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知识学的先验演绎
2015-04-18吴海龙
吴海龙
自康德推动知识学革命后,短短半个世纪,一大批震撼人心的思想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德国大地上,谢林就是其中一位。虽然我们不能说谢林知识学是知识论长河中最为重要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谢林在对斯宾诺莎、康德、耶可比、费希特等人知识学承继和批判的过程中,力图消解主体和客体、对象和表象间的矛盾,超越一切对立,寻找居于一切对立之上的东西,并从这个本源出发,演绎出知识学的架构体系。
一
众所周知,近代哲学家从中世纪繁琐的神学教条对人的重重禁锢中摆脱出来,凭着对“理性之光”的坚定信念,力图通过反省人的认识能力来探讨一切知识的可靠性根据。在此问题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执一端。经验论认为,知识既不来源于天赋观念,也不来源于人的灵感,更不是来自神的启示,唯一的、可靠的来源就是感觉经验。唯理论认为,经验论虽然保证了知识在来源上的客观性,但是这种知识具有或然性,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自身。在经验论和唯理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中,谁也没有成为赢家,最后以经验论陷入怀疑论和唯理论陷入独断论而告终。这就迫使人们从头来检讨和思考这个问题的途径,以至最后唤醒了康德的“独断论的迷梦”,引发康德去思考“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根本问题。康德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把知性的形式和经验材料分离开来,寻找到知识的先天条件,并通过先天形式去规范、整理和把握这些质料,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普遍必然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借助于“先验统觉”架构起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使一切知识成为客观和必然。但是康德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这种调和倾向,却造成了自在之物和现象界之间的鸿沟。作为康德知识学的承继者,费希特无疑洞见了这一弊端。在费希特看来,康德一方面提出“先验统觉”来作为现象界的规律和人类知识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承认物自体是人类知识质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