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优化

2015-04-18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群体课堂教学

倪 超

公安院校“政治建校”、“纪律建校”的要求使其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政治性和纪律性约束在学生中产生了特殊的心理特征,并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给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一、公安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强调集体、服从、整齐划一等理念。这种特殊性给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强序管理”下的学习心态

以规范、精细、密集为特色的警务化管理是典型的“强序管理”,将学生置于强有力的秩序之中。用严格的训练、纪律、监督进行管理,虽然能够培养学生令行禁止、服从指挥的作风,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不适,如厌学、不注意听讲、满腹牢骚等问题。“强序管理”会使学生服从学管干部,但也可能导致他们在课堂上“逆袭”。学管干部基本上采用以“纪律”为核心的硬性管理和从上至下的单向教育,认为“总有一天你会感激的”①[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因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有些时候,学生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却恰恰相反,这种逆反心理不会即刻发作,而会迅速蔓延,慢慢积累。学生会选择其他场合展现出来,那就是课堂,表现为起哄、答非所问、沉默等等。严格的秩序化生活还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服从是最大的善,不服从是最大的恶”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面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可能带来批评,甚至是惩罚。久而久之,从生活到学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依赖于管理干部和老师,依赖于指挥,这对于以自由开放为理念的大学课堂教学是不利的。

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是合理的必要的,但这种“强序管理”面对自由、创造、批判、关怀的现代大学精神在某些层面上是需要调整的,如何找到平衡点是公安院校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

(二)“群体心理”下的教学管理

公安院校学生按大队、区队、班的建制进行管理,较普通院校而言,“条块关系”更加明显,管理更加集中,因而学生的群体界限较为清晰,群体文化较为固定,群体意识较为强化。区队具有规模的小型性、交往的直接性、力量的凝聚性,这种初级群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当中值得关注、研究和运用。

区队群体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模仿”通过暗示使群体内个体的意识和行为趋于一致,当某一个或某一些个体的素质比群体平均水平更具优势时,“模仿”法则就会引领处于劣势的个体模仿他们,从而提升群体整体素质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优势个体的数量毕竟占少数,“模仿”可能导致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一种是“一枝独秀”,在优势个体们的领袖作用下,劣势个体们只能机械地模仿,变得越来越盲从。例如课堂提问中,当优势个体给出答案时,其他个体会出于“本能趋势和节省力气”②[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不假思索地跟随,尽管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另一种情况是“万马齐喑”,劣势个体们和优势个体们形成两个内群体。当优势群体成功时,劣势群体表现出妒忌或不屑一顾;当优势群体失败时,“在群际比较的条件下,由于弱势群体产生的群际自卑情绪伤痛,弱势外群体对那些已经成功的优势外群体的失败,表现出高兴的情绪”。③刘峰、佐斌:《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6期。群际间的反感致使优势个体逐渐丧失充当领袖的勇气,变得越来越沉默,而劣势个体又无法引领整个群体,因此课堂一片死寂沉沉。

除了“模仿”法则,区队中的“非正式结构”也是调节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的重点。霍桑实验表明,在体制规定下的群体的正式结构之中还存在着自发组成的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有着自己联系、活动和发展的系统,对群体成员的影响远较正式结构为大。同理,区队群体“有一个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它们同时并存,意味着学生需要应付两类价值观,而且也成为决定学生在班级中地位高低的两个纬度”④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正式结构”往往建立在“优势群体”当中,“非正式结构”往往建立在“劣势群体”当中,“纬度”较高的学生也可称为“领袖型”学生。因此,教学和管理不仅要重视正式结构,如区队长、学区等,也要重视非正式结构,如文艺、体育、个性出众的学生。

在掌握“优势群体”和“劣势群体”的划分范围,清楚“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的人员组成以及了解学生在区队中的“纬度定位”之后,便可以利用群体情绪传导机制,通过表扬和批评“领袖型”学生,平衡群际关系,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公安院校课堂教学的问题表征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传播和师生互动的场所,也是信息传播的场域和学生心理状态深度展现的地方。

(一)“沉默螺旋”

普通院校的教学遵循“自主”理念,学生上课时可以自由选位,自由听讲,自由进出,因此课堂较为松散无序。公安院校则强调“纪律”理念,学生上课时要按位就坐,集中听讲,进出需要报告,因此课堂氛围较为整齐划一。公安院校课堂教学的“软环境”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助长了教师的强势地位,使本来就不对称的信息传播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强弱对比显得更加突出,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极易造成“一言堂”,抑制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形成“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指“某人为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得到支持的,哪些是不占支配地位的或是正在失去优势的,便对他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如果他相信自己的观点属于后者,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①[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92-93页。将此应用在课堂上,讲课和听讲都是对教材信息进行编码、释码、译码的过程,教师自己的编译结果与学生的不会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可能有异议。但是,在“强序管理”的背景下,教师如同权威媒体,他的观点代表了主导意见,学生力图去接受、迎合和反应以避免陷入孤立,因而教师观点的表明和学生异议的“沉默”扩散成一个螺旋式的状态,即学生的“沉默”促使教师所谓的“正解”不断的强化,这种强化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有异议的学生转向了“沉默”。

不过,“沉默螺旋”的压力源有时候来自教师,有时候来自多数人,但不管是哪个,都是逆反心理攻击的对象,所以“沉默螺旋”效应并非完全有效。学生在强有力的意见面前,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选择性沉默”,他们或者以自己学习的具体目标为参照,或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兴趣喜好为标准,去对待强势意见。如果符合就接受或沉默,如果不符合就无视或反抗。另一种是“反沉默”,他们大多选择强势意见的对立面,以获得“少数派”的优越感,通常表现为“老师想要的结果我偏不给”、“越是多数人的想法我越要不一样”等等。

