新到社区再造
——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2015-04-20陈颖关瑞明陈力
陈颖,关瑞明,陈力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从城市更新到社区再造
——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陈颖,关瑞明,陈力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弊端,引发出“社区再造”这一新的设计理念。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为社区再造的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阐述其社区再造的内涵和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中的优势。从分析中可以得出,社区再造能够使社区的传统内涵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继续得到较好发展和传扬,为社区的再发展有进步意义。
城市化进程;城市更新;社区再造;三坊七巷;日常生活
E-mail:79107170@qq.com
引言 “更新”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 “去掉旧的,换上新的”。强调了一种除旧迎新的概念。城市更新包括了改造城市形态结构、变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内容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在一系列的赋予旧区“现代化”更新活动展开之后,旧区原本的面貌和文化内涵也随之改变,同时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更新发展
1.1 城市更新的发展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和社会发展过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提到:城市话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1]。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实体环境建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城市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健全,也有对旧有建筑的更新、社区的改造。回顾我国城市更新模式的演进,对今天为城市更新的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解放初期,由于战后经济困难,对于旧城的更新,只能是“充分利用,逐步改造,加强维修”,城市改造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成效。第二阶段是70年代后期,城市更新采取了从老城边缘向中心指向的“填空补实”的方式,盲目搭建侵占大量公共绿地和庭院,使旧城环境进一步地恶化,给日后的改造工作埋下了诸多隐患。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80年代末期,城市更新采取“拆一建多”的开发方式,通常拆建比达到1:4[2], 导致旧城区肌理被硬指标拆建破坏,城市特色也逐渐消失。第四阶段是90年代至今,地产开发商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甚至是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到城市更新的活动中,为了经济利益而大规模倒重建的城市更新尽管能够一时缓解城市空间职能结构、环境等问题,但也对城市的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3]。
1.2 城市更新的问题
(1)地方政府的作用被放大
根据我国的宪法规定,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则代替了国家行使了所有者的权力。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地方政府及其意识形态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城市更新的进程和发展方向。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分配城市资源的倾向将直接作用与城市更新中,作用十分明显;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的开发导向也会促使社会经济投资的方向。
(2)社区居民的参与被削弱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更多的情况下是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发展为导向的更新改造,政府和开发者凭借其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在城市更新的决策中占有的强力的主导作用。而作为城市真正的使用者和被改造对象的社区居民和组织,由于缺乏力量则很难参与到城市更新之中,甚至连自身的利益都很难得以保障。
(3)城市风貌的特色被淡化
一如“更新”的旧貌换新颜的本质,城市更新抓住对城市旧区重新设计的机会,提倡现代化的审美,用一种宏大的体系代替城市旧区的小尺度,忽视城市的多样性和人的丰富需求,使城市走向现代化模式。正是这种大规模改造的城市更新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大量蔓延,导致我国众多城市走向“千城一面”的局面,相当于磨灭了城市独特的文化价值。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认为,大规模的推到、重建“不是对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大范围的同时推进的规模型改造是“天生浪费的方式”[4]。
2 社区再造的内涵与特色
2.1 社区再造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社区”解释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其基本要素有: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组织形式,能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再造”则意为“重新给予生命”,即为原先失去生命活力的事物重新注入生命力,使其得以延续,而非将原事物毁灭以新事物取代之,由此可见,“社区再造”强调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改造,不只要满足成员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还要满足该地域范围物质和精神的延续性。
