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湿地退化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2015-04-20俊,王

绿色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湖滨滇池湖泊

刘 俊,王 睿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2]。湿地的主要功能包括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3]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滇池是云南第一大湖泊,也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流域拥有众多的湿地,人类活动频繁,工农业发达,也是古滇池文明的发源地。但近年来,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近年来城市化与工业化速度加快,围水围湖海造田、滇池水质恶化,湿地的生态结构功能弱化,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影响。目前,滇池面积缩小、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灾害问题日益严重[4],已成为生态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滇池湿地资源对昆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因此研究滇池湿地退化和保护对策有助于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对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滇池流域湿地概况

2.1 滇池流域概况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面,平均海拔1885.5m,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被誉为“高原明珠”。地处102°36′~102°47′E,24°40′~25°02′N,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5],气温四季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无真正的夏季;雨量集中在6~9月,年降雨量为900mm左右;年蒸发量2228mm,最大蒸发量主要集中在3~5月。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属金沙江(长江)水系,湖岸线长199.5km,南北长40km,东西平均宽度为8km,湖面积310km2,湖岸线长163.3km,最深处8m,平均深度5m,总容量为15亿 m3[6,7]。滇池是构造段陷湖,属重碳酸盐型湖,湖体略呈弓形。湖泊年平均水资源量为5.4×108m3,湖面年平均降水量为2.667×108m3,年平均出湖径流量为4.172×108m3,湖面年平均蒸发量为3.970×108m3[8]。

2.2 滇池流域湿地构成

整个滇池流域由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县、嵩明县等7个县(区)构成,区域面积2920km2。流域内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冲积平原和滇池水域三个层次,其中山区丘陵居多,约占69.15%,平原占20.12%,滇池水域占10.13%[9]。根据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淹水程度和人为影响,可将滇池湿地分为3种类型,即湖滨湿地、湖泊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10]。昆明的海埂位于盘龙江三角洲的西南端,长约3.5km,做东西向延申,其东端稍宽,与三角洲相连,西段深入滇池,将滇池水面分割为北侧的草海和南侧的“外海”(即滇池主体),面积约占圈湖的96.7%,草海与外海相互连接。草海湖滨湿地总面积20km2,主要为河岸草海湖滨;外海区,湖滨湿地面积40km2,包括滇池北岸、东岸、南岸近湖坝区。湿地面积361.4km2(图1)。

图1 滇池流域位置示意图

3 湿地退化及其原因

3.1 滇池湿地退化现状

目前滇池流域湿地生态环境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得湿地利用不合理,导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破坏,最终引起地区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导致湿地退化。

3.2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

3.2.1 盲目围垦、改造和占用湿地,湿地面积减小

湿地是伴随城市化进程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围垦是造成海岸湿地大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的直接围垦,全球海岸湿地正以每年1%的速率消失[11]。湿地往往是在城市建设与扩展过程中首先被占用、填埋和改造的对象。滇池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是该地区生活用水和工业、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区域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加速了对滇池流域地区的开发和利用。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引起了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导致流域内湖水富营养化、湖泊湿地被围垦和水资源危机。城市建设用地向湖滨湿地大面积扩张,大量沿湖农用地土地被转化为建设住宅小区、旅游休闲渡假区等,造成湖区湿地面积缩小,更加速了湖泊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表1、表2)。

表1 1994年、2008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类型 km2

表2 1994~2008年填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态势 km2

表1中1994年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面积最大,次之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146.99km2;而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中也是林地面积最大,次之为耕地,变化不大,相比之下,建设用地在2008年面积达到364.28hm2,比1994年增加近一半。

从表2可以看出,1994~2008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分类中,水域面积减少10.66km2,变幅达-33%;14年的时间里城市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增加,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17.29km2和43.85km2,变幅分别为95%和59%,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类型;而同时期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分别为 -77.07km2、-286.99km2,且森林变幅达 到-51.9%。这主要是由于昆明滇池周围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建筑用地增加,森林过度砍伐。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滇池流域地区湿地面积的消减,使得湖泊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大为减弱;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急速扩张进而加重了滇池水体的污染,消减了湖泊的自净能力。

据统计,昆明市主城区的占地规模从1990年的不足70km2扩大到2004年的160km2,2012年达到360km2。1990年滇池流域耕地总面积为1315km2,2004年仅剩461km2,耕地总面积减少67%,年均减少率51.7%[12]。湖泊围垦导致湖滨区域土地紧张,这是造成湖滨生态带破坏和恢复的主要难度之一,甚至成为制约滇池湖泊湿地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

3.2.2 生物资源过度破坏

围垦与填湖建房,导致湖泊面积减少,还缩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迫使水生植物优势种改变,植物物种组成单一。据调查统计,20世纪50年代滇池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8科37属;70年代有22科26属33种;90年代有12科18属22种;50年代,滇池至少有脆轮藻(Chara fragilis)等8种轮藻科植物,70年代末,在湖中全然不见;举世闻名的海菜花曾经随处可见,80年代以来,多以渺无迹影。目前在滇池普遍存在的仅有狐尾草、菹草、苦草、红线草等少数几种水草,在滇池过去的水体中,狐尾草、菹草可以形成80%的盖度,苦草的盖度可以达到90%,目前,这些水草都非常稀疏。滇池水草种类大量减少,生物产量也大大下降。水生植物物种逐步退化衰退,分布面积日益缩小的同时,部分水生植物区系成分灭绝,植物居群密度下降,面积大为减少,群落结构简化,群落多样性降低。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外来植物迅速发展,耐污能力强的物种得到了大发展。就是由于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破坏,才引起了滇池流域湿地生态危机。

