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指导探究
2015-04-18福州市亚峰中心小学郑海妍
◎福州市亚峰中心小学 郑海妍
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指导探究
◎福州市亚峰中心小学 郑海妍
教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善于进行数学“探究”,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读出“数学味”,感悟数学语言魅力;培养主动建构数学文本的能力。
数学阅读;主动建构;探究思考;感悟
数学阅读是学生依据固有的认知以及经验,通过对数学的文本阅读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感悟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却常常忽视了数学阅读指导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阅读指导,值得我们探究。
一、读出“思考”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所著《给教师的建议》(下)一书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阅读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学生受语文阅读影响,多是快速浏览内容,了解文本大体传达的意思,对课本中更深层次的知识点则是一片模糊。学生在数学阅读时不会进行逻辑思考,没有自我的感悟、理解和发现。少了“思考味”的读书浅尝辄止,只会培养思维的懒汉。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数学阅读过程中,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带着思考问题深入文本阅读,做到阅思并行。
1.读前导思,激发阅读期待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在刚开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应精选导学问题做为学生阅读书本的“拐杖”,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思考的旅程。如《梯形的面积》一课,在学生读前布置导读问题:(1)通读课文,想一想怎样的2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你能比较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吗?尝试写下来。(3)如果只给你一个梯形,你能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求它的面积?这样通过导读问题的引路,可以使学生了解要阅读什么、怎样阅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期待,深入文本内容获取知识,自主地弄清知识的内涵实质。
2.读中促思,传授阅读方法
对于学生数学阅读的全过程不应该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在学生数学阅读过程中教给思考方法,以《倒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品重点词句。教师要告诉学生书中的结论、提示语是阅读的重点,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精读,反复推敲。如倒数定义中出现:乘积、两个数、互为等字眼,要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是乘积,两个数是相加、相减、相除行吗?这两个数一定是分数吗?互为是什么意思?
(2)想重要问题。对书上提的问题及数学小精灵的话要重点思考。如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这些问题都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尝试解答。
(3)悟例题解题过程。阅读时关注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关键以及书写格式。如思考例题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倒数,自己有没有新思路、新方法。
(4)思图。要充分观察书中所画的主题图、线段图、插图等。思考图中蕴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通过有步骤的指导学生阅读,将方法渗透数学阅读中,使阅读呈现最佳状态,让数学学习产生最大效益!
3.读后反思,串联阅读知识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连续性。学生阅读后要引导多反思,串联知识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真正读懂教材,学以致用。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学生阅读后要进一步引导反思:比的基本性质这个结论与之前学过的哪部分知识有联系?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能解决什么问题?自己还有哪些困惑?指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对比、整理、归纳,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读中悟,悟中读,做到温故而知新,对数学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激发学生读前的阅读期待,教给孩子读中的阅读方法,对接读后的阅读知识。且读且思,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便在潜心的阅读思考中慢慢形成。
二、读出“探究”味,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是阅读能力。它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观察、操作、想象、推理、验证等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探究,让学生尝试以“研究者”的姿态,将数学阅读与动手操作、动笔计算、动脑写话、动口交流等活动紧紧交融在一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将阅读内容融会贯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1.读“动”结合——经验丰
学生阅读课文有时比较容易获取结论或答案,但对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更无暇把目光扩展到教材以外,导致思路闭塞。因此阅读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后,还要动手做一做。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后要让学生动手量角算一算,一些学生在量角过程中难免产生误差,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并不是180度。是不是结论有问题?这时就要让学生用书上介绍的方法剪好三个内角拼一拼或另辟蹊径用折角等更便捷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探究的方法不断完善,逐步得出趋于科学的结论。这样读书与动手操作结合,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读“算”结合——结论出
数学知识多以计算为主的。如计算课《两位数乘三位数》,学生自己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书本例题基础上自己尝试计算,在算中感悟算理,明晰算法。又如“圆周率”的认识,当学生读到圆周率的取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多个不同圆直径与周长的比值,以此验证书本的结论。
3.读“写”结合——兴趣浓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时归纳记录书本知识要点。如整理复习课《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师应指导学生翻阅相关内容,尝试对其相关联的知识点如表面积和体积在意义、计算方法、度量单位三方面的对比进行梳理,记录下来制成表格,或根据各图形之间公式推导过程制成网络图等形式。课堂上再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评价。也可以根据所学的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尝试写一些阅读心得、数学日记、学后感等,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数学阅读成为家常便饭。
4.读“议”结合——印象深
当学生阅读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时,老师应该要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质疑,促使读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如学习六年级《圆柱的体积》的一课,学生阅读后提出疑问:书本为什么要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切拼后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切割后有可能拼成一个正方体吗?此时引导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使知识的获得更深刻。
三、读出“数学味”,感悟数学语言魅力
数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有丰富的内涵。正是语言的简练,数学符号、图表信息的抽象让学生认为枯燥无味,且相当多的学生不懂得将数学语言与图、文字、符号进行内部转化和互译,进而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应让学生在阅读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语言特有的“数学味”,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数学阅读的兴趣。
1.变换角度,体味数学语言的多维美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同一问题,使题目条件更加直接,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与比等知识,进行多角度的叙述,读出其多种表达形式:全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人比是4∶5、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25%、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9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之间相互联系的无穷魅力。
2.咬文嚼字,品味数学语言的严谨美
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就是要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因此一些题目中关键字词,阅读时必须做到“咬文嚼字”。如低年级中“一共”“还剩”“拿走”“又运来”等词,要让学生理解,想象相应情景,并与数学运算符号对应列式计算;学习分数:“一堆煤重2吨,运走了15”与“一堆煤重2吨,运走了15吨”,两题一字之差,其所表达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关键词:“同时、相同、0除外”进行推敲、变更、删减,让学生强烈的体会到数学语言特有的严谨、科学性。
3.化繁为简,领味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一些数学题目信息量多、复杂、不好理解。如相遇问题有多种类型,学生如果边读边将信息转化成简要的线段图表示,问题就迎刃而解。还有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文字多,容易混淆,可引导学生读时用字母等符号来表示,知识就会豁然开朗。经历文本信息转化为图、文字、符号等数学语言,化繁为简,学生自然领味到简洁的数学语言在解题中的妙用。
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