与“城市更新”相比,“街区再造”是从设计思想到设计方法的全方位转变:它以城市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从城市的街区入手,重视街区原有文脉,重拾街区活力,以开放的形态和多样化的功能融合于城市。社区再造努力保护和恢复街区的文脉环境,再造街区居住或商业的功能氛围,不主张大力拆建,但也不反对对不适应街区发展的建筑拆除。正如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所认为的,改变大城市的基本经济模式是重建大城市的必经之路,“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5]。
2.3 社区再造的特点
(1)社区的适宜规模
从街区的层面思考街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要,根据街区原有的肌理,街区文化的角度对遭受破损的街区加以再造恢复,因此,适宜的社区规模有利于再造的开展。一般来说,邻里单位半径为800~1000m[6],人的舒适步行活动半径为400~500m[7],所以合理的社区规模半径一般为500~800m,并根据具体情况略微调整。社区再造规模的确定有利于针对性地梳理街区内在脉络,挖掘文化内涵,了解功能需求,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再造出街区原有的良好氛围,使街区焕发新的生命。
(2)社区的历史文脉
土耳其著名诗人纳奇姆·希克梅特(Nazim·Hikmet)曾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城市中的街区更是人们记忆的直接载体,一种承载历史的结构。人们在街区里聚集,并在街区中进行能动营造,产生大量的精神能量,形成街区独有的生活氛围和文明。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许多单体现代建筑和开发项目所缺乏的,就是对外部环境,通常是历史文脉的积极反应”[8]。为了修正城市更新的这一不足,社区再造则注重对街区中的历史建筑进行整治再利用,恢复和扩展它们的使用功能,使其融入当代街区使用者的生活和休憩活动中,使当地的文化特色为人所知、为人所用,真正提升街区的文化氛围。
(3)社区的日常生活
简·雅各布斯曾在书中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更新往往采取普世的更新方式对待旧有的传统街区,导致街区的相似性,缺乏特点。事实上,传统街区的街道本身往往具有多样性,不同宽度等级的主街次巷,丰富的风俗活动等。街区再造将充分利用和挖掘街区中原有的街道模式,配套以商业和活动空间,同时结合当地特色风俗等,聚集街区的人气,丰富居民的街道生活,增加相互间的交流机会。
(4)社区的社会效益
城市的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综合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行为来解决,街区再造强调的是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除了物质上的再造,还应该考虑以人为本,增加街区的人本关怀,培养街区使用者的参与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加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开发商的经济投入,三方合作使街区能够得到更长远发展。再造的目的就是协调“建筑群所能提供的服务与人们眼中的需求”之间的不协调。街区再造着眼于街区的物质环境得以整修和提升,纠正街区中的不协调,充分利用所在城市的资源使街区再造走向更有效的良性循环。
3 福州三坊七巷修复中的社区再造
福州的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城市中心,是福州一条重要的传统社区,因社区中线南后街两侧的十条坊巷而得名。由北到南的“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现仍保留有众多名人故居和明清建筑,具有闽越古城的传统民居特色,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3.1 适宜规模的把握
福州的三坊七巷社区由原有的“三坊”、“七巷”共同构成,北起杨桥路,南至吉庇路和光禄坊,西临通湖路,东接八一七北路,社区共占地约40公顷,在规模上符合社区再造的尺度把握。在确定了适宜的规模后,为了保证社区的居住质量,三坊七巷的居住用地内居住人口密度控制在4人/100左右,是社区内总人数控制在8000人以下[9]。这样的人口密度控制可以使三坊七巷不再出现居住人口过多,而导致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并预留出更多的空间以发展公共配套设施、文化展示以及商业空间,是社区走向更多元的发展空间。
3.2 历史文脉的延续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相当丰厚,因此社区再造对其文脉的延续做了充分的考量。对街巷中的古建筑进行了充分的修复整改,曾经的破旧杂乱的街道景象不再,换上的是经过梳理和改造的界面,延续了街巷原有“曲折变化丰富、凹凸进退得益”的街巷收放空间。如三坊七巷的独特的坊巷格局曾一度因发展需要而遭到规划破坏,衣锦坊西端大面积的古建筑被拆毁,且建起高层住宅“衣锦华庭”,严重破坏了三坊七巷的风貌和坊巷格局。再造设计由于客观原因不能磨灭“衣锦华庭”已存在的现实,但在设计过程中尽力修复被毁坏的坊巷肌理,并在坊口设计两层的凉亭以削弱高层住宅对三坊七巷的视线影响(图1、图2)。
图1 弥补空间界面的凉亭 图2 修缮后的街巷景象
三坊七巷是一个出将入相、文人商贾辈出的风水宝地,所以除了注重在坊巷肌理和文化内涵上的延续,再造过程也对环境脉络上尽力延续和重塑。如在街道的环境处理上,沿用了石板路面、白墙青瓦和错落叠置的封火山墙等,使再造后的街巷空间保有原来的特性和氛围。最后在街道空间节点上,设计了许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以增加游览者对街区的历史文化体验感(图3、图4)。
图3 恢复原有街巷氛围 图4 街巷中的景观小品
3.3 日常生活的再现
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是社区活跃的关键。三坊七巷的再造中依然保持居民的生活环境,保留部分名人后裔在此居住,同时引入具有一定能力并且有志于承担起持续保护三坊七巷责任的社会人士入住幽静的坊巷中[10],并可以参与到三坊七巷的再造中,为之出谋划策。另外,为了配合居民居住的需要,三坊七巷再造中重新配置了幼儿园、小学、社区医疗等附属资源,这一系列再造都充分保证了三坊七巷的居住功能和生活场景的再现(图5)。
图5 社区内部幼儿园 图6 传统商铺 图7 传统商铺
图8 社区文化活动 图9 传统糖画图10 泥人手艺
此外三坊七巷除了展现居住生活场景,更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挖掘社区的商业潜力,展现出优越的商业生活场景。三坊七巷的主街南后街充分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引入了具有传统文化的商家,如 “米家船”装裱店、“同利”肉燕店、牛角梳店等等,聚集了社区的人气,丰富了街道生活,使南后街成为了社区居民,甚至福州市民都乐于前往的场所(图6、图7)。
3.4 社会效益的开发
