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道路交通设施及礼仪规范探析

2015-04-18马洪根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州周礼礼记

马洪根

一、西周道路建设及车辆制造

(一)道路建设

1.主要干线直达全国各地。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曾;东南向由成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①《 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编辑部 1984年版,第53页。正如《史记》所言:“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②王利器:《史记注释(一)》,三秦出版社 1988年版,第62页。

2.平坦宽绰。西周的主干道可容四马并行,且平坦通畅。《诗经》中有“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小弁》中有“四牡騑騑,周道倭迟”;③《 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编辑部 1984年版,第63页。都是描写行者乘着四马驾的车,不停地奔驰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宽阔大道上。《史记·夏本记》也载有:“武王之时,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可见西周大道之宽绰。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周原岐邑遗址齐家进行考古挖掘时,所发现的道路呈西北——东南走向,路面结实,中间略高,两边略低,宽达十米,并遗留有明显凹状车辙痕迹,辙宽二十厘米,深十厘米左右。并列八条车辙,可分四组,每组车辙轮距宽一点八二米。④《 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编辑部 1984年版。这一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西周时期确有四马并行大道的佐证。

3.道路两旁设施齐全。一方面,在大道两旁“树之林以为阻固。”即种植树木以“表道”和蕃蔽。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行人,还在道路两旁设有亭舍、驿站及供食宿一类的设施。《逸周书·大聚解》:“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舍有委。”“几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宿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⑤丁岩:《岐丰“周道”及相关问题》,《文博》2003年第4期。

4.种类繁多、等级不一。西周道路称谓有道、径、涂、路等,仅《散氏盘》铭文中,就提及原道、眉道、同道、桹木道、井邑道、刍道、逨道等。①《 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编辑部 1984年版,第52页。可谓种类繁杂。在主要干道的等级方面,明确分为王城、诸侯、封都三个层次:“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乡村的田间小道则根据人口的多少和田地的状况划分。“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吕友仁先生注释为:径,宽大约四尺,只容人和畜牲步行;畛,宽六尺,可以过牛拉的大车;涂,宽八尺,可容一辆乘车通行;道,宽一丈六尺,可容两辆乘车并行;路,宽二丈四尺,可容三辆乘车并行。遂,宽二尺,深二尺;沟,宽四尺,深四尺;洫,宽八尺,深八尺;浍,宽一丈六尺,深一丈六尺。遂之水流入沟,沟之水流入洫,洫之水流入浍,浍之水流入川。②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197页。使得道路相连、水流相通。

(二)车辆。《周礼》记载:西周制车工匠有车人、轮人、舆人、輈人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车轮制造。轮人制轮中,首先是选好毂、辐、牙三个部件的木材,要求材质优良,并且砍伐须“得分时令”;榫卯大小要求整齐、美观,连结牢固;厚度要求均匀、对称规矩。车辆整体要求比例协调,油漆美观得体。如“六尺有六寸之轮,绠参分寸之二”;“轮人为盖,达常围三寸”;“轮崇、车广、衡长,参如一,谓之三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輈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輈,深四尺。驽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等等。③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565页。在车马外型与配置方面,不同场合、不同用途、不同等级,车辆制造的规格、数量及其装饰也不相同。《礼记》上说:“乘路,周路也”;“周之大赤”;“周人黄马,蕃鬣”;“周騂刚”。④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册)》,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425页。说明周人祭车用玉辂,以白鬣的棕色马或黄色的公牛驾车,上饰大红旗。并且规定:“服车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诗经》中描述的“四牡有骄,朱幩镳镳”;“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子媚之,从公于狩”。说明公侯乘坐的是四匹马拉的大车,驾车人手中握有六根缰绳。“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⑤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543页。, 是说兵车制作与一般车辆大同小异,但有时“元戎十乘,以先启行”⑥袁愈荌等:《诗经今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265页。, 这是说兵车最多的可以多达十乘。

二、相应的管理队伍

(一)管理车辆的官员。根据《周礼》的记载,主要有以下种类。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辩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典路:“掌王及后之五路,辩其名物与其用说”;车仆:“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阙车之萃,苹车之萃,轻车之萃”;戎仆:“掌王倅车之政,正其服”;道右:“掌前道车。王出入则持马陪乘,如齐车之仪。自车上谕命于从车,诏王之车仪。王式,则下;王下,则以盖从”;小司徒:负责按年度将各家财产包括“车辇”登记造册,“以岁时入其数”等。而且,官员的建制和等级也有明确的标准,如“巾车,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府四人,史八人,工百人,胥五人,徒五十人”;“典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等等。⑦陈戍国:《周礼·礼仪·礼记 》,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32页。

