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以连云港海州区为例
2015-04-18史伟
史伟
中心城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以连云港海州区为例
史伟
中心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中心城区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全面掌握社会治安形势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实战化内涵、规范化需求和正规化保障等方面的建设。要通过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和突出机制完善,实现在体系布局上创新发展,在勤务模式上摸索突破,在深化保障上加力奋进,从而形成“贴近实战、合成联动、行动迅速、运转高效”的治安防控体系。
警务实战化治安防控体系警务机制改革
在“市域、城域、核心区域”三道防控圈中,中心城区防控无疑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区域与核心阵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心城区治安状况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安全形象,中心城区治安防控体系完备程度展现着城市面上的防范水平。海州区处于连云港中心城区的位置,笔者以海州区公安机关的探索实践为依据,就中心城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做一初步探讨。
一、中心城区的社会治安形势特征
(一)违法犯罪的地理分布呈现热岛效应
海州区辖区面积约占全市的9.4%,但是警情和案件数量约占全市的4成,城市犯罪热岛效应突出。一是辐射聚集效能明显。海州区邻接二省、二县、四区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面临南北犯罪转移夹击、人员汇聚集中、治安管控压力巨大等挑战。二是交通推动效能明显。海州区所辖范围内交通路网发达,海陆空运输便捷,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进一步增量提速,违法犯罪的动态化、智能化、流窜性也进一步突出。三是经济发展拉动效能明显。近年来,海州区案件增速和财产损失总额明显上升,盗窃案件平均损失额年增9.8%,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二)案件的要素排列呈现晕散效应
社会面案件多发、高发、频发,盗窃电动车、入室盗窃、扒窃等四类民生小案占全区刑事发案的70.1%。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空间维度上,发案最多的5个街道占到全区案件总量的67.8%,呈现城区向郊区辐射扩散、梯度减少的特点。同时,城区核心地段发案较高, 3个主要社区的发案数又占到总量的31.9%。二是在时间维度上,特定类型案件季节性高发。盗窃“三车”案件呈现从一季度到四季度逐季增多,发案最多的三个月均处在秋冬交替时节。同时,在发案时段上,以下午和上半夜较多,呈现出潮汐效应。三是在案件类别维度上,盗窃案件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从2014年的86.3%到2015年的90.8%,案件类别主要集中在盗窃电动车、入室盗窃和电信诈骗等。
(三)公共安全的监管呈现堆积效应
一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落后。由于公共服务措施还不到位,流动人口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一旦遇到偶发因素刺激,很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参与力量。二是安全监管战线长。区内化工企业、娱乐场所、大中专学校聚集,地下管线复杂,各种危险品和火险隐患众多,安全监管稍有疏漏,随时可能引发重大事故。三是网上网下稳控难。全区上网用户占总人口数一半以上,有多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论坛,网上网下维稳压力显著增强。
(四)社会稳定的维护呈现压力递增趋势
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互叠加,全区维稳形势总体呈现“一多、一高、一难”的特征。“多”是诱发不稳定的因素多,“高”是集体上访、非法上访的频率高,“难”是稳控处置的难度大。
二、中心城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中心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全面把握城区治安形势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洼地、增加平安高地,构筑精细化的天眼、布设立体化的天网、履行动态化的天职,将警务运行由运动模式转变为动态模式,将巡防勤务由被动反应式变为主动进攻式。
(一)防控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公安信息化应用为首要前提
一是信息化是警务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将大量的警力投放到街面,信息采集才能更广泛、更准确、更详细、更全面、更及时,信息采集反哺侦查和管理的效能才能得到真正发挥。二是要坚持空中视频巡视与地面人员巡防相结合、常态巡防和应急反应相结合、面上防控与扁平指挥相结合,进一步形成动静结合、昼夜全时的巡防体系。三是信息化建设永无止境,要按照问题思维对未来时空进行布防,及时探索诸如“警务大数据”、“警务云”、“车卫士”、“信息采集全时通”等新项目,以“小创意拉动大产出”。
(二)防控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执法规范化运作为首要平台
一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警情增多、舆情发酵、案件复杂,要求民警在在打击防范、治安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中都要动作规范、履职到位。二是巡逻警察是发现犯罪、预防犯罪的前哨阵地,是推进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要求。三是破案是硬道理,防范是硬功夫,要构建动态化、立体化、联动化的巡防格局,形成全线进攻、整体出击态势,对于控制犯罪具有极大作用。四是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主动进攻,以快制胜,讲究的是克敌在先、防患于未然,不受各种利益关系的牵制。
(三)防控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为首要载体
一是防控体系的构建从立意到决策都要始终围绕为社会、为群众创造良好、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直接体现执法为民思想。通过不断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和抓获率,大大增加群众安全感,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体系构建要直接服务民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服务,让群众直接感受到公安机关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以安全和谐环境服务社会、惠及百姓。三是巡逻民警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要通过巡防的纽带,了解群众需求,化解群众积怨,依靠群众获取线索、维护治安,形成专群结合、共保平安、共创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中心城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指挥机制的不适应
