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课程改革探讨——以湖北美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2015-04-20潘延宾

绿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植物学风景园林花卉

潘延宾

(湖北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系,湖北 武汉430025)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自2011年国家教育部将风景园林学科划为一级学科以来,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其中包括一部分美术类学院,如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园林植物学”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学科的发展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园林植物学教学做出一些调整。

美术类院校与其他高校不同,缺乏系统的植物学基础教学,学生本身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基于理科基础的植物教学模式难以开展,尤其是对植物学常识(如花序、叶序的类型)和自然分类系统知识的掌握较为吃力。相反,反思作为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园林植物学学习及其基本应用,植物之间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自然分类知识也不是必须掌握的。反而是基于形成空间的形态特征需要更加强化了解。因此,在美术类高校进行园林植物学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2.1 合并“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为“园林植物学”

国内大部分风景园林专业,特别是承接了北京林业大学教学体系的高校,都将园林植物教学都分为“园林树木学”(观赏树木学)和“花卉学”,“园林树木栽培学”。可能有部分工科院校上较为简单的“园林植物学”。这其中部分高校如华中农业大学将“园林树木学”作为必修课,将“花卉学”和“园林树木栽培学”作为指定选修课。

基于园林设计学的需要,无论草本或木本植物的设计学属性掌握都是必须的。笔者认为传统的树木、花卉的划分对于设计学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应该区别对待。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合并树木学和花卉学为“园林植物学”课程。

2.2 将园林树木栽培学并入园林工程学

“园林树木栽培学”作为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定选修课程,内容包括较多的树木修剪、移植、灌溉及施肥、运输、古树名木保护等内容。对于职业园林设计师而言,大部分内容不是必须掌握的。因此笔者建议和尝试将大部分教学内容取消,保留其中的树木移植保活内容,将之并入园林工程学课程。

2.3 开设专门的“种植设计学”课程

作为植物学基础课程与园林设计之间的衔接课程的“种植设计”课程(园林植物配置),虽然目前逐渐得到各院校的重视,但真正开设此课程进行有效教学的高校几乎没有,这一直是国内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的一大漏洞。国内甚至没有一本系统的种植设计参考书。英国学者 Robinson的《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是举世公认的关于种植设计的优秀著作。多年以前国内就有人主张翻译作为教学参考书。可惜到目前未看到译本。也偶尔有人写类似的书籍,但都是东拼西凑不成体系。

基于目前的情况,笔者主张在美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中开设专门的“种植设计学”。以《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英文版作为主要参考书籍,辅助参考美国学者Norman K.Booth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的“植物材料”章节。

2.4 “园林植物学”教学内容

(1)摒弃传统园林植物教学中按照自然分类系统对植物进行排序和教学安排的方式,不再按照科属展开去介绍每种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叶序等特征。将园林植物分为以下几大类型分别展开介绍:乔木、大型灌木、大型草本、藤本植物、竹类、地被植物、水生植物、一二年生花卉等。每种类型下面再具体细分,如图1。乔木是组成设计空间的最主要植物类型,也是体量最大最显著的植物类型,需重点介绍,放在第一个章节。大型灌木是园林中处于中层的植物类型,在尺度不大的设计中,如花园和邻里空间设计中与人的视线高度相若,单独列举介绍。竹类是植物中比较特殊的类型,分布中心位于东亚和南亚。在东方传统园林中地位很高,西方不常见,现代园林中地位远不及以前,单独介绍。藤本植物是作为垂直绿化和廊架植物使用的类型,也是植物群落中的层间植物,单独列举介绍。大型草本植物如芭蕉、大野芋等在设计中经常涉及,但高度及作用较为特殊,需单独介绍。地被植物是覆盖地面、产生设计细部的重要植物类型,在设计及生态学上都意义重大,作为一种类型单位列为一个章节。地被植物包含对地面覆盖力极强的草坪植物。水生植物是湿地设计中经常涉及到的植物类型,将其作为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一二年生花卉在临时性的设计中常常用到,如街头花坛布置、节日花卉展览等等,虽然种类繁多而色彩艳丽,但其对于设计本身意义相对较小,单独作为一种类型简单介绍,要求学生有所了解。