(二)道路治安与警卫人员。《周礼》中规定,野庐氏“设下士六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其主要职责为:“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若有宾客,则令守涂地之人聚柝之,有相翔者则诛之。凡道路之舟车轚互者,叙而行之。凡有节者及有爵者至,则为之辟。禁野之横行径逾者。凡国之大事,比修除道路者。掌凡道禁,邦之有大师,则令扫道路,且以几禁行作不时者、不物者”①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492页。。除野庐氏外,还设专项管理人员,如,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舍则授馆,令聚柝;有任器,则令环之。凡门关无几,送逆及疆”;修闾氏:“禁径逾者,与以兵革趋行者,与驰聘于国中者”;侯人:“各掌其方之道治与其禁令,若有方治,则帅而致于朝;及归,送之于竟”。②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389页。司寤氏:掌夜间之禁行,“御晨行者,禁霄行者、夜游者”等等。③胡留元、冯卓慧:《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76页。

(三)道路维护及服务人员。一方面要求周王室子孙对交通要道的平坦与畅通负总责。“歧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另一方面要求野庐氏、司险、遗人、侯人等官员在维护好道路治安的同时,也要做好路面巡查维护保养工作。为了防止职能官员的渎职,西周王室还不时派出臣僚巡视、检查道治情况,“师雍父(省)道至于……”④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65页。省道,即巡视,检查道路治理维护情况,确保路面质量。在驿站管理与服务方面也有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凡其使者,必以旌节”⑤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526页。; 遗人:“掌其道路之委积”等。⑥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170页。

三、礼仪与规范

(一)行走礼仪与规范。关于西周行走礼仪及规范,《礼记》作了如下记述:一是步行不居中。“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游毋居”,即不在路中间大摇大摆地行走;“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⑦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册)》,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95页。二是行进中车速适度与安静。除非遇有战事或紧急国事,一般情况下,要求车速平稳、节奏而行,并禁止在路面大声喧哗、狂歌和嚎啕。“禁叫呼叹呜于国中者,行歌哭于国中之道者”⑧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506页。。《诗经》所言“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⑨袁愈荌等:《诗经今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366页。, 正是对周人车行有序,车速平稳而有节奏,六辔调和有如弹琴景象的生动描述。三是进入他人住宅时要谨慎:“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履,毋踖席,抠衣趋隅”。四是与师长同行要谦恭:“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踰。轻任便,重任分,斑白不提挈。君子耆老不徒行”。五是待客之时要礼让:“凡与客人者,每门让与客。主人入门而右,客人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帷幕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此外,在特殊场合下,亦应遵守特定的礼仪规范,如“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步路马,必中道”;“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其面”等。⑩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册)》,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11-13页,第363页。虽然《礼记》为孔子及儒家后学的集体创作成果,对周代礼仪的描述不无推测之辞,但周代是一个十分讲究等级礼仪的社会,要求人的言行举动均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和标准,因而周代行走礼仪规范应是《礼记》的重要渊源之一。正如沈文倬先生言,“窃念三礼(指周礼、礼仪、礼记——作者注)之学传自马(融)、郑(玄),学者盖辄以礼学为典章制度者,盖以周礼为礼之本”。①陈戍国:《周礼·礼仪·礼记 》,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页。

(二)限制通行与禁行。西周的限制通行与禁行主要适用于几种情况:一是帝王出行或重大祭祀活动时的禁行。“凡邦之事跸宫中庙 中,则执烛”。跸,即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且跸”。②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43页,第213页。祭祀山林,是一种主祭,须整治好道路、祭场、祭坛,并且禁止闲杂人等通行。二是国家遇有重大事件时的戒严。“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③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458页。。“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④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128页。。三是移民和货物运送中的限制通行。“比长”如遇比内居民“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若徙于他,则为之旌节而行之。若无授无节,则唯圜土内之”;商人在运送货物时,亦以“以玺节出入之”。⑤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181页。在通行证的管理方面,地域不同,则形式不一。“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皆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⑥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194页。

(三)警卫与迎送。西周的道路警卫主要用于王室的安保和迎送礼仪。除了在天子门前“设梐枑再重”外,当天子外出时,还“为帷宫,设旌门”;⑦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册)》,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79页。当诸侯派其卿大夫来朝,小司徒应命令有关部门,整治郊野沿线的道路,招待客人,“小宾客,令野修道委积”。⑧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139页。

值得说明的是,西周时期在重视陆路交通建设的同时,水上交通也有一定的规模。《诗经》“邶风·谷风”中有:“方之舟之”;“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泛泛杨舟,载沉载浮”。⑨袁愈荌等:《诗经今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264页。说明此时船只以松、柏、桧木等材料制成。从船体形态看,周代已能造出多只船体构成的船只,这种船只船体较大,上面可以建造庐舍,成为统治阶级出游时的专用船只。对于乘船等级,西周规定,天子乘坐“造船”(多只船体构成),诸侯乘坐“维舟”( 由4 条船组成),卿大夫乘坐“方舟”(由两条船并成),一般官吏乘坐“特舟”(为单体船),⑩金戈:《中国古代交通与水(下)》,《海河水利》2003年第5期。从而形成水陆并用的交通网络。

猜你喜欢

中州周礼礼记
SOUNDS OF THE VILLAGE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中州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半途而废
“画藤”与“结瓜”——做人不做“卖瓮人”,也不可学“中州蜗”
文明
中州棋王赛3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