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对人才需求的转型发展之路
——以天津市为例
2015-04-19闫妍
闫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地方本科院校应对人才需求的转型发展之路
——以天津市为例
闫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输送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等方面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在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储备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结构性矛盾;转型发展
近年来,天津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日趋严重,用人单位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态势,倒逼高校重新审视每年为劳动力市场输送的新成长劳动力在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上是否符合用人单位需要。天津地方高校存在专业设置雷同、知识技术陈旧等诸多问题,为了突破地方高校在建设与发展上的瓶颈时期,转型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意味着部分地方高校应逐步过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如何完成华丽的转身?本文在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劳动力市场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呈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发展态势,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储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1 天津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供需现状
根据天津市近2年每个季度发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的有关数据[1],近2年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均大于0.8,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总体情况依然在数量上呈现供给大于需求的态势。
总量失衡的同时,用人单位岗位空缺与新成长劳动力供给在结构上仍存在明显偏差,用人单位稀缺的岗位没有相应的人员补给,各类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需要。超过7成以上用人单位的岗位空岗涉及第三产业。以2012年为例,用人单位岗位空缺较大的前5个行业依次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所占比重合计达到80.51%,特别是推销展销人员、餐饮服务员和厨工、饭店服务人员、房地产业务人员、磨工等职业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2012年天津市26所普通专科院校的毕业生按学科分类,其中财经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和土建类5个大类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比例分别为[2]22.43%、18.10%、11.05%、9.83%和8.51%。用人单位的岗位空缺、求职人员的需求以及社会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等大量数据说明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仍然存在,且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2013年上半年,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各类文化水平的求职者中,高中、大专、大学学历的求职者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3.29%、37.46%和35.96%,拥有中等技术等级的人数占总求职人数的37.05%,成为了求职者的主力军。然而,用人单位对于文化程度在大专、大学及具有较高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求职者则更为青睐,并且对于像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加。从求人倍率方面,初中以下的求人倍率值最低,硕士以上的求人倍率值最高,超过了数值1,高中、大专及大学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值接近于1,这也说明在天津市的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的缺口巨大,而对于中等文化程度人才的需求接近饱和,对于较低文化程度人才的需求则明显不足。由此也看出,未来天津市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文化程度要求的趋势,即中高学历是未来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文化程度的需求方向。此外,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均超过1,这充分说明用人单位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目前劳动力市场远远无法满足的。相反,初级技能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低于1,说明用人单位对于低技能人员的需求明显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天津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每年为用人单位输送的“新鲜血液”从学历上、专业上、技术技能上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以2012年为例,天津市普通本科毕业生共计62 187人,其中文学专业占总毕业生的18.8%,艺术专业占8.16%,管理学专业占18.7%,这种人才培养结构明显偏离了当前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水平较工学、经济学专业普遍偏低。此外,综合型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虽设有实训、实践等课程,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对于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视程度也远低于高职院校。教委系统职业技能鉴定站在2012年学生取证工作中共鉴定13 918人,其中涉及的本科院校只有2所[2]。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高职(专科)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为主,除了“985”院校和“211”院校,很多天津的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建的本科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脱节、人才培养趋同化与同质化、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一方面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所培养的技能匮乏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估算,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但人才供应却存在巨大的缺口,如近期在海河教育园区举行的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2013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上,就出现了技能型毕业生被“抢购”一空的场面。所以,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是未来天津人才需求的主力军,特别集中在电子、模具、汽车等领域。天津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倒逼地方本科院校要进行改革,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国将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进行转型,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它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
2013年,伴随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以及根据津教委[2012]35号文件精神启动的6所本科院校和6所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的展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大幕已然拉开。天津15所地方本科高校中近一半的院校面临着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需定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等诸多转型发展问题。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
提及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就一定要借鉴和参考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作为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体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工程学校(Ingenieurschule)与高等职业学校(hoehere Fachschule)基础上升级而成。截止2013年,在应用技术大学注册的学生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非常明确,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专业设置的基本准则,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劳动力需求的联系非常紧密[3]。
2010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由原来的4年标准学制、学生获取Diploma(FH)学位,改变为现在的学士和硕士2级学位体系。学士学位(Bachelor)标准学制为7个学期(Semester),优秀毕业生可申请硕士学位(Master)的攻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
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并不像综合大学那样广泛,主要集中于工程类、经济管理类等领域,专业设置灵活实用,紧贴市场需要。以亚琛应用技术大学(FH Aachen)为例,目前共开设了53个学士和22个硕士专业,主要教学领域涉及工程科学、经济学、设计学等。学校紧密结合科技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社会急需的现代专业课程,具体包括建筑学、建筑工程学、生物工程、应用化学、信息学、电子技术、航空航天工程、企业经济学、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等。2.2 注重实践的课程设置
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在学习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实践(实习)3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课程设置具有模块化、组合化和阶段化的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标准学制一般为7个学期,前3个学期主要是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第4~6学期中主要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完成项目作业(project);最后1个学期主要完成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亚琛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亚琛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学生在7个学期中,平均每学期获得30个学分,最终累积210学分方可毕业。在第4和第5学期会涉及2个项目作业,共计10个学分。项目作业属于设计类实验,是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项目作业由3~6个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每个学生独立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在完成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第3学期开始,每个学生还要从5个限选模块中选择25学分的课程,作为自己的重点专业方向。限选模块中涉及的课程多为专业知识的深化,在一般能力基础上,针对核心能力进行塑造。在第5学期中,学生可从3个备选方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1个方案作为机动学期的学习内容。3个备选方案中学生可以选择到工业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作业;或到国外的专业院校进行进修;或在本校继续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完成项目作业,这种安排充分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此外,在各学期中间穿插设有讨论课(seminar),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互动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目的。
