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融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探析
2015-04-18张守龙
张守龙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社会热点融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探析
张守龙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将社会热点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的体现。然而,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也存在着如何增强其有效性的问题。为此,有必要根据把握社会热点的要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整合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的优点,构建“讲授-合作”型的教学模式,设计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过程,把握其注意事项,从而构建适合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而将社会热点运用于教学之中,是提升其实效性的有效路径之一。因为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它是各种利益矛盾不断积累、激化的结果,牵涉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水平较高、十分关注自身和国家命运与前途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热点的讨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将社会热点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之中,就把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联系了起来,也就把思政课理论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联系了起来。由此,可以提升他们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也能够对大学生因社会热点而产生的迷茫与困惑给予正确的引导。然而,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也存在如何提高实效性的问题,需要对教学程序进行精心设计。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
“模式是什么?简言之,模式是一种流程和结构。”[1]“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2]而根据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要素,人们可以把教学模式概括为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主要表现为讲授教学法。其理论依据是:教学就是向学生传递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学生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并加以内化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就是传递,“学”就是接受。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讲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在实现条件方面,强调教师、学生和教材的作用,其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机械地记录与记忆。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对学生所掌握的系统知识的测试,而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衡量。就目前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在广泛使用,对于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思政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它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低、教学实效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现代教学模式,诸如“发现法”和“合作教学法”等,是以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现象学等理论为基础,认为“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可以教的,教学生学习思维过程比教他们学习结果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唱“独角戏”,就不能形成对教育有很深影响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学生只能在固有的思维定势下默默地遵循着既定规则,一些好的想法也就会因得不到施展机会而默默消退,不能主动地建构和传递知识,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学到知识。而当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和合作时,就可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热情和愿望,促进多元智力的发展,达到将学生变成健康、自主、负责和自我实现的人的终极教育目标。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探究性学习,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程序上,主张“观察实验——确立假说——归纳验证——具体应用”,教师要设置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环境,给出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发现结果,认识规律。在实现条件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测试。显然,现代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它也有耗时太多的缺陷,相对于需要传授大量理论知识的思政课教学来说,实践上无法满足需要。
二、社会热点融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模式选择依据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运用课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和现代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扬长避短,构建符合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的“讲授-合作”型教学模式。
首先,思政课教学需要讲授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属于传统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容量大、教学成本低、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掌控、传授的知识系统性强等特点和优势。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运用过程中,使用讲授法具有必然性。因为:第一,高校思政课具有知识性强、信息量大、系统性强的特点,每门课程都有很多的教学内容。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00多年的中国历史,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等各个方面,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只有32-36学时,不主要采用讲授法,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二,高校思政课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而思政课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大学生刚刚走出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急需教师通过讲授法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灌输”;第三,社会热点所引发的评论、观点五花八门,很容易对是非分辨力不高的大学生造成误导,需要通过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讲授法最适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解”[3];第四,高校思政治课一般采用大班教学,而讲授法更适合大班授课。
其次,合作教学法是克服讲授教学法缺陷的需要。讲授教学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单纯使用时,又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实效性。而合作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模式范畴,它要求师生都应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交往、互动与合作而习得知识,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教学程序是:布置研究课题——学生课上、课下研究而发现问题——课堂汇报交流——师生协商解决问题——师生共同点评、分享。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有利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社会热点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尤其需要合作教学法。因为这种教学的前提是要搜集、整理社会热点及其各种评论、议论和观点,了解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各种看法,对社会热点与课程理论知识进行整合。而这一切,不可能由教师或学生个人完成,而必须通过师师合作、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才能达到目的。
三、社会热点融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模式运作过程
“讲授-合作”教学模式作为社会热点融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是两种教学法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程序设计,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五个步骤:
第一,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般是70-100人的合班,可以分为7-10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时思政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在学业成绩、个性特点、智力水平、课堂表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异质性分组,即不能出现“强强联合”和“弱弱联合”,而是要实现优势互补,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各方面的水平差不多。这样可以防止因某个小组一枝独秀而降低其他小组的活动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每个学习合作小组成员要轮流担任负责人,对小组工作进行安排、组织和督促。
第二,精选与整合社会热点。一方面,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提前布置学习课题,让每个小组根据学习课题时刻关注社会时事,从书本、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社会热点及其评论,并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然后呈报给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将学生所呈报的社会热点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精选和整合社会热点。整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即对于那些涉及思政课程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社会热点,如中国梦等,不宜归于思政课某一课程或某一课程的某个章节,而应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思政课各个课程以及每个课程中的各个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二是以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即对于那些涉及思政课内容较为单一的社会热点,可以按照内容归类到思政课程的某个章节。所以,“讲授—合作”型教学模式中的“合作”,不仅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也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第三,社会热点的课堂交流。首先要综合使用多种呈现方式呈现社会热点,以增强社会热点的吸引力。例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视频、截图、音频等。其次让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就社会热点的各种评论进行归纳,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对其它小组的观点进行评论和质疑。再次是精心设置问题。“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4]社会热点的特点就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对之进行讨论并用思政课理论知识予以回答。但这种讨论和回答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必须精心设置一些问题予以引导。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逻辑性,与思政课理论知识相符,和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相联系,以便使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讲解中学习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师讲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所设置的问题为导向,以思政课理论知识合符逻辑地分析、论证、评价社会热点,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理论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总结出把握此社会热点的要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自己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国内外社会热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感悟到:高校思政课也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此课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五,师生共同评价。教师讲授结束后,教师要对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总结本次教学内容的要点,以实现社会热点所涉及到的思政理论知识系统化,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保证思政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从而防止思政课理论知识应用的错位和失误。对于这个环节,如果时间不够,也可被安排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
另外,为了顺利实施“讲授-合作”教学模式,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牢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冲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更不能对社会热点中的不正确观点与评论予以迁就甚至认可。二是思政课教师必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使教师帮助学生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使社会热点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时有的放矢。同时,师生多接触还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信任。因为“师生信任建立在双方情感交流的基础之上”,而“信任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5]。四是做好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工作。对于一些重大社会热点,由于影响深刻而广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政课程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引导,在课后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思政课程知识开展关于社会热点的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赛、专题社会调研或在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1]郑金芝.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建[N].中国教师报,2011-12-28(9).
[2]吴华.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刘丽丽.讲授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3).
[4]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5]潘露.师生信任的困境与突围[J].教育学术月刊,2008(4).
(责任编辑:朱 斌)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Including Social Hot Issues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ZHANG Shou-long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u 241000,China)
Including the social hot issues in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However,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hot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lso has the problem of how to enhance its effectiveness.For this reason,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aching mode,apply the “Teaching– Cooperation”teaching mode,design its operation course,and grasp its attention points so as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mode suitable for the use of the social hot issu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rasping the social hot issu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ocial hot issu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mode
G641
A
123(2015)02-0001-04
2015-01-14
张守龙(1969-),男,安徽霍邱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社会热点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发掘㈦利⒚研究”(编号:2013szxm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