一是决策指挥能力有欠缺。情报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仅能在宏观上粗线条地把握,忽视了微观上精确指导与组织各警种开展堵控卡点、包围圈设防和扁平化指挥等工作。二是决策指挥管理存在脱节,制约了快速协调互动,削弱了整体作战合力。三是决策指挥执行不够到位。预警信息和巡防指导发布下达后,受工作体制、运行机制的影响和制约,致使严密的决策部署因为某个区域存在脱档空位形成防范短板,闭合堵控难以真正得到实现,指巡对接、侦巡对接、监巡对接也就无从谈起。
(二)巡逻运行机制的不适应
一是巡防警力各自为阵。各巡防单位沟通联系较少,巡防警力基本各自为阵,未能形成有效的统一整体。巡防网络漏洞多、盲区大,发现不了、控制不住、打击不力的问题仍然存在,诸警种联合作战、合成作战的动态勤务模式尚未形成。二是专业巡防力量薄弱。一方面,部分派出所巡防中队尚未组建到位,部分巡防中队专业性不强,业务技能较低,管事率不高,机械式巡防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便衣抓捕队灵活布控、机动执勤、公秘结合的防控功能未能得到体现。三是资源不能有效整合。视频监控、情报信息、阵地控制等社会面资源未能全面整合。视频监控设备建设、维护、使用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内部信息资源开放未全面落实,外部资源未取得实质性应用,影响巡防一体化运作。
(三)快速反应机制的不适应
一是堵控卡点设置滞后。区内固定的治安岗亭较少,主、次干道尚未设置临时卡点,部分出入路段未安装视频监控,造成“关城门”预案无法完全实施。二是警种协作联动不力。遇有突发性重大警情,警种、部门之间相互观望等待或者各自为战,贻误最佳处置、破案和抓获时机,从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三是应急反应能力不强。应急反应的触角不灵,信息传递相对滞后,警力集聚速度缓慢。快速反应的工作措施不力、动作迟缓,部分民警不熟悉各种预案,导致以动制动、以快制快的能力和现场处置的能力相对较弱。
(四)思想认识和配套机制上的不适应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少数单位跳不出重打击、轻防范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把巡防当做软任务,案件发生后才亡羊补牢。有的警种部门主动谋划巡防工作的意识不强,消极应付,流于形式,没有在思想上和工作措施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工作体制尚未理顺,指挥调度、沟通协作等一系列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一体化运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资源整合还没到位,无论是内部警力资源、情报信息资源、信息资源、视频监控图像资源,还是外部的各类社会资源都还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四是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虽经多次重组,但巡防组织管理水平还不高,巡防专业队伍建设、巡防机制建设、勤务管理制度、巡防运作规范、考核评估奖惩等一系列组织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四、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心城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一)以实战标准和战斗力生成要求为指导
首先,人是实战的决定性因素。公安民警作为公安机关构成的基本单元,是警务实战化最主要的组织者、应用者、建设者、保障者,是决定公安工作整体质态的关键核心。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人的科技信息化素质和水平,在实战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实战运作素质、智能应用手段,才能驾驭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变化。
其次,机制是实战的关键性环节。结构决定功能,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战需求和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是人、手段、保障最佳组合的粘合剂,是战斗力系统产生整体效能的倍增器。随着警务工作质态由静态向动态发生变化,单兵作战、被动作战、固定作战等传统警务模式和机制正逐步被社会发展趋势所淘汰。体系化实战能力正成为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形态,警务机制和勤务模式的合成化、一体化、动态化、模块化已经成为组织机构目标达成的必然趋势。
再次,手段是实战的内生性动力。当前,违法犯罪日趋动态化、智能化、多样化,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业态、新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推动着警务工作实际向信息化转变,警方与违法犯罪分子的对抗集中体现为为知识、技术的较量,交战双方的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技能手段直接关系着工作的成败。如果刑事技术、网络侦控、技侦手段和视频监控等核心手段缺乏系统思维的规划、科学实用的设计、合成侦查的机制,就会疲于应付面广量大的具体案事件,“杀手锏”的重要作用就得不到有效激发。
最后,保障是实战的必要性基础。警务实战中的保证包括执法保障、队伍保障、装备保障,它是其他要素运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执法保障、队伍保障、警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强,执法规范化、队伍纪律作风、民警日常管理和职业规划等等,都需要做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二)以警务运行机制和勤务模式改革为着力点
首先,要改革创新警务运行机制。建立平战结合、合成用警的管理模式,将现有机关部门和业务大队整合成,积极构建“大指挥”、“大维稳”、“大刑侦”、“大治安”、“大监督”的格局。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情报引领、集约管理、运行高效的指挥保障体系;建立信息扎口、情报共享、行动一致的维稳联勤体系;建立明晰职责、整合资源、建强手段的合成侦查体系;建立科技助力、攻防兼备、立体合成的治安防控体系;建立科学管理、严守纪律、释放活力的政工监督体系。
其次,要改革创新派出所勤务工作模式。科学调整派出所勤务模式,全力构建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现场管控为重点、主动警务为手段的科学、高效的派出所现代勤务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重心下移、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建立“两室三队”的派出所勤务运行模式,即设勤务指挥室、纠纷调解室和社区警务队、案件侦办队和治安巡防队。全面落实值班长负责制,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建立社区民警就近接处警制度、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日清周结”的警情分析制、监巡对接的巡防工作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奖惩措施,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切实加强辖区防控力度,做实基层基础,提高见警率和管理率。