教学和管理中的“沉默螺旋”有创建共识、统一行为等好的一面,也有抑制个性、损害创新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和发挥,但总的来讲是不利于学生独立品性形成的。

(二)“媒介依赖”

随着电脑、网络、手机、多媒体等媒介的迅猛发展,教学和学习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的使用不仅让教师免除了如抄写、举例、画图等机械性的劳动,而且给教师提供了多样性的表达形式,包括文本、声音、图像、数据等等,“教师和知识从来没有和学习者如此接近,也没有如此平易近人”②[法]弗朗西斯·巴勒:《传媒》,张迎旋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网络的普及,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助手,尤其是手机上网的即时性使他们能够迅速方便地获取知识,解答疑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学习的节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获取更为丰富和具体的资料。

“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③[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不可否认,媒介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好的“习惯”,但同时也带来坏的“习惯”,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使教师和学生产生了“媒介依赖症”——教师和学生离开多媒体和网络就无法正常的教学和学习,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多媒体依赖”使课堂教学产生了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是“线性”的,很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替代了教案、讲义、板书和提问,整个课程完全按照课件的线性流程进行讲解,没有其他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过程缺乏灵活和多样。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不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而是多媒体在牵引教师。另一种是“无序”的,为了使课堂活跃起来,教师会迎合学生对视听的喜好,尽量地穿插音、视频,有些甚至毫无关联,因而打断了有序的学习思路,造成多头无序的思维混乱,热闹的教学氛围却远远偏离了教学目标。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实现。

“网络依赖”使网络成为学生寻求知识的唯一途径,所谓“有事问度娘”,回答问题、做题目、写论文通通依靠网络,似乎任何信息的使用都需要网络的肯定。然而,如百度百科、范文网、爱问知识等网络平台所提供的都只是“拟态环境”——“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拟态环境”一方面具有虚拟性,不是实在的客观环境,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的信息往往是“二手信息”,缺乏可信度和可行性,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具有“麻醉作用”,使学生在网络接触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远离了实际行动,但又自以为参与了社会实践,这与实践出真知的学习原理相悖,也是当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脱离实际的原因之一。

公安院校的教学需要讲求实战化,需要将教学与实际的警务工作相结合,而“媒介依赖症”下的教师和学生非常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状态,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教学改革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读图时代”

在当前的课堂上,文字总是让学生厌倦,每当阅读理解或课文讲解时,都会出现鸦雀无声的局面,只有课件上的图片和视频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之所以喜欢图像,一是因为图像的直观性和浅白性,生动逼真的图绘影像较抽象隐含的语言文字远为迷人。二是因为知识变得可视化和大众化,深奥的知识借助图像“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②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页。。三是因为学生生长在“快餐文化”中,必须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只能以短、平、快的方式认知、吸收知识,图像因此成为最佳的选择。可见,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其实,以图片为方式的教育自古有之,拉斯科洞窟壁绘画和印第安人岩画都是用图片形成了认知系统。现在有所不同的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媒体的使用和体验在不断增长。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新学科几乎都在利用流行图像,不管是在成人教育上,在学位课程上,还是在和失业的年青人合作的项目计划上”③[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教育方式从语言时代到书写时代,到印刷时代,再到读图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但当图绘影像大量进入课堂时,学生也会出现“学而不思”的现象。

具体而言,“学而不思”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浅层化,图像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和学生脱离了文本,减少了大量的连贯的文本解读,而图像呈现的文本都是间接化和碎片化的,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文本整体所带来的逻辑性和思想性,大大缩短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只会浅层地知道“是什么”,不会思考“为什么”、“怎么做”。二是娱乐化,图像背后的娱乐特质很可能使学生把课堂当成娱乐表演,把图像中的知识信息抛在一边,而只关注娱乐内容。这样,知识被娱乐化和庸俗化,丧失了严肃性和严谨性。三是弱思化,直观的图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图有真相”,高可信度使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意识,走向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培蒂和约翰·卡西奥普所指的“边缘路线”,面临弱化思考能力的危机。

“学而不思”现象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尤其是对公安院校的学生,因为预备警官必须要具备态度的严肃性、逻辑的严谨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对于经侦、刑侦等侦查类学生,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某些类似的经验,那么疑难终究是疑难。我们想要富有真正的思想,就必须愿意坚持和延续疑虑的状态,以便促进彻底的探究”④[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读图时代”下的课堂,既要利用“图”的益处,又要警惕“图”的危害。

三、公安院校课堂教学的优化重点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与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直接相关,而且还涉及大学生的动机、情感、态度、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①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学习心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公安院校的“强序管理”不乏智力因素和纪律因素,认为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应当服从理性和命令,因此对非智力因素不够重视。然而,任何的教学和管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意志,其实质是一种交往。“教育的重要基础,交往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表现形式,交往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②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这种交往应当是平等的、共生的关系,所以在学生面前,一个低姿态、懂生活、能交流的教师会更受欢迎。在一个良好的交往过程中,教师的教态、人格、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只有提高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比重,师生才能更好地分享知识、交流感情,从而构建学生主体结构,更好地服务学生。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实现课堂优质化,既要有优质的课堂组织与教学,又要有优质的课堂文化和师生关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素质,消解课堂教学阻碍,使课堂教学发挥出多种功能。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群体课堂教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