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媒体编辑部的整合——以《每日电讯报》编辑部大蜘蛛网式布局为例

2015-04-18胡秀芳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蜘蛛网电讯报报纸

编辑部是一家新闻单位的核心部门,负责把关、加工、组织、发言和决策等多重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编辑部相当于一家媒体的心脏和头脑,它的组织情况如何、工作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媒体单位的整体效益。随着传媒产业化的演进,媒体编辑部的职能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既管编报、编节目,又管广告、经营,到编辑部与经理部分立并行,再到一些经理人领导下的编辑部 ①。

数字时代媒体编辑部转型

在欧美等媒体产业发达的国家,很多大报都在尝试编辑部转型。英国著名的一些新闻媒体实践,包括《金融时报》的一体化新闻中心结构、BBC广播公司的新型新闻编辑部门、《每日电讯报》的大蜘蛛网式编辑部等都是新闻编辑部整合的尝试,目的在利用最先进的传播工具,开通多媒体的传播平台,让新闻产品可以多渠道、全天候,并以多种方式及时传递给受众 ②。美国一些较大的报业组织也是如此,如《纽约时报》整合部门、《华盛顿邮报》重组机构简化部门设置、《亚特兰大每日宪章》重新划分部门等,甚至一些很小的社区报纸也在积极寻求适合于数字环境的生产和运作方式。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很多报业组织对其编辑机制进行了创新,如加拿大最大的社区报集团Black Press开始实行两级采编架构,丹麦的《北日德兰报》改成当日编辑指挥记者通过不同平台对同一新闻进行报道,记者就相同新闻事件提供不同版本的报道,分别提供传统报纸稿件、网站简短版以及必要的视频、音频等 ③。

国内媒体编辑部转型的典型代表是《广州日报》,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的全媒体编辑部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等。

有学者在总结国内外媒体的编辑部转型时,将思路归结为两种类型,即整合和改造。“整合,是按照媒介融合的要求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组织,消除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分割,实现资源共享;改造,则是对原有报纸媒体的工作方式进行革新,使之符合新的业务需求,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此外,还总结出三种模式:即办公室重设,整合办公资源;机构重组,整合人力资源;流程改造,探索融合工作模式 ④。这一理念几乎涵盖了编辑部转型的各种思路和模式,并且在每种模式下都提出典型媒体作为代表,可见编辑部的转型是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媒体的普遍趋势。其实,整合和改造的实质都在于资源整合,目的都在于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每日电讯报》大蜘蛛网式布局

《每日电讯报》是英国的一份重要报纸,与 《泰晤士报》 《卫报》并称为“英国三大报”。该报多年来一直秉持准确、公正和无畏的新闻理念,致力于打造受众信任和尊敬的传媒品牌,提供高质量和高整合度的新闻产品。面临数字化时代的全新挑战,《每日电讯报》早就开始积极发力推动媒体产业的转型发展。近几年来,每每谈及传统媒体的编辑部整合,最常出现的一个案例就是《每日电讯报》编辑部的大蜘蛛网式布局。该模式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典范,又被称为“中央编辑部”,或“中央厨房”。

一、“大蜘蛛网”

从2006年开始,《每日电讯报》的编辑部采用了“Hub式中央辐射型”的多媒体办公室,成为启动《每日电讯报》整合转型的神经网络。

从俯视角度来看,整个编辑部就像一张四处延伸的大蜘蛛网,因而被形象称为“大蜘蛛网式布局”。编辑部的中心位置设一张大圆桌(Hub),作为各部门核心领导的工作区。这张桌子是整个编辑部的中枢核心,承担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角色。整个编辑部每天在这里召开主要会议、讨论每时每刻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大圆桌为中心,各部门其他工作人员呈辐射状在四周依次排开,呈众星拱月状。每条纵向“直线”上的工作人员负责一个内容板块,比如国际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而横向“弧线”则是由分管内容、设计、生产等不同职能分区的工作人员组成。在形成“大蜘蛛网”之前,这些不同板块、不同职能的人员都散布于不同楼层、不同房间,彼此间交流十分有限。现在,他们全都汇集在同一工作区域内,随时随地实现协同合作。

在工作区里,每个记者编辑的办公桌前都不止一台电脑,两到三台电脑分别接入不同的信息源,可以即时获得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了能够对全球不同地区的新闻实现实时的关注覆盖,办公区里还放置着多台时间表,显示不同时区的时间信息。正如新闻部主编所说,不论世界哪个地区都有新闻接收的高峰时间,需要有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产出;而在不同的高峰点,又需要安排不同性质的新闻,如硬新闻、主要新闻和简短新闻放在早上,晚上则主要放置软新闻或娱乐新闻,中午就介于二者之间。同时,大厅上方巨大的电子屏上还实时显示网站上所有文章的点击率、阅读量,直观醒目的即时数据排行成为记者们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