图1

(2)教学内容更偏重实践课程,减少理论课程。园林植物学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应该以识别为主,而美术学院学生的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较多的植物识别实践能优化教学效果,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形态和习性。理论课程中对拉丁学名的介绍部分应该稍作加强,原因是目前学科发展要求行业交流已经异常国际化,涉外交流中拉丁学名的使用非常频繁。

(3)关于课程的时间安排。个人认为控制在100学时左右为宜,并且最好分为两个学期。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通常因为春季开花植物较多,能令学生印象较为深刻,一般安排在春季。这样大量的秋色植物和观果植物授课较少。而且,秋冬季由于开花植物较少而使得对秋冬季观花植物的了解更加重要。因此,笔者建议将课时分布在全年为宜。

3 课程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研究

作为识别记忆类的课程,“园林植物学”要求学生必须“死记硬背”大量的植物名称、特征和习性。因此,传统的闭卷考试是不可缺少的。而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美术类院校学生的形象记忆力较强,在课程作业中加入较多的植物绘画内容对强化记忆帮助较大。因此,在课程改革试验中,笔者尝试将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

(1)课程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完成3种类型的手绘表现作业,即植物细部写生,植物单体形态写生,植物配置组合效果写生。植物细部写生,要求学生绘制植物的细部如花、叶、枝条或者果实等特征明显的部位。植物单体写生主要是反映单个的整体形态,特别是要强化学生对不同树形如圆球形、纺锤形、尖塔形等等类型树木的深刻理解,便于对后面的种植设计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植物配置组合效果写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在实践课程中看到的优秀植物配置,并图文并茂的反映到图纸中,以启发学生对植物与设计的初步理解。作业形式要求是3张A1图纸,表现形式为钢笔淡彩。图2是课程改革试验中的上述学生作业。

图2 某学生“园林植物学”课程作业

(2)闭卷考试。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从考试题库中抽取一套试题进行考试。题目类型主要有:简单的拉丁学名与普通名称互译,关于园林植物的常见名词解释,列举常见行道树、风景树种或者藤本植物等不同类型园林植物并简要介绍其特征的简答题,对某一著名园林设计案例植物配置特色分析的论述题。

(3)课堂考勤。课堂考勤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表现,并且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课堂考勤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笔者建议将课堂考勤也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以上3个方面的权重分布定为课程作业40%,闭卷考试40%,课堂考勤20%,根据打分结果综合评分得出总成绩。

4 讨论与建议

(1)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育部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公布了近年来编写的风景园林专业教材,里面涉及到园林植物学方面的几本尚没有适合美术类高校使用的。为了更好地配合课程改革和教学,编写教材是当务之急。

(2)建设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网络学习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高校校园中建设良好的数字化“园林植物学”教学平台有两种途径。一是按照本文所谈的教学框架建设网上植物图片数据库,录入植物的简要特点和应用信息,加入植物细部、单体形态和应用效果的照片资料。二是将本校校园中的植物做出电子地图,即在学校高清三维数字地图的基础上,标注出每一棵植物的名称,方便学生在课余自己独立观赏学习。

(3)开展植物知识竞赛活动,活跃学生之间学习植物的氛围。以武汉市为例,目前武汉市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高校有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等。其中部分高校之间已经开展了类似的活动,大规模组织开展此类活动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M].London:Ashgate Pub Co,1992.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英)克里斯托弗·布里克尔.世界园林植物与花卉百科全书[M].杨秋生,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6]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7]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教研室.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植物学风景园林花卉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花卉之二》
《静物花卉》
法兰克福“春天”花卉展
关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