2.3 实习是必备环节
在德国,无论是应用技术大学还是综合型大学都非常注重实习环节,应用技术大学尤为突出。从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到,学生在7个学期的学习中至少2个学期要进入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实习过程持续1个学期,第一次的实习安排在第3个学期,第二次的实习安排在第7个学期。这种实习并不是走过场,而是对接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生产或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中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完成实习报告,并且由实习企业开具证明,获得相应的学分;学生可以将在实习企业遇到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在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课题。
2.4 师资资质注重实践经验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而且至少拥有相关专业不少于5年的实践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除专职教师外,应用技术大学拥有众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亚琛应用技术大学为例,该校拥有超过230名教授,以及700多名在众多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合作者,如此庞大的师资储备无疑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3 对策与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渡的过程中,应尤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明确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特色
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应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条支线,与综合型大学平等,不存在地位高低或生源质量好坏等差别,但也应区别于综合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综合型大学专业广泛,注重理论研究;高职院校则以培养中等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任务。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应将其办学目标定位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具有本科学历的同时应兼具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能够成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5]。
另外,在人才培养上要具有针对性,密切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天津是港口城市,伴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都将成为天津未来发展的重点。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应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的特点以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重点建设船舶制造、航天航海技术、酒店旅游服务管理等专业,从而使劳动力供求的联系更加紧密,解决结构性失业矛盾[6]。
3.2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优化实习效果
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制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应用性和实践性,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很多大学的实训、实习环节都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校对于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时明显偏少,而且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造成教师应付、学生对付的局面,整个过程如同走过场一般;另一方面,在实训、实习环节,通常都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执行,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很难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远远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此外,很多本科层次的高校由于诸多原因,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质量水平。在课程设置上,校外实习时间通常为4周,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完成实习报告的填写。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企业,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而是随意找个单位扣上单位公章应付了事,企业实习完全变成了形式化[7]。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学的实践性体现在项目作业式的教学方式以及深入企业的实习。项目作业式的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计划期间,而集中在企业进行的实习则通常在2个学期分2次进行:第一次主要接触企业、熟悉操作;第二次则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借鉴德国的做法,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应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在校内通过开设实训课程增强技能训练。实训课程的开展应在专业实验室或模拟企业实际操作的环境下,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者学校聘请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主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解决或进行方案设计,学生在小组中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更将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走进企业通过实习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对接专业的一线生产和管理活动是安排实习的主要目的,实习的安排实际是让学生提前接触未来可能所要从事的工作,积累经验,所以针对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在增加企业实习时间的同时,更要丰富实习的内容。学校应设立专门的人员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在学生实习期间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得到能力上的提升。
3.3 高素质的师资储备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与其高素质的师资储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应用技术大学执教的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德国,很多应用技术大学都会聘请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者一线管理人员作为外聘教授为学生授课或者进行指导,外聘人员的数量往往会超过学校自身拥有的全职教授的数量。以亚琛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学校在拥有230名教授的同时,与700多名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应借鉴德国的做法,聘请企业从事一线生产或管理的专家为在校生进行长期的课程讲授或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请进来”固然可以为应用技术大学补充新鲜血液,但拥有稳定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更是地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成功的必要因素。根据其办学特色,专职教师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并非只能“纸上谈兵”。这需要学校给教师们提供“走出去”的机会,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建立科研平台,承接企业技术研发或工程项目。这样不仅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此外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解决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脱产实习,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获取行业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为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累积丰富经验。
4 结束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天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优化,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未来天津发展的中流砥柱。地方本科院校应把握这一契机,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办学特色,开设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劳动力市场输送具备高级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储备提供有效保障,顺利过渡为地方应用技术大学,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1]中国就业网.天津市2012年、2013年第一至第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4-1-28)[2014-07-20].http://www.chinajob.gov.cn/DataAnalysis/node_1440.htm.
[2]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教育年鉴2013[Z].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3]Wissenschaftsrat.Empfehlungen zur Rolle der Fachhochschulen im Hochschulsystem[R].Berlin:Wissenschaftsrat,2010.
[4]亚琛应用技术大学(FH AACHEN).Der Studiengang-Maschinenbau(Die Studieninhalte)[EB/OL].(2014-3-1)[2015-1-18].www.fh-aachen.de.
[5]陈杰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9):60-63.
[6]陈超英.天津教育支撑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构想[J].教育研究,2008(12):73-79.
[7]李杰,孙娜娜,李镇,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4-107.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alent demand——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YAN 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As for the problem that the graduates from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labor markets for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of professional skill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professional settings,teaching reserves,etc.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structural imbalance;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G710
A
2095-0926(2015)02-0066-05
2015-04-08
国家科技基础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13IM030100);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SK14-14).
闫 妍(1978—),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