大蜘蛛网编辑部是整个电讯报集团的内容生产部门。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供应文字新闻,而且生产音频和视频内容;这里的编辑不仅是报纸的编辑,也是网站的编辑,同时还是电子版面的编辑。比如说,同一个体育新闻编辑不仅要负责报纸体育信息的刊登,还要负责网站信息的发布,如有需要还要负责赛事视频的制作。可以说,这里的编辑记者,不仅是内容生产人员,还是技术掌控人员。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可以利用新技术的工具箱。公司会训练员工使用视频、音频、电视等设备,帮助员工整合技术手段、整合新闻资源,更好地报道新闻。

二、整合全资源

自从2006年10月《每日电讯报》正式从舰队街搬进伦敦市中心的维多利亚大厦以来,占据了整个楼层的大蜘蛛网编辑部就频繁进入媒体同行的视线,各种介绍解析的视频报道、评论文章层出不穷。在这些世界各国的媒体同行们看来,《每日电讯报》大蜘蛛网编辑部的最大特点就是整合,其整合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人员的整合。大蜘蛛网编辑部是“每日电讯报编辑部”,既不单单是“报纸编辑部”,也不仅仅是“网站编辑部”。在这个整合的编辑部中,每个人都汇集在一个大的工作区域里工作,将原本在不同工作室,甚至可能是不同部门、不同楼层的人员汇聚到同一个空间区域,实现了人员的整合。报纸、网站的所有内容生产,全部由同一套人马协同完成。

其次是内容的整合。在原本按照内容版块划分的传统编辑部中,每个部门负责各自的内容,彼此之间各自运作,更是像独立的小“单位”。而在整合后的大编辑部中,这种以内容划分开的小单位之间得以互相打通。不管是负责哪个版块的新闻,或者负责哪个环节的生产,都可以实现同一版块内或者同一环节间的纵向横向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和生产的交流共享。

第三是平台的整合。整合编辑部主要着眼于新闻信息在各种媒介载体上的多平台发布。每个编辑都同时负责报纸、网站、电子版的内容,在制作任何一项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对内容进行多媒体甚至融媒体的生产加工,从而基于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传播。

最后是技术的整合。传统编辑部通常是按照职能划分部门,内容和技术通常是分开的。在整合编辑部中,这两部分则是完全打通,处于同一个区域空间。新的传播内容不再是记者编辑生产文字再由技术部门加上技术效果的简单加法,数字化的内容生产将整个编辑部都包融在内,每个编辑记者都要掌握的新媒体技术的各项技能,不仅要能写出文章,也要掌握包括整合字幕、视频、音频的各种技术,学会“工具箱”的使用方法。

三、畅通 活跃 准确 高效

刚刚引进大蜘蛛网式编辑部运作模式时,《每日电讯报》的很多记者编辑也曾表示过不适应,但是经过近十年的不断磨合和改进,现在这一模式的优点已经完全显现。

首先,它使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更加畅通。这种管理人员聚集中心、其他工作人员在四周分布、纵横有序延伸的布局使得办公室人员能够实现即时信息沟通,交流速度极大提升。

其次,记者的反馈更多、主动性被激发。新型办公室布局不仅让领导和员工一起办公,方便领导布置工作和编辑记者进行日常工作反馈;还将每个同级同事也安排在一起办公,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督促,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

第三,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得到提高。由于所有的交流很容易就可以转变为面对面交流,提高的不仅是交流效率,还有交流的准确度。

最后,协作性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交流顺畅即时、准确度高,自然提高了整个媒体单位的协作性和整体工作效率。

结 语

从理论上看,大蜘蛛网式的编辑部实际上是对原有采编机制的重构和再造,通过打通部门和环节,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内容的统筹生产,从而实现新闻产品的多级开发,提高传播效益,节约传播成本。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包括《每日电讯报》在内的众多媒体不惜耗费巨资重新布局编辑部,升级添置配套技术设施。然而,布局的调整、人员的整合都只能说是表面的变化,实现媒体转型的核心实质仍在于媒体融合的理念深入与观念转变。媒体融合不能停留在表层布局,共处一个空间一个平台只是融合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从理念、生产及至受众的全业态、全链条的深度融合。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谭云明编著:《新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②潘云鹏:《把报纸编辑部改造成多媒体新闻信息平台》, 《青年记者》2008年第1期。

③来向武、赵战花:《试论数字环境下报纸编辑机制变革的几个核心问题》, 《新闻学论集》 (第22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96-210页。

④王春枝:《整合与改造:欧美报纸编辑部的融合路径》, 《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

猜你喜欢

蜘蛛网电讯报报纸
路遇一张蜘蛛网
蜘蛛网大战
报纸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蚊子和蜘蛛网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品牌的意义:内容永生——访英国《每日电讯报》有感
蜘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