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015-04-18刘明华刘以凡林春香叶晓霞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专业本科毕业生文明

刘明华 刘以凡 林春香 叶晓霞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发展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基于对传统发展的反思观念及生态危机的威胁而进行的理性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其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转变的历史性时刻。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将“美丽中国”作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1],这也是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政治意识的再一次宣示。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地球村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时代潮流,推动人类社会开展一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革命,从而逐渐减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速度,缓解生态资源和环境“瓶颈”的制约,摆脱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及生存危机,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虽功在当代,但其利在千秋。在生态文明的号召下,人类才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在发展中求发展,在前进中继续前进。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文明建设这个高度,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等同于破坏生产力,优化生态环境就能带动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从而达到生态文明与生产力的共同发展。

二、高校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始于20 世纪70年代,并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和环境保护受重视度的发展而发展。回首过去,特别是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来创造文明,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也给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无法忽视的创伤,如资源匮乏、物种减少、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森林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并将威胁人类的生存[2]。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现今的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念在不断的升华,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达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为了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我们应站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审视我国高校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下重新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出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高素质、能力强的环境类专业人才。

面对全球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以及国际间交往的不断增加,国际上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我国对能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应把握自身特有的优势,努力培养大批兼具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做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境类专业人才,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力军,为我国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型,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和谐,做出贡献。

三、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问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推进,当前大学生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情况等信息,我们对福州大学环境类专业2010 ~2014 届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进一步掌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具体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个人竞争力不足

通过分析2010 ~2014 届福州大学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中就业去向的情况,可以从中考察2010 ~2014 届福州大学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个人竞争力。在问卷调查中,从“所在单位规模大小”这个问题的答案上看,在100 人以下的单位工作的学生比例占到75%,在100 ~500 人单位工作的学生占10%,而在500 ~1000 人及1000 人以上单位工作的学生只占了9%和6%。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且从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趋势中看出其生命周期在日渐缩短,这些都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将维持常态,它们是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流选择。再者从职位分布情况看,比例占最多的是普通工作人员,占到80%;其次是基层负责人所占比例,比例为14%;中层管理者所占比例为5%;而核心领导者所占比例最少,只占了1%。换言之,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还是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这就反映出了我校环境类专业人才的个体竞争力还呈现不足的现状。

(二)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缺乏发展潜力

通过研究2010 ~2014 届福州大学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后个人的职业成长状况和继续学习情况可以考察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在学历提升方面,工作以后选择了进修以继续提高学历的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比例占20%,其中18%的学生攻读了硕士研究生,2%的学生攻读了博士研究生;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无职称的学生比例占60%,初级的学生比例占30%,中级的学生比例占18%,副高级的学生比例占2%;在拥有各类职业证书方面,拥有职业证书的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占30%。以上考察结果可以得出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积极进取之心还不够强烈,缺乏一定的发展潜力。

(三)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基础知识较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根据本次福州大学问卷调查的要求,2010 ~2014届福州大学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评价了其同学的环境专业基础知识、技术操作能力及工作创新能力状况。此次评价是建立在他们都共同拥有同等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参与评价的同学之间相对都比较了解,做出的评价结果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观本次福州大学问卷调查的结果,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对环境专业基础知识都能熟练掌握,但其发展不协调。如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整体环境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较熟练,而在技术操作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方面,他们的表现就显得相当脆弱。我们应看到与过去相比,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工作类型、性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学生都加入到一线的建设和生产中去。于是,就要求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熟练掌握环境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提升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而目前在环境类专业的教学中,高校还是受制于学时和学科的设置,始终没有将教学的培养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固然,高等学校对环境类专业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也会对环境类专业学生训练和培养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约束。例如,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许许多多的新技术、新方法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使得高等学校跟不上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换代速度,因此环境类专业学生就无法及时掌握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了。这就导致了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促进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应重点突出工程学的特点,强化环境类专业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应在目前环境类专业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将清洁生产、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贯穿环境类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同时还应以创新教育的理念来加强培训和培养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基础厚、实践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全新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重实践的创新性环境类专业人才构建好适应性强的平台[3]。

(二)运用新教学技术,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教学活动

环境类专业是一门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更应该多多的运用模拟技术和仿真技术等新兴技术进行实践教学,就可以将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事件发生的过程通过模拟和仿真电子技术呈现在课堂上,使得实践教学可以在教师希望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形象生动的了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声、行、色、变化等,继而快速的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三)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校内外育人基地

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相融合,科研教学互促共进。同时因校内外基地是科研教学的重要支撑,搭建校内外育人基地,既可以开拓教研育人的方法,又能推动了学校的科研项目,做到高校科研教学共建共享,还可以使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所提高[4]。例如高校可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与生态文明实践服务的活动,既让学生走出校门,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四)坚持特色教材和特色教学相结合

教学是大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所需的知识是从教材中获取的,因此要使教学更具特色,就应加强特色教材的建设,使特色教材和特色教学相结合[5]。建设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类专业实际操作步骤,以技术知识为切入点,加入实际案例的具体生动的操作步骤来建设特色教材,如实践类特色教材。而特色教学应在保持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再进行改善,做到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将分布零散的知识点集中化、模块化,以促进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积极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生态素养

生态素质是深化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从某些方面讲,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实践行动是一致的,只是形式和侧重点不同,将生态实践行动纳入到生态道德教育之中是提高高等学校学生生态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当前高等学校的工作重点是积极培养环境类学生的生态素养,增强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让环境类专业学生深刻的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促使广大环境类专业学生亲近并热爱自然,从而培养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态素养。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目前,人类社会已步入生态文明时代,而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高校作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人才的主要基地,应顺应现今的新形势,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注重人才发展的创新化、和谐化、个性。

[1]陈治局,赵金元.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贡献[J].大理学院学报,2014(1).

[2]王嘉.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5).

[3]肖华花.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科教文汇,2008(19).

[4]刘震,黄巧云,刘凡,等.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史静,陈建秋,廖千家骅,等.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8).

猜你喜欢

专业本科毕业生文明
请文明演绎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漫说文明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西藏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新旧课程设置比较
中药专业本科中药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