最后,要改革创新警力资源配置质态。一是要推动警力资源下沉。全面排查机关民警履职经历,凡派出所工作不满三年的机关民警,一律到派出所锻炼、工作;将分局机关部门整合运行后节省的警力资源调整到派出所使用;新分配的院校毕业生、接收安置的军转干部以及新招录的公安民警一律充实到派出所;除执法、涉密岗位外,对技术保障类、一般行政事务类、后勤事务类岗位实行雇员制。确保实现派出所警力占总警力的比例达到50%。二是要创新优胜劣汰机制,通过离岗培训的方式,帮助少数不愿干、不会干、干不好的民警、群众反映较差、执法存在过错、工作不落实被通报、考试考核不合格以及有轻微违法违纪问题的民警,切实增强民警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在派出所全面实行AB角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联勤补位实行机关和派出所之间的AB角联勤制度,形成机关警种部门和派出所之间职责明确而又互相依托、支持的联勤关系,既各司其职,又能整合呼应。三是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分局人才的底数及情况,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人才集约使用,高效服务公安工作,建立起包含综合管理类、执法勤务类、专业技术类、实战技能类、其他专业类等5类17项子库,让专业人才享有一定待遇,发挥其公安队伍骨干、尖刀作用。突出后备干部库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通过公开、民主、合理的选拔程序,储备一批热心公安事业、具有真才实学、用心用脑做事、公认实绩明显和自身形象良好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个层级的后备干部库,建设分局正、副股职后备干部库,为实现警务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木言]
“公安政工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为了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实现公安政治工作科学化,“公安政工学”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13日至15月在江苏警官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全国16所公安院校、外省公安机关、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公安机关以及江苏警官学院公安政工专业学生的论文136篇,共有6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公安部宣传局思政处、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教育厅与江苏警官学院有关领导到会并发表讲话,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其昂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云林教授应邀分别作了“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前沿问题研究”、“智慧政工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化建构”的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社科部副主任李艳、江苏警官学院副院长张健、江西警察学院副院长周忠伟、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林平、苏州市公安局领导、南通市公安局领导担任研讨会大会点评人。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公安政工学”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探讨。孙兴家、王光森提出,以公安政治工作实践活动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安政工学”,不仅有肥沃的实践土壤,而且具有自身的话语规范、独立的知识体系、若干研究方向;公安政工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公安学的基本单元。因此,将“公安政工学”增设为公安学的二级学科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合理性。缪文升认为,政工学研究方法论是从总体上探讨研究中主体、对象与方法的关系及适宜性问题,并致力于对政工研究主体特征、对象特征、研究取向和研究归宿等方面的规定性探索,从而揭示出政工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典型特征。刘亚虹、李云昭认为,深入研究“公安政工学”,可以推动公安政治工作科学发展。此外,殷梅霞、卢文忠、张旭霞、赵颖、程婧、董昕、陈明珍等认为,作为“公安政工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还必须从构成要素、基本规律、路径依赖、思维方式变革、微时代、新媒体时代等多维度展开。周忠伟、周朝英、梅金田、陆玲玲、佘玉春、马海松、刁品中、夏红胜、吴辉阳、沈健、吴永生、邢闽江等提出,提升“公安政工学”的品质,不能忽视对警察心理、警察职业生涯规划、警察职业精神、警察文化、警务监督的深度研究。
(江苏警官学院思政部供稿)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n Inner City Proper
SHI Wei
City proper is the core and lifeblood of a city.Thus,the public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proper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al combat,and standardization of requirements and facilities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grasp of social public security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highlight problem-orientation,precision,perfection of mechanism,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system layout,breakthroughs in the service mode,and advance in deepening security strength to forge ahead,to form the“practical,synthetic linkage,action quick,efficient operation”system of public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e real combat;system of public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reform of policing mechanism
D631
C
1672-1020(2015)06-0009-05
2015-11-13
史伟(1971-),男,江苏赣榆人,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连云港,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