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菱学诗》的教学策略

2015-04-20曲旭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剖析

曲旭光

阅读是一个由情入境、因境探究、深究质疑的思想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阅读体验、方法习得,进而上升到情感升华和价值观塑造的能力提升。这三维教学目标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披文入情需要情趣,沿波讨源需要激情,反思升华需要情理交融。对经典名著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还要积累文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阅读需要兴趣,需要进入文本世界中,方能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因而,在教学之初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人为地创设出一个特殊情境,用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在《香菱学诗》这篇课文中,由于课文系名著节选内容,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一个片段,有必要在导学阶段简要地介绍故事的前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教学时间有限,长篇累牍难以实现。笔者依照两点来创设情境:

其一,挑选原著中与课内内容直接相关的部分作为导学内容。课文节选了香菱学诗的一段内容,对于香菱如何进贾府、如何到宝钗房中的情节少作交待,这些内容可留待学生自己去原著中挖掘,而教师可将导学重点放在突出香菱的性格和品质上,这样更突出人物形象,为学生引导一个阅读方向。

其二,挑选最能直观展现教学内容的资源。在课前导学中,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显然不大适宜。为使学生对香菱的性格有所了解,可运用影视作品剪辑的方式,并配以影视作品插曲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可有效营造出学习氛围。学生沉浸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中,对香菱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好奇,并激发起阅读兴趣。

二、深入探究,沿波讨源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鉴赏方法也各不相同。作为小说类课文,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可运用小说三要素作为基础:即人物、环境和情节。

在人物形象剖析方面,学生在导学阶段已对香菱的人物性格有所了解,接下来沿着这一思路,教师运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逐段品读,挖掘次要人物宝钗、黛玉、宝玉等人物对香菱学诗的评价,并一一罗列出来,如“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穿凿”、“揣摩”等具体的动作和表情描写,这样从正面和侧面来深化对人物的了解,从而丰满了人物形象。在环境剖析方面,主要以环境对人物构成的影响作为剖析重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文本描写的大环境,即明代,荣国府。其次,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贾府浓郁的诗学氛围影响了香菱,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学诗的动力在诚心向学,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只是为了打发在贾府的寂寞时光。学生的回答中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个人经历与揣摩。在情节剖析方面,需要先提炼文章主线,进而沿着主线深入剖析全文情节,以便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展现的作用。教师在导学中虽已确立了香菱学诗的主线,在阅读过程中,还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这一主线,将全篇文章划分为两大段落,一是学诗,二是做诗,进而再分别剖析两个段落。在学诗中,香菱分几次向黛玉学诗,在做诗中,香菱又做了几首诗才得以成功的。通过分层提炼文章框架,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了深入认识。

课文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主干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文本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增加互动性,以适应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互动性还可促使学生之间的协作,帮助学生深究文本,达到沿波讨源的目的。

三、情理交融,反思升华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学鉴赏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勾连个人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进而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反思。

在这篇课文中,香菱学诗既是情节发展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局是香菱学诗成功。那么,在反思阶段中,教师可以此为题,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反思香菱学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将文章重新梳理了一遍,并从文章找出香菱自身资质与学诗氛围熏陶等内、外因。进而,再引导学生剖析作者从香菱人物形象的设定上要表达什么寓意,使学生从感情阅读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次,也提高了文学鉴赏的层次。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剖析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学诗偶感
学诗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保准有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