3.2.3 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恶化

滇池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滇池生态环境承载能力[13]大幅度下降,滇池水体在生态环境上表现特别突出,在水体生态环境极度破坏后,水体自净能力削弱,污染物排放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污染物的积累和水体质量下降。以我国地面水循环质量标准(GB3838-88)Ⅵ作为评价标准和综合污染指数水质分级见表3。

表3 水质分类

滇池流域的污染物排放超过了滇池水环境承载力,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造成了滇池水生生态结构的失调和恶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流域湿地环境,从而影响甚至限制了滇池流域的进一步发展。据2012年一季度滇池水质改善及治理情况公告公布的数据(表4)显示:2012年滇池草海水质类别总体劣于Ⅴ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7.3。滇池外海水质类别总体劣于Ⅴ类,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总磷超过Ⅴ类水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9.2,属于重度营养化。从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来看,滇池水体氮、磷比较高,滇池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相当严重,养分充足。数据表明滇池已经属于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表4[14]、表5)。

表4 2012年一季度滇池水质公报

表5 2005年滇池流域产生的主要污染成份及构成

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水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增加。滇池流域面积为2920km2。流域平均水资源量5.7亿m3,流域总人口20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8.7万人[15]。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也是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滇池流域作为其腹地,污染物排放量仍将增加,流域水污染仍将进一步恶化。

4 湿地保护对策

湿地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又具有环境的脆弱性,不当的人类活动必将会产生难以预料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好滇池流域现有的湿地资源,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4.1 监督滇池流域湿地围垦

湿地围垦是扩展建设用地资源,满足和补充农业、工业和城市等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着城市化的扩展,滇池流域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一方面土地资源被破坏,区域环境承载量下降,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污染也日益严重,最终影响滇池流域湿地。而在今后,围垦滇池湖滨湿地仍将是湖岸地区增加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滇池流域湿地围垦的监督,严格围垦审批程序尤为重要。在围垦前,应充分考虑其围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要在保护湖泊湿地的基础上来审批滇池流域湖滨湿地。同时,流域湿地周围要发展循环经济,保证滇池水质和湖岸带生态功能。

4.2 建设滇池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

退田还草、还湖以及多种人工措施恢复与重建滇池湿地环境,其目的是通过恢复与重建湿地植被,还湖泊的本来自然属性,确保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与保护。充分运用生态修复的方式改善滇池水质,引入外来生物系统。利用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一方面对生态景观修复,另一方面采用水葫芦净化水质。水葫芦繁殖速度快,又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湖面打捞相对比较容易。针对滇池流域湿地,要做好退田还湖工作,滇池流域湿地湖滨带能够调节洪水,消减洪峰,生长水生动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应做好滇池流域湖滨带的保护工作,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已退化滇池流域湿地湖滨带上应该大量植树造林,涵养湖泊水源,清洁湖泊水质。

4.3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为湿地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滇池流域湿地类型多样,每种湿地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了解不同湿地在滇池流域的生态定位,探讨生态价值和生态系统演变特点、生物群落结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特点,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对滇池流域湿地的监测是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湿地环境连续监测,了解湿地动态变化发展,可以正确指导滇池流域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湿地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4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改善湿地水质

污染也是滇池流域湿地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多年水质监测资料显示,滇池流域湿地生态功能的弱化与滇池流域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滇池水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引起,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要保护和改善滇池流域湿地环境还必须通过人类的努力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流域内湿地生态恶化。一方面要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镇污水厂建设,实现排污总量控制目标。另外一方面要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安全保障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加强水质和水生生态监测及入河污染物总量监测系统。

5 结语

滇池流域湿地退化是一个综合和复杂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增长,气候变化,污水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使滇池流域未来面临的污染压力还将恶化。因此,保护现有湿地景观和恢复已退化的湿地资源,更应该注重保护区域整体环境,从治理滇池污染源上下手,减少污染排放,清洁生产,控制污染物入湖,对已经污染的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实现综合治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滇池湿地资源。

[1]杨 岚.云南湿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0~12.

[2]王学雷.湖北省湿地的保护与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5):437~441.

[3]崔保山.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1,20(3):31~36.

[4]孙鸿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J].林业建设,2010(2):45~48.

[5]成 功.滇池水环境污染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2J):356~359.

[6]刘松波.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3,32(2):42~44.

[7]陈 静.滇池湖滨带生态湿地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探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1):39~41.

[8]李霏霏.滇池治理及其水生态重建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50~15852.

[9]陈 静.滇池湖滨带生态湿地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探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1):39~40.

[10]李霏霏.滇池治理及其水生态重建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50~15852.

[11]我国滨海湿地退化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12]陈 静.滇池湖滨带生态湿地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探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1):39~40.

[13]米小云.浅谈编制河湖环保疏浚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的几点体会[J].天津科技,2012(4):23~26.

[14]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一季度滇池水质状况及治理情况公告[N].昆明日报,2010-05-18.

[15]吕小玲.滇池污染现状、趋势及其综合防治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2,23(2),108~111.

猜你喜欢

湖滨滇池湖泊
郑欣
湖滨步行街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湖泊上的酒店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寝室停电断网 武大男生深夜大合唱
走来走去还是湖滨
“害羞”的湖泊
奇异的湖泊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