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主”释诂

2015-04-18吴继刚

关键词:义位语素君主

吴继刚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语言学研究

“帝主”释诂

吴继刚*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帝主”与“帝王”同义,由“帝王”语素替换而来,是古汉语“君主”语义场中同义成员替换的结果。在古文献中,“帝主”用例较多。但从历代文献的分布情况来看,“帝王”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帝主”,义位广狭的不同是语素的重要选择机制:“王”本义为“君主”,义位较少;“主”引申义为“君主”,义位较广。义位的多少与词义的明确性成反比,促使“王”最终战胜“主”。其次,封建帝王的威严也不允许“帝王”这一名号被随意更改。

“帝主”;“帝王”;语素替换;义位广狭

在清理同名佛经异文材料时,笔者发现一个用例:安世高《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从此因缘。或为人臣。或为帝主。或为日月四天神王。或为帝释转轮圣王。或生梵天。受福难量。”“帝主”,房山石经本作“帝主”,P.3919、金藏广胜寺本、丽藏本、《大正藏》俱作“帝王”。“帝主”,考之《辞源》《汉语大词典》《佛光大辞典》等辞书,均未收释。异文“帝主”“帝王”,二者是同义词关系,还是“主”为“王”之形近讹误字?

“帝”,君主,皇帝。《尔雅·释诂上》:“帝,君也。”[1]2568《说文·丄部》:“帝,王天下之号也。”[2]7《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1]118《论衡·祸虚》:“尧禅舜,立为帝。”“王”,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尔雅·释诂上》:“王,君也。”[1]2568《六书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3]600《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1]190《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陆德明释文:“王,天子也。”[1]1461“主”,君主。《广雅·释诂一》:“主,君也。”[4]5《尚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孔颖达传:“民无君主,则恣情欲,必致祸乱。”[1]161“帝”、“主”二词同义。《尔雅》用同训之法为“帝”“王”“主”三词释义,三词同义。《六书故》则从历时的角度辨别了“王”这一称号的使用情况:始则与“帝”同义,自汉代始,“帝”为皇帝专称,“王”为诸侯专称,“帝”的地位高于“王”。“帝”“王”复合为“帝王”,成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常用词。“帝”“主”复合成合成词“帝主”。

“帝”为什么能够分别与“王”“主”复合成词呢?《尔雅》和《广雅》都收释了“君主”这个语义场,每个语义场都有若干下位词。《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1]2568《尔雅》用“二义同条”的方法分别解释排列在一起的两组不同的同义词。一组是义为“君主”。《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1]1100换言之,“君”在先秦时指大大小小奴隶制或封建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诸侯和有采邑的卿、大夫都可称君。本条中“君”解释“天”“帝”“皇”“王”“后”“辟”“公”“侯”等词时,用的就是这种意义。另一组义为“群聚”“众多”,通“群”,对“林”“烝”的解释即为通假义。《广雅·释诂》:“乾、官、元、首、主、上、伯、子、男、卿、大夫、令、长、龙、嫡、郎、将、日、正,君也。”[4]5《广雅》亦用“二义同条”的方法分别解释排列在一起的几组不同的同义词。一组义为“君主”:“长”“主”“上”“伯”“子”“男”“卿”“大夫”意义已见上述。“官”“令”“正”是对君主、尊长的敬称,“乾”“首”“元”“龙”“日”之比喻义为“君王”。另一组是含有“君”义素的词:“嫡”为正妻,“郎”为夫君,“将”为主将。

可见,《尔雅》《广雅》的两个语义场,第一组词都含有“君主”义,是近义词,“帝”“王”“主”为同一语义场的成员,三词同义,可以作为语素构成新的并列式复合词“帝王”,也可以把语素“王”替换为“主”,产生新词“帝主”。就目前的语料来看,“帝王”的产生要远远早于“帝主”;“帝王”的最早用例为《庄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 “帝主”的最早用例为《汉书·韩长孺列传》:“梁王父兄皆帝主。”

纵观汉语史,汉语古文献里有“帝主”一词的大量例证,且东汉前期已见用例。例如:

(1)梁王父兄皆帝主,而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即以嫮鄙小县,驱驰国中,欲夸诸侯,令天下知太后、帝爱之也。(《汉书·韩长孺列传》)

(2)是时,帝主幼冲,母后称制,将相有隙,兵革连起。(《宋书卷二四·志第一四》)

(3)帝主彦博语,卒度朔方地,自幽州属灵州,建顺、祐、化、长四州为都督府,剖颉利故地,左置定襄都督、右置云中都督二府统之。(《新唐书卷二一五上·列传第一四〇上》)

(4)(景泰)七年,任发子思卜发奏:“臣父兄犯法,时臣幼无知。今不敢如父兄所为,甚畏朝廷法,谨备差发银五百两、象三、马六及方物等,遣使人入贡,惟天皇帝主哀怜。”(《明史卷三一四·列传第二〇二》)

上例中,《汉书·韩长孺列传》系照抄《史记》,其中“帝主”一词,《史记·韩长孺列传》作“帝王”。可见二词同义。其他各例,正史中至《明史》仍在使用。

本文穷尽调查袁林《汉籍全文检索系统》2.0版,共有3251篇文献、6221个例句含有“帝王”;191篇文献、234个例句含有“帝主”(1),可见,“帝王”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帝主”。“帝主”一词主要使用于佛教文献与文学作品中。传世佛典文献中的“帝主”用例相当可观,最早用例时间为西晋年间。例如:

(5)若为帝主。无极贵姓。功勋无限。智慧广远。(西晋竺法护《度世品经卷第二》)

(6)佛说是时。天龙鬼神世间人民。帝主大臣四辈弟子。靡不欢喜为佛作礼。(失译人《佛说施食获五福报经》)

(7)通梦之所见。如汉明因梦以感圣。大法于是而来游。帝主倾诚以归德。英豪敛衽以服化。沙门齐肩于王公。僧尼直躬于天子。(南朝梁·释僧佑《弘明集卷第十一》)

(8)僧问。提兵统将须凭帝主虎符。领众匡徒密佩祖师心印。如何是祖师心印。(明释居顶《续传灯录卷第二十二》)

出土文献中石刻文献皆见于造像记。《汉魏六朝碑刻校注》造像记中共出现“帝主”25次。例如:

(9)齐永明元年,岁次癸亥,七月十五日,西凉曹比丘释玄嵩,为帝主臣王,累世师长,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及一切众生,敬造无量寿、当来弥勒成佛二世尊像。愿一切群生,发弘旷心,明信三宝。(南朝齐《释玄嵩造像记》)

(10)于大代太和廿年,岁在丙子,九日辛酉朔,四日甲子,姚伯多、伯龙、□龙、伯养、天[虎]等,上为帝主,下为七祖眷属,敬造皇老君文石像一躯。(北魏《姚伯多兄弟造像碑》)

(11)天保元年,腊月八日,曾敬远上为国王帝主,下为七世父母,自为己身,居家眷属,咸同斯福。(北齐《曾敬远造像记》)

(12)唯天和六年,岁次辛卯,四月十五日,邑师比丘昙贵,像主赵富洛,合邑子廿八人等,敬造观世音像一区。上为天龙八部,帝主人王,师僧父母,因缘眷属,法界众生,咸同斯福,普成正觉。(北周《赵富洛等二十八人造像记》)

唐以来的文集里亦有大量例证。例如:

(13)鸣佩洞庭辞帝主,登车故里册闽王。(唐·翁承赞《全唐诗卷七百三·文明殿受册封闽王》)

(14)贾奕道:“更大如王公,只除是当朝帝主也。他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肯慕一匪人。”师师道:“怕你不信!”(《大宋宣和遗事·亨集》)

(15)如今周朝世宗登基,国步多艰,某因此隐于草泽,以卖卜为生。我见王气正兆大梁,必然有真命帝主出世。(《全元杂剧·罗贯中·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16)行者道:“依老孙说,你在这里也好。自古道,千里姻缘似线牵哩,那里再有这般相应处?”三藏道:“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却去西天取经?那不望坏了我大唐之帝主也?”(《西游记·第五十四回》)

