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生作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分析
2015-04-20仲霞
仲 霞
畏难情绪对学生而言会降低学习积极性、投入性,影响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初中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着畏难情绪,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教师要重视学生畏难情绪的分析研究,让学生逐步缓解学习中的消极情感,愉快高效地投入到作文学习之中。
一、初中生作文学习畏难情绪成因
经过问卷调查、座谈了解以及日常教学中的细心观察,笔者发现初中生作文学习畏难情绪主要和三个方面有关。
1、教师作文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学生学习难度加大。有些教师作文教学谈不上新颖的方式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提出作文写作要求,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看似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实际上属于放羊式教学,完全没有紧扣重点要点。
2、学生感到写作之中言之无物,缺少生活素材积累。有了生活的感知,在作文创作中就会思如泉涌、下笔有神。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感知,拿起笔来脑海中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主要和平时没有细心观察与认真积累相关。
3、作文学习没有掌握高超技巧,构思表达效果不佳。作文创作是一门学问与技巧,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缺乏技巧的引导,学生也就无法掌握各种类型文章写作的窍门。有些教师简单的要求学生进行模仿,虽然掌握了一些应试题材范围的文章写作,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内心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
二、强化教学改革,消除畏难情绪,扎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面对当前初中生学习畏难情绪悄然滋生蔓延的状况,教师要以改革为抓手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扎实有效提高作文能力。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以生动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指导成效。教学模式不进行改革,整个教学就会停滞不前。笔者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探究,首先将课内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结合起来。课内阅读分析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引导的作用。笔者在分析每一种类型题材教材时,都进行相关写作方法的渗透,如《背影》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显著特征,设置潜在的思想情感线索,将各种场景描写融入到人物形象刻画之中。这样的阅读分析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技巧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高人物刻画能力。其次,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突破课堂教室的限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开展学习。如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踏春,走出校园领略春天的大好景色,呼吸田野中新鲜的空气,观赏美丽的景观,指导学生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描写,这对提高学生景物描写能力帮助非常明显。另外,笔者还借助于读写专题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在多读多练、多写多练中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2、以细致入微的社会生活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导致初中生写作难以下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积累,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逐步积累写作素材。首先要求学生多看,不要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之人,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物环境世界,观察人物的表现,观察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社会热点事件,让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变得丰富起来。其次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对看到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人物的言行可以看出什么,从事件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提高分析素材、揭示规律的能力,这一方面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选题立意与构思的能力。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相互交流,主要交流作文素材积累情况,作为一项趣味活动坚持下去,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提高感知丰富程度,特别是一些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的交流,既能够丰富感知,又能够集中大家的智慧揭示其内在规律。
3、以形象直观的作前指导教学开展技巧指导。作前指导在作文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教师要认真思考作前指导的方式方法与方向。首先要重视发挥下水作文的作用,教师亲自写作或是委托学生创作高质量的下水作文,以此为载体组织开展分析研究,帮助学生直观掌握结构手法、思想细节等方面的技巧,这对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程度帮助较大。其次,教师要这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对学生而言难以写得生动传神,教师在作前指导中可以专门这对这一方面内容开展指导训练,现场开展肖像描写、模拟情境进行心理分析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这些写作难点的突破效果。另外,教师还要通过仿写续写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迁移内化吸收写作能力,特别是对一些课文的续写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的仿写有助于学生将阅读理解中的技巧内化为自身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畏难现象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其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突破,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