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学习起点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2015-04-18福建省福清宏路中心小学陈晓敏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读法小棒起点

◎福建省福清宏路中心小学 陈晓敏

把握学习起点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福建省福清宏路中心小学 陈晓敏

本文论述了教师首先要在课前研究学生和教材,课中了解学生,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然后根据学习起点组织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调整教学策略;抓住学生的逻辑起点,实现知识同化与迁移,实现知识有意义建构,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学习起点;现实起点;逻辑起点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课伊始,围绕教学重点教师本想层层铺垫,没想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知识点,回答起来滔滔不绝,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连忙制止学生的发言,回到教师教学预设中,学生索然无味,无精打采,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另一种现象是:教师刚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不是觉得很陌生,就是觉得太难了,不知从何下手。出现这两种现象的根源是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准确探测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寻找学习起点,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一)课前研究学生和教材,找准学习起点

(1)研读教材,科学分析教学前测数据,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通过研读全学段的教材,找到每个知识的逻辑起点,同时通过教学前测,分析出学生的现实起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求立体图形各个面积总和,它是建立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的教学。教材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然后以微波炉包装需要的硬纸板为任务,引导学生总结多种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等,再做一做要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为以后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学埋下伏笔。因此笔者设计以下教学前测内容:①生活中,篮球、冰箱、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②一个长方形纸盒的长为6cm,宽为5cm,高为4cm,你能算出这个纸盒的表面积吗?③估测一下自己的卧室长、宽、高,算出四周墙壁总面积。共收回五年一班46个学生前测试卷,经过统计,发现第一题答对有45人,正确率为97.82%。第二题能够用上下面积+左右面积+前后面积来求出结果的有43人,正确率为93.4%。第三题答对有30人,正确率为65.2%,能够用底周长乘高加上下面积来求的有15个学生,答对率为32.6%。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自己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用基本方法求出表面积,但对于用侧面积加上下面积的方法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内容,学生尚无充实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所以笔者决定在课堂上对于前两个知识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老师互帮互助的形式教学。而对于第三个知识点则采用教师适当讲授与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分析学生作业,摸清学生的底细,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新授课的数学知识在本学年甚至本单元教材都能找到逻辑起点。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既要有意识地搜集学生错例,深究错因,形成错题集,又要明白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知识,摸清学生的“家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在以后的相关知识新授课的预设中有的放矢。

(二)课中了解学生,找准学习起点

如果师生在每节课前都做教学前测,势必会加重师生的负担,既不现实又不可行。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中通过多种形式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1)利用尝试练习,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在课伊始出示与新知相关的尝试练习,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从而充分暴露自己思维过程,教师从中得知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例2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情景图和数学问题列出式子:6.45+8.3。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有的同学模仿例1转化成元、角、分来计算,有的同学列竖式但末位对齐,也有的同学将小数点对齐。教师可以从中找出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选择地进行对比讲解,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2)利用师生对话交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对话交流,从学生的表达中发现学习起点。例如教师一上课出示课题后就开门见山问学生:你们都知道哪些知识?还想学什么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了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似懂非懂,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

(3)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起点。例如在学习《9+几》这节课时,教师分给学生15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算出9+4的结果。有的同学先数出9根小棒,再接着数到13;有的同学先数出9根小棒,再数出4根小棒,从4根小棒拿出1根与9根放在一堆,3根放在旁边,一看就明白共13根小棒。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确定教学起点。

二、借助学习起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后,应根据学习起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一)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建立在自己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之上的一种认识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当学生的现实起点高于教材逻辑起点时,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例如笔者教过一个班的学生空间概念很强,在教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这两节内容后,笔者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不但能够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利用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进行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于是笔者果断改变《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首先把两个课时缩短成一个课时,加大课堂容量;其次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让学生提前回家预习课本,自己罗列问题提纲。第二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上台带着自制的学具进行演示,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在课上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说出自己的推导过程,同时很好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被学生的假起点所迷惑。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时候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概念法则,表面上看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实际上无法把握概念的核心。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例4时,由于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所以上课之前,班上的同学已经自学了教材。一上课,同学就叫起来:“老师,我们会做了,你不要教了,直接做练习题吧。”教师不动声色出示7.65÷0.85,学生很快就正确计算出来了。教师问:“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学生抢着回答:“把除数变为整数,这道题就变成整数除法,很容易嘛。”教师又出示一道题:0.544÷0.16,学生很快又算好了,转化成544÷16=34。接着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提纲:1.在将小数除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时,商能不能改变?如果商变了,这个转化有没有意义?2.0.544÷0.16转化成544÷16时被除数与除数是怎么变化的?商的结果有没有变化?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与除数应怎么变化,根据什么?小数点应怎么移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抓住学生的逻辑起点,实现知识同化与迁移

首先教师要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要钻研小学全部教材,理清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以后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了然于胸,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同化与迁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之前,笔者认真研读教材,明确万以上数的读法是建立在个位数的读法、数位顺序表和数的分级的知识基础上,抓住读亿以内的数要按照先分级,从高到低一级一级地读,数级末尾的零可以不读这个知识关键点,同时为后面《亿以上数的认识》埋下伏笔。因此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1.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读数:3845、7090、8009、4000、6320、5700

读后总结个级数的读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并说出数位顺序表(出示数位顺序表)。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在数位顺序表下出示3827,学生读。

(2)在数位顺序表下写出38270000,问:你是怎么读这个数?说说你的读数方法。

(3)依次出现并让学生试读以下三个数:38279、6407000、10030040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读法,归纳出最简捷的读法。

进一步追问:碰到数中间有0的数要怎么读?应注意什么?亿以内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含有两级的数要怎么读?同桌交流并完成课本中的填空。

总之,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提高课堂效率。

陈志华)

猜你喜欢

读法小棒起点
“0”的读法和要领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巧移小棒
我的“新”起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新年的起点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低钠盐中的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