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校企职业教育深度合作的关键

2015-04-18蔡玲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企业

蔡玲玲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由传统的“教学+实习”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向“教学实训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转变,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促进职业院校科学发展、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保障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人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用资源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订单班”“定向班”“冠名班”等为代表的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线合格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然而,校企合作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校企合作的浅表化问题成为制约校企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瓶颈。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浅表性。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普遍停留在浅表层次,即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安排学员到企业实习,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上课;企业只为学校提供一些设备或只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而没有实现深层次的、实质性意义的合作。[1]校企双方无法深入合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职业院校来说,一些学校对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认识不清。由于评估、招生、办学需要,一些学校要求教学单位寻求企业挂靠、挂名而设立订单班、冠名班,办起来往往徒具形式。还有一些学校把订单班、定向班、冠名班“外包”给企业,在管理沟通上无为散漫。从企业方面来说,一些企业缺乏长期竞争意识,不注重人才培养,没有看到校企合作在实现企业人才保障、品牌增值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另外,一些企业也担心校企合作会因投入资金、人力会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经济效益,或者担心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白白流失,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和耐心。从社会方面来看,政府虽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但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没有出台具体指导措施,也没有对参与教育合作的企业实施鼓励性措施等,因此大多数企业出于对安全风险的考虑往往对此不够积极。

(二)校企班的不稳定性。订单班、定向班、冠名班学员有的是一进校就参加合作培养,有的则是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被挑选进来。虽然事先都曾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合作班宣讲和动员,但是由于学员的双重身份和培养目标的差别,以及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身份、权利职责不够清晰等问题,[2]进入企业实践学习过程中,不少学员出现适应困难。有的学员角色没有转变过来,心理落差太大,抱怨工作辛苦,像是廉价劳动力,有的学员在没有相关制度及较好的职业道德约束下,擅自脱离顶岗和实习岗位,频频出现违约现象,并因此而退出校企班。校企班人员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合作热情,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培养方案不一致性。很多订单班、冠名班采取“1+2”或者“2+1”的培养模式,即在校生经过一两年在校学习,再与合作企业签订合作教育协议参加校企班。这种半程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学员入校前学校已经制定好培养方案,而后期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却与学校方案不尽相同,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别,双方在前后期的人才培养衔接上缺乏实质性沟通,影响了校企班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发展专业能力结构和提升专业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尚有距离。职业院校校企班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在于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平台,培养学员的专业技术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一线优秀技术人员。然而,进入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之后,学员切身感受到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甚至是专业知识都比较陈旧,很难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由于教材建设比较滞后,往往缺少适合实际需求、操作性强的实训指导讲义。加上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校本教材内容修订往往不够及时,跟不上行业发展动态,也偏离企业生产实际。

(五)教学和实训指导缺位。校企班的建设和学员培养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提供师资,共同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从教学实际来看,能承担教学和实训指导任务的往往都是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他们在企业本身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限于时间和精力,往往很难在学员实训上给予足够的指导。学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难以解决在企业岗位上遇到的工作问题,也无法融入企业大环境中去,无法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也就失去了在企业进行实训锻炼的积极意义。而对企业来说,投入了不少时间、人力、设备和资金参与合作却收效甚微。

(六)班级管理比较松散。校企班重视教学实践,学员根据合作企业的实训安排进行组别分配的、跟岗学习实践,有的甚至在企业顶岗实习,食宿都在企业,管理起来存在一定难度。管理者往往很难全面了解校企班学员实践情况、学习表现、纪律情况、思想状况等,学员往往只在合作结束时,才提交实训情况总结。由于缺乏动态的、常态化的考核和反馈制度,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松散的管理局面。

在上述问题中,校企合作的浅表性问题是导致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他问题直接反映了校企合作的浅表化、形式化,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效。

二、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校企职业教育由浅表合作走向深度合作的关键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说,校企合作的浅表性问题其实根源于管理问题。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项目的意义价值、运行机制、控制反馈等方面存在信息失衡、管理粗放等问题,由此导致校企双方停留在浅表合作、形式合作上。为此,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是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校企双方(尤其是学校更要积极主动地担当好校企合作中的联合者和服务者角色),要在项目建设、培养目标与意义、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班级管理、考核机制等方面达成一致。双方采取一系列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措施,对合作班进行全过程管理,这样不仅保障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放大企业品牌效应。

