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宏:累并痛快着

2015-04-20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18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稠油孤岛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王宏:累并痛快着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低油价的压力,让原本连工资都记不清楚的王宏转变成会算效益、懂生产、擅长管理的新地质人。

●作为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王宏除了地质情况,现在还要懂财务、懂生产。 摄影/尹东宁

算账很忙!盯着不断下跌的油价,孤岛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王宏心里的算盘噼噼啪啪拨得更响了。干地质工作的前十几年,她和财务一年到头打不了几次交道,现在却成天和财务打得火热。算投入、算产出、算利润。“原来满脑子是产量,现在满脑子是效益。”王宏说。

2015年一季度,在胜利油田整体亏损的情况下,孤岛采油厂逆势飘红,成为仅有的五家盈利单位之一。

这些成绩,让王宏像中了大奖一样的兴奋。

会持“家”的女汉子

2001年,大学刚毕业的王宏被分配到孤2区实习,所在班组全是不叫苦不怕累的“女汉子”。从没干过体力活的王宏每天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可还是很快乐。这种家人般的感觉,让她很快适应了艰苦的工作,并扎根下来。当初分来的十几位同学陆陆续续离开了,王宏是仅存的硕果。

在王宏看来,孤岛采油厂是她的“大家”。这里让她愿意投入,乐于奉献。

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大家”,对自己的小家自然就怠慢了很多。2006年冬夜,怀孕的王宏挺着大肚子和同事加班,20多口新井方案过完之后,旁人问她预产期是哪天。“明天。”王宏没事人一样回答。同事们大吃一惊,赶紧把她搀扶回家。6个小时后,儿子出生了。

性格如此大大咧咧的王宏,前些年甚至连自己的收入是多少都并不清楚。“以前成本比较宽裕,对效益没这么敏感,现在得会持家才行。”如今,涉及孤岛厂这个大家庭,“女汉子”王宏转变成了持家小能手。

去年胜利油田实行“三线四区”经济运行模型,把效益算到每口井,王宏的工作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我以前懂地质就行了,现在要懂财务、懂生产。开发处以前只问产量,现在则会问投入多少、产出多少、效益多少、每个节点花多少,逼迫你什么都要学。”为了这些,王宏没少下苦功夫,还带着年轻人学习。每口井的资产、人工成本怎么算,每个人都要清清楚楚。

在孤岛厂,有10%的井在无效区和低效区徘徊,王宏和同事每天都在琢磨怎样少花钱把低效区变成有效区,怎样少投入在无效区发掘潜力,而对最重要的高效井更是呵护备至。精心管理的效果是显著的。今年上半年,孤岛采油厂治理无效井38口,日产油量增加32吨,日节成本3.2万元。

2009年起,胜利油田实施勘探与开发、工程、生产一体化运行。王宏认为,这一机制在今年才真正达到无缝式对接。比如渤72馆1+2一个丛式井组11口井的作业,过去是一支作业队进行作业投产,现在改成由3支作业队同时作业施工,注汽阶段也由过去的一台锅炉变成两台锅炉同时进行。因此,工期从计划的120天缩短到90天。这种施工方案陆续应用到全部井组的55口井中,仅周期缩短就增产5000多吨。“即使以后油价升高,这些措施也要继续实行。”王宏说。

一体化生产意味着更高强度的工作,挤占的是休息时间。王宏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上下班,没有双休日。原来最喜欢的篮球、健美操也不得不放弃。“八小时内出不了地质学家。”爱说爱笑爱热闹的王宏明白,她从事的是一份寂寞的工作。

和稠油斗争的“女战士”

“油稠,人愁,油不流”。在孤岛厂,稠油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寻油不见油”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室温条件下,可以搬着走。”王宏形容。

孤岛厂的技术人员几乎都和稠油进行过“战斗”。在联合站当技术员时,虽然没直接涉及稠油,但王宏认为那段时期对后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她曾徒步从孤二联的水站走到孤三联,第一次画出地下站的流程。尽管几天下来,晒脱了一层皮,走得满脚是泡,但当亲手描绘的管线图贴到大展板上时,王宏觉得一切都值了。

这份坚毅让王宏在稠油开采上迅速成长为一名女战士。2007年,王宏通过竞聘走上开发室副主任岗位,挑起孤岛油田稠油单元地质科研大梁。针对孤岛热采稠油高轮次吞吐后期自然递减加大、措施效果变差的难题,她带领同事们积极开展措施优化,年均增油40多万吨。