由上可知,安世高《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从此因缘。或为人臣。或为帝主。或为日月四天神王。或为帝释转轮圣王。或生梵天。受福难量”,“帝主”与P.3919、金藏广胜寺本、丽藏本、《大正藏》之异文“帝王”为同义词关系,而非形近讹误字关系。

此外,同义语素“王”“主”也可以互相替代,与另一个语素结合,形成若干组同义词。《汉语大词典》收释以下各词:

人主—人王、伯主∕霸主—伯王∕霸王、后主—后王、君主—君王、国主—国王、季主—季王、民主—民王、令主—令王、兴主—兴王、明主—明王、贤主—贤王、圣主—圣王、前主—前王、先主—先王、时主—时王、闇主—闇王、暴主—暴王、嗣主—嗣王等。

兹举几例以申之。

“季主”∕“季王”:王朝末代的君主。例如:

(17)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贻厥。(全唐诗·第二一二卷·唐高适《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

(18)夫时日谴祟,古之盛王无之,而季王之所好听也。(三国魏嵇康《宅无吉凶摄生论》)

“人主”∕“人王”:人君,君主。例如:

(19)千秋陈父子之道,人主革心;延年议社稷之计,忠臣定策。(北周《田弘墓志》)

(20)保定四年,□□□□□□□,十五日己□,佛第子王瓫生敬□□□□□,□为天龙八部,下为人王帝主,七世父母,见在父,过去母,合门大小,年一已上。(北周《王瓫生造四面像记》)

“暴主”∕“暴王”:暴虐的君王。例如:

(21)暴主迷君非无心腹也,其所取舍非其术也。(《管子·七臣七主》)

(22)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管子·五辅》)

语素“王”“主”的替换,有共时替换,也有历时替换,结果都导致同义词的出现。

当然,同义语素“主”“王”亦可以复合成词“主王”,为古代臣下对国君宗室封邑之王的称呼。例如:

(23)齐王建入朝于秦,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立王耶?”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主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反。(《战国策卷十三》)

(24)吾受主王厚恩,不可以二心。(《南史·宋竟陵王诞传》)

(25)或谓岱曰:“主王既幼,执事多门,而每能缉和公私,云何致此?”岱曰:“古人言一心可以事百君。我为政端平,待物以礼,悔吝之事,无由而及。明闇短长,更是才用之多少耳。”(《南齐书卷三二·列传第一三》)

然而,从历代文献的分布情况来看,“帝王”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帝主”,何也?是语言发展的哪一种机制引起整个社会对义素“主”产生如此大的抗拒性,从而导致“帝王”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帝主”呢?

首先,义位广狭的不同是语素选择的决定机制:“义位广狭的不同,造成语素的变化”。[5]从而引起语素替换。“王”“主”虽为同义词,但“王”读wánɡ时八个义位:①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②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的最高封爵;③朝谒天子;④首领,同类中最突出的;⑤大;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 ⑦虫名,土蜘蛛;⑧匡正;⑨姓氏。读wànɡ时有仅有三个义位:①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②成王业,称王;③胜过[6]1176。“主”则有二十一个义位:①灯芯,后作“炷”;②家长;③主人;④首领;⑤君主;⑥公卿大夫及其正妻;⑦物主;⑧当事人;⑨事物的根本;⑩死人的牌位;⑪公主的简称;⑫掌管、主持;⑬主张;⑭守;⑮主象、预示;⑯主婚;⑰中医学术语,主治;⑱专一、专心;⑲从自身出发的;⑳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徒对其所信仰的主神的称呼;及姓氏[6]50-51。较之“帝王”,由义位较广的语素“主”所构成的双音词“帝主”的意义自然要复杂一些,为求表意简洁明晰,由义位较少的语素“王”构成的双音词就会战胜后起新词“帝主”,保持着更高的使用频率。