(一)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职业院校应成立校企联合办学领导小组,专门处理有关校企合作的问题。在外联和业务拓展上,积极走访企业界,尤其是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宣讲校企合作对企业发展的重大利益价值,以此不断发展新的合作企业、拓展校企合作范围。联合当地高职院校和有关企业,成立校企合作教育促进协会,交流推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各种纠纷,并积极寻求政策、资金等赞助支持,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校企班管理上,加强已有订单班、定向班、冠名班等校企合作班的教学质量监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改革创新上,充分利用科研优势,整合研究力量,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新思路、新模式。

(二)明确校企班的培养目标,规范合作教学协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根据就业市场需求,通过合作培养让学员提前适应岗位需求,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成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企业及学员三方要鉴定校企班合作协议,明确和保障各方权责利。合作协议要突出教育属性,避免出现学员“用工化”和把学员当廉价劳动力的趋向。学校也要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诉求,根据互利互惠原则,积极做好有关服务工作。

(三)共同研制校企班有关教学和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校企班的学员遴选方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讲义)内容,教学培训职责、考核和激励措施、学员顶岗实习和就业发展等。鉴于教学内容在学员实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讲义)的开发。应根据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由校企双方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讲义。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特别是要聘用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为作者,以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校企双方教师还应共同制定考核方式和学员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专业任课教师要利用合作企业资源,设计适合学员认知和实践特点的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教中学、在做中学。

(四)校企双方共同担任班主任。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培训管理办法,采取行政和教学双班主任制。可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教学班主任,学校专职教师担任行政班主任。行政班主任主要负责的学员日常行为管理、企业规章教育,开展班团活动,积极为学员争取参与企业活动的机会,开展校园文化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加强学员职业道德教育,等等。教学班主任负责协调双方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并与行政班主任通力合作,将学员在教学、实训中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并反馈给校企双方。

(五)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校企班可采取企业“准员工”管理。学员进入校企合作班学习就相当于所属企业的员工,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企业形象,分享着企业的品牌价值和荣誉,因此应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尊重企业文化。施行“准员工”管理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认同感、责任感。提供机会让学员与企业“零接触”,培养学员的企业文化意识。注意在实践学习中融入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企业文化等。特别是安排学员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员在实际岗位上获得直接经验和切身体会,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在纪律方面,学员无论是犯错还是奖励,都参照企业制度执行,使学员培养良好的企业意识、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在对学员进行“准员工”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学员实训的特殊性,注重建立学员权益保障制度,如学员的日常管理、食宿、责任人、安全保障和实习薪资待遇等,切实保障学员权益。

(六)建立考核、奖励与反馈机制。校企班学员按照培养方案执行考核,通过校企双方导师、学员考核评价、反馈交流等方式监控教学过程,对学员掌握技能情况、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测评、记录和分析,在学员实习期间进行不定期督查。一般来说,理论和技能课程考核由专业导师、实训导师评价、双方班主任采取书面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考核采取学员阶段性书面汇报和学员自评、互评相结合进行,并将学员情况进行整理归档。不定期召开班级交流会和学员座谈会,实行奖惩淘汰制度,对考核为优秀的学员予以奖励,如颁发企业奖学金等。在评企业奖学金时不能单从学员成绩来考虑,应注重学员的平常表现,参加班级、学校、企业活动等,综合考察学员是否达到了企业的相关要求,将技能考核不合格的、不服从企业和班级管理的学员坚决淘汰出校企班。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学生、学校、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只有实现深层次的、一体化的合作,这种培养机制才能发挥其最大成效。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深入沟通协作,加强精细化管理,校企班才能走得更长远、发展得更成熟。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积极参与,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保驾护航。

[1]马景球,黄立飞,赵立民.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京华世纪烹饪订单班”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龙伟,李平.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武商量贩储备干部班”的分析[J].经济师,2009(12).

[3]董纯奇,顾金孚,俞幼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学模式下的订单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9).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