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若干路径
2015-04-18福建省尤溪县新阳中心小学郑茂椿
◎福建省尤溪县新阳中心小学 郑茂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培养质疑能力,鼓励求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体现。本文试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做一尝试与思考。
一、激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儿童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很难想象,当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好奇心,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责任是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默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评议文章的题目。这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从而引发起他们对学习探究的兴趣,随后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可见,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正好处于“跳一跳,摘桃子”,进入“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起创造的兴趣。
二、炼胆量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热情与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压抑学生“提问题”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诸如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如自己虽然有问题,但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想法而受到指责而顾虑重重,或者担心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遭到同学嘲笑等。教师由于长期太多包办,致使学生产生了“我不会,老师会教”的依赖心理。这些都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丧失了创造的勇气。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力求打破学生思维惯性,拓宽思维思路,鼓励学生不求完美但求主见,能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课前,安排学生按要求预习,注意挖掘疑点;课上,适当安排“质疑”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机会。当学生发现疑点时,教师的教学态度要注意亲切自然,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幼稚无知的发现,也要用平和耐心的态度去对待,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克服惧怕、紧张等情绪。
三、授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知识经验较缺乏,提问的能力还不高,经常无从下手,不知要提什么问题。于是课堂上要给学生寻找提问的“入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质疑方法,指导其较快地走上轨道。
首先,从课文标题人手。经常推敲标题,既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结构的能力,又提高审题、写作水平,尤其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我都要问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鸟情》一文,学生根据题目就能问:是亲情?还是感情?是鸟与鸟之间的感情?还是人与鸟之间的感情?这鸟情到底有多深?写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习《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时,学生就问:(1)“我”是谁?(2)课题加了“终于”两字,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3)今天的我们,回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为什么那时会困难重重?(那是在怎样的年代里?)
其次,从文中的重点词句人手。初读课文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精读课文时则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当读到“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粒,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这句话时,引导学生在“增加”一词上做“文章”。学生一下子产生疑问,有的提出:“总理吃的花生米有没有增加呢?”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多了一人而没有增加花生米呢?是不是太小气了?”他们提的问题多好啊,说明他们是动了脑筋。同时通过学生解疑,把周总理俭朴的生活作风具体地表达出来。
第三,从矛盾处入手。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给人感觉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精彩”的情节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些矛盾处找出来并引导学生加以质疑,这样就更能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赤壁之战》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到矛盾之处,为什么士兵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却是“帆船”?经过学生一番讨论,懂得从这里可以看出江面上东南风很急。
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标点、暗示、重复之处等,指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勤合作
有疑必解,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要学生不断交流,提倡互动,走“个性钻研”与“合作攻关”相结合之路。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学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1.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应当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流……”这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应当发挥班级集体的作用,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教学中,我经常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人人参与解决问题。如教《苦柚》一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后,将自己不理解、有疑难的问题在小组上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苦柚怎么会变甜呢?”有的同学就回答:“因为小姑娘诚实、善良。”有的说:“是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使伯父觉得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同学们各抒已见,兴趣很浓。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使他们释疑解难,还会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2.师生互动释疑
除了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之外,有些疑难问题还需要反馈,由教师灵活调控引向深处,使学生自始至终作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的第四段,有的学生问:“‘两个脚’后面的省略号在这里指什么?”有的学生即答:“指闰土还讲了很多话。”我追问:“讲了什么话?”这一下学生愣住了,一时答不上