其次,从语体色彩看,口语词“帝主”并不能撼动常用词“帝王”的稳固地位。东汉至南宋之间的汉译佛经反映译经时代的口语面貌,为古白话文的语料;唐以来的诗歌、小说、戏曲亦为古白话文的语料,皆反映当时的口语面貌,故“帝主”为口语词。而“帝王”这一事物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是一个家庭单位,是当时政治活动的核心,是被整个社会赋予高度神秘色彩和高度集权的一个庄重团体,所以“帝王”一词也就成为封建时代的常用词与高频词,不会像其他名号那样随意更改。所以口语词“帝主”无法取代“帝王”而成为高频词。

当然,自产生之日起,“帝主”“帝王”就一直在使用,随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二词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词。而不是“当然这只是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而言,造像活动的主体乃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其意识中并无此分别,故将二者合为一词。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故后世文献中不见使用”[7]40。

此外,“帝主”尚有他义:已故帝王的牌位。《周礼·春官·司巫》:“祭祀则共匰主。”郑玄注:“木,谓木主也。”[1]816《公羊传·文公二年》:“丁丑,作僖公主。”何休注:“为僖公庙作主也。主状正方,穿中央达四方。天子长尺二寸,诸侯长一尺。”[1]2266例如:

(26)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光武都洛阳,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次当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为祖庙,后遵而不改。(《汉礼制度》)

(27)义熙元年四月,将殷祠,诏博士议迁毁之礼。大司马、琅邪王德文议:“泰始之初,虚太祖之位,而缘情流远,上及征西,故世尽则宜毁,而宣帝正太祖之位。又汉光武移十一帝主于洛邑,则毁主不设,理可推矣。宜筑室,以居四府君之主,永藏而弗祀也。”(《晋书卷一九·志第九》)

(28)室中有褥,奠主讫,帝主居左,覆以黄罗帕,后主居右,覆以红罗帕。(《金史卷三〇·志第一一》)

(29)甲礼直官引太常卿、监祭、监礼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升自东阶,诣太祖室。蒙古太祝起帝主神幂,宫闱令起后主神幂。(《元史卷七五·志第二六》)

当然,例(26)(27)中的“帝主”为短语,例(28)(29)中的“帝主”已凝固成词。且从辞书的收释情况来看,《辞源》《汉语大词典》等仅收释复音词“帝王”,未收“帝主”及相应义项,可据补。

另外,当“帝”“主”分开使用时,二词意义微殊:“主”比“帝”地位稍低。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称曹魏之君为帝,非正统的蜀汉、东吴之君为主。宋代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宋仁宗只册命为“西夏主”。故《老学庵笔记》认为:“当时必有定制,然不见于国史也。”[8]72

注释:

(1)据笔者统计,袁林《汉籍全文检索系统》2.0版含有“帝主”的234个例句中,包括义为“已故君王的牌位”者29句,义为“帝王主持或管理”者9句。

[1]十三经注疏[M].[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宋]戴侗.六书故[G]//四库全书2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李小平.《颜氏家训》联合式双音词语素的构成和替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1):14-18.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7]赵修.北朝造像记词语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8][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aination of Dizhu (帝主)

WU Ji-g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 Nanchong 637009, China )

Dizhu (帝主) is synonymous to Diwang (帝王), which was produced by plereme substitution. It was the outcome of synonymous member substit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ovran semantic field. There were a great many illustrations of Dizhu (帝主) in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 But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Diwang (帝王) was far more high than Dizhu (帝主) from distributing conditions of past dynasties document. The differences of broad or narrow sense of sememe were important choice mechanism of plereme substitution. Wang’s (王) origin meaning was sovran, whose sememe were very few and Zhu’s (主) extensional meaning was sovran, whose sememe were very excessive. The number of plereme substitution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definitude of acceptation, which spurred Wang (王) has conquered Zhu (主). Secondly, the stateliness of feudalism sovran would not allow the appellation of Diwang (帝王) be changed at random.

Dizhu (帝主); Diwang (帝王); plereme substitution; broad or narrow sense of sememe

H131

A

1004-4310(2015)01-0049-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1.010

2014-09-12

教育部古委会项目“历代石刻造像记辑注”(2012[163])。

吴继刚(1971-),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碑刻文献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义位语素君主
汉语义位历时衍生次序判定方法综观
五张羊皮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汉语义位“宽”“窄”历史演变比较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浅析英汉词语搭配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