三坊七巷进过再造设计的一系列措施,杂乱的居住环境得以整治、落后的公共服务设施得以改善、社区的商业氛围也得以提升。目前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市区一个知名的历史文化社区,是福州的“大客厅”。
在经济效益方面,南后街的热门商铺的招商资金能够补充对三坊七巷中的传统房屋的修复资金,减少了政府的投资负担,三坊七巷周边所辐射的区域的价值也随之提高,为城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带了进步的前景。
在文化效益方面,如今的三坊七巷成为众多公益活动、文化展览的重要场所。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期间,三坊七巷里都会根据不同节日举办各类的文化活动,以宣传传统节日中被现代人渐渐遗忘的习俗;坊巷中的各类文化展示厅等,为市民长期展示着福州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三坊七巷借助自身的文化优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平台,使社区的文化效益不断提升(图8~图10)。
4 结语
城市更新是一种大规模的改变城市面貌的改造活动,而社区再造则是适宜规模的恢复城市文化的改造活动。两者都是为了解决旧有城市和建筑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改进城市中对居民的不便利之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从三坊七巷社区的再造中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城市更新的改造过程中更强调了一种“新”,新的城市面貌、新的建筑形式等等。这样的“新”,容易使人产生新鲜感与成就感,改造的成效立竿见影,所以一度受到决策者的肯定而大力推广,运用与实践中。由于正值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拆旧造新”磨灭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导致了城市文化的缺失,例如三坊七巷的衣锦坊曾因决策的失误而出现了破坏整体风貌的衣锦华庭。
社区再造则是为了修正城市更新带来的文化缺失,而进行的一种前进式的修复,修复被遗忘的城市记忆,修复被破坏的街区文化。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反对新事物,追求一味的复古或仿古,毕竟城市向前发展的脚步是不能够停歇,旧有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在街区的找寻更新与再造这两者间的平衡关系,激活失去活力的街区,再由各个街区范围延伸至城市范围,这才是街区再造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李建波、张京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3.05:69.
[3]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论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02:79.
[4][美]简·雅各布斯(Jacobs J.)著,金衡山 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5][美]刘易斯·芒福德 (Mumford Lewis)著,宋峻岭、倪文彦 译,城市发展史——起源、发展和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一分册):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丹麦]扬·盖尔(Jan Gehl)著,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Steven Tiesdell)、蒂姆·希思(Tim Heath)[土]塔内尔·厄奇(Taner Oc)著,张玫英、董卫 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王炜、关瑞明,城市化进程中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J].华中建筑,2012.01:165.
[10]张鹰,基于愈合理论的“三坊七巷”保护研究[J].建筑学报,2006.12:44.
From city renewal to community rebuilding
CHENYing,GUANRuiming,CHENLi
(Architecture Academy,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the problem that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 in our country have beca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ity renewal, and analysised the defects and flaw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we triggering a new design concept which called "community rebuilding". this paper takes Sanfangqixiang in Fuzhou for case, Elabor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rebuilding", through sit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and expouds the advantage of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work. we can drawn from the analysis above, "community rebuilding" can make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the community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spread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 construction, and for the community have a further exploration.
City Renewal; Community rebuilding; Sanfangqixia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基于类设计理论的历史街区动态保护及其社区再造模式研究,编号51278122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编号JA14052
陈颖(1988.12- ),女。
2015-03-12
TU984
A
1004-6135(2015)06-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