2008年,王宏担任开发室主任。她通过组合式蒸汽吞吐开采技术探索研究,优选7个井组实施常规蒸汽驱,增油4.7万吨,稠油自然递减率降低到17.7%,并设计新井293口,建成产能110万吨。

2010年10月,中石化重大先导试验项目——孤岛中二北Ng5热化学蒸汽驱份开始运行。这是一种针对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模式。第二年,该区块GD2-26N533等东部4个小井组顺利投入蒸汽驱开发,并已初见成效,井组日油水平从20吨上升到95吨,累计增油9000余吨。

近年来,孤岛厂稠油热采产量始终保持在百万吨以上,主力单元吞吐采收率达到30%~35%,成为中石化最大的稠油热采基地,稠油热采应用规模、开采水平和整体效益均处于国内同类油藏领先水平。2014年孤岛厂完成产量325万吨,仅稠油就有116万吨。这些成绩王宏功不可没。她也因此被授予“中石化高效热采突出贡献奖”。

不过,变化的局势总会带来新的难题。由于油价下跌,2015年胜利油田有意调减高成本稠油和化学驱产量,并缩减了成本。稠油的高黏度决定其开发工艺靠热采,需要充足的蒸汽,但孤岛厂今年注气量指标只有148万吨,比去年减少13万吨。

“优化注气”是王宏和同事们实行的措施。孤岛厂从锅炉到地面管线、井口、管柱及至地层,全过程五个节点采取保温措施。地质所则采取“一井一策”管理制度,针对每口井的工况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选择新一轮注气时间,尽可能延长生产周期,提高油气比。截至目前,孤岛采油厂油气比连续多年稳定在0.7左右。去年该厂稠油吨油开发成本约1656元,远低于胜利油田约2300元的水平。

创新挑战者

2003年,王宏从技术员转做地质研究员,理由很简单:“我想知道地下有什么。”

当初有人劝她,干地质很辛苦。可王宏没当回事,直到踏进地质工作的大门才明白这话背后的深意。

“做工程很直观,干地质则没有直观数据,下任何一个结论都责任重大。”12年来,王宏绷紧了弦,就怕决策失误。在她的工作台上,摆满厚厚的笔记本。笔记本的第一页,工整地写着研究所上一辈专家总结的十六字箴言:资源有限,创新无限,解放思想,挑战极限。

王宏常常把地质工作比喻为“数据的海洋”、“数据的沙漠”。其庞大、枯燥可见一斑。但她认为,严谨并不等于死板,放开思维才是当前提高效益的利器。

●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王宏下了不少功夫,还带着年轻人一起学习。 摄影/王国章

“老一辈地质工作人员靠手绘都能找到大厚层,我们现在技术条件、研究手段、开发大环境都更好,更应该达到前辈的成绩。”王宏认为。

新技术往往能发现新的储量。比如通过三维建模,能精细定位油的位置,在开发后期阶段找剩余油,并确定用什么手段挖掘。王宏和同事们研究得出的数据表明,通过三维建模方式,在开发手段不变的情况下,采出率能提高4%。

但新技术并不是“万金油”,只有改变思路、进行创新才能让技术产生更大的作用。这些年来,王宏和同事们一直在寻找老油田的利润方向。“一般来说油层开发几十年就是末期了,目前没有可借鉴的标本,只能靠自己创新,探索后路。”

王宏和同事曾管理过的一口井,稠油油层情况很复杂,不适合注聚,理论上2010年就应该关闭。但她们研究发现,井网角度比原来转10度左右后还可以出油。于是,该井寿命硬是延长了整整5年,直到现在还有剩余油。

不同开发时期,注聚强度是变化的——这个发现引起了王宏的思考,油井后期是否还要保持比较高的注聚强度,能不能适当地优化注聚强度,让油井实现二次见效?“技术和配方都没问题,就是思想转变和管理到位的问题。”王宏说。

每一天,王宏对十六字箴言的认识都会更进一步。“技术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只能创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迎接挑战。”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稠油孤岛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永远的胜利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不再是孤岛
南海礁灰岩稠油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研究
《岛上书店》:与书相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
中交兴路:打通信息孤岛
互联互通破“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