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伦泉:14岁扛枪打鬼子

2015-04-20文/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20期
关键词:鬼子部队

○ 文/ 陶 炎

汪伦泉:14岁扛枪打鬼子

○ 文/ 陶 炎

由于贡献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挂在了汪伦泉胸前。

●摄影/李树鹏

人物档案:

汪伦泉,85岁。1945年10月参加新四军抗日游击队,1948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8年,南化公司成立后,在南化公司联络科担任科长;1981年扬子石化成立后,在扬子石化任外事处副处长,至退休。

近日,笔者随同扬子石化公司领导慰问了抗战老兵汪伦泉,并对他进行了采访。尽管已经过去70周年,但是当年抗战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汪老一再强调:“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这场战争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啊,300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害!”

参军当勤务兵

汪伦泉,1931年出生在南京市六合县一个小村庄。童年的生活异常贫困,家里缺吃少穿,上不起私塾,生活艰难。童年的汪伦泉经常耳闻目睹日本鬼子的暴行和残酷。

不久,二鬼子(汪伪部队)到六合横梁的一个村子去征粮征税。老百姓自己都没有粮食吃,还交什么粮,而且怎么可能去给鬼子交粮呢?于是,全村老百姓集体反对,一起站出来反抗,坚决不交粮。鬼子气急败坏,端起机枪一阵扫射,一位40多岁的村民不幸腿部中枪,幸好没有死人。无辜的老百姓就是为了不交粮,鬼子就开枪扫射,如此蛮横不讲道理。

由于年龄太小,汪伦泉只能给连长当小鬼(勤务兵)。那个时候,汪伦泉所在的部队有十几个十四五岁的小兵,专门编成了一个帮。当时的部队非常艰苦,当兵没有一分钱薪水,汪伦泉甚至连被子都没有。冬天很快来临,晚上睡觉都成问题,幸好连长从敌人那里缴获了一件军大衣,白天连长穿在身上,晚上就成了汪伦泉的被子。稻草上一铺,两个袖筒一扎,就这样睡去,度过了一个冬天。

尽管条件艰苦,但是部队对战士的教育工作抓得很严格。部队指导员要求战士们每天要学会10个汉字,要会说,会用,还要会写,没有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就这样,尽管没有上过一天学,汪伦泉在部队里认识了很多字。

攻占鬼子据点

那时候,部队所在地方正是敌占区,经常要和鬼子打仗。日本鬼子实施了囚笼政策,修建了很多公路、铁路、碉堡,围困中国军队。方山大队就是要破坏敌人这些设施,粉碎敌人的阴谋。

那时候,从六合到扬州有一条公路,公路以南由日本鬼子和汪伪政府控制,公路以北一直到安徽天长,就由方山大队控制。部队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夜幕降临,游击队带着铁锹,悄悄来到这条公路上,这边挖一条沟,那边挖一条沟,破坏公路,让敌人的汽车不能行驶。拔掉电线杆子,让敌人无法通电,无法通信。敌人这边修好,那边再去破坏,让他们躲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活动。

然而,有一个鬼子据点扼守交通要道,给游击队的活动带来不利影响。这个据点就在六合龙袍附近,大概位于现在的南京长江四桥江北下桥的地方。据点设在一个村庄——楼子庄,村外有一条护城河,进出村庄全靠吊桥,鬼子在据点又修建了坚固的碉堡,易守难攻。支队负责人名叫陈玉田,解放后曾任安徽省省工会主席,当时任敌工部副部长。为了拿下这个据点,陈玉田派出一个队员,化装成村民,潜伏在村子里做内应。一天夜里,这名队员悄悄放下吊桥,里应外合,一举端掉了鬼子据点,缴获了鬼子100多条枪和多箱弹药。这是汪伦泉第一次打仗,14岁的他还不知道害怕。因为这场战斗比较顺利,部队没有伤亡。

打退鬼子进攻

然而,很快的第二次战斗让汪伦泉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这一次,牺牲了四个战友。

●扬子石化离退休中心负责人给汪伦泉(左二)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后一起合影。

那一次,部队驻扎在六合横梁的一个村庄,村头设上岗哨,村外设置了流动岗哨,老百姓只准进,不准出,以防走漏风声。只要一听到附近村子狗叫,或者一发现情况不妙,部队就要立即转移。然而,那一次,外面下起了大雪,天快亮的时候,又起了大雾。流动岗哨刚刚回来,村口的哨兵就发现有人员靠近,哨兵大声询问,让对方回答口令。那时,凡是进村的必须答对口令,而这个口令每天都在变化。对方支支吾吾,不知道口令,哨兵感觉不对,立即开枪射击。此时,部队正在出早操,那时候部队出早操,武器、背包随身携带,说要打仗立即能够投入战斗。一听到枪响,连长命令,准备战斗。

由于雾气很大,村里白茫茫一片,鬼子看不到情况,开始用机枪扫射。部队对村里的地形非常熟悉,他们迅速转移到一个有利的地形,开始还击。我方一个连的兵力,约120人,鬼子也一百多人,双方实力相当,但是鬼子的武器比新四军要好。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一直打到中午,鬼子也不敢贸然向前推进。因为在六合的金牛山附近(就是现在的金牛湖附近),是新四军的一个根据地,后方机关以及大一点的部队驻扎在那里。中午时分,鬼子不敢再战,立即撤退,并拖走了死伤的鬼子。

战争结束,清点人员,我方牺牲了4名战友。当时没有棺材,就用芦席盖着。早晨还是活生生的战士,中午就没了生命。打仗的时候,汪伦泉并不感到害怕。但是看到牺牲的战士,汪伦泉心如刀绞。

后来才知道,在不久之前作战时,部队被鬼子俘获了一个士兵,日本人通过做工作他成为了鬼子的奸细。后来,他设法找到部队,声称是偷着跑回来的,部队并没有怀疑。驻扎在村子的时候,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手段,将消息透漏给了鬼子。战斗结束后,部队严密排查,查出了这名奸细,将其枪毙。

半年后,也就是1945年春天,汪伦泉调到了后方。一个14岁的男孩,独自一个人,背着包,步行几十里路,从南京六合到淮安盱眙黄花塘报到。汪伦泉1948年入党,入党时仅17岁。他先后在淮南军分区和南京军区服役。

由于汪老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他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本文照片均由李树鹏摄影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猜你喜欢

鬼子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万国造枪打鬼子
牛山魁打鬼子
老部队
艰难的行走(随笔)
战利品:共产党能打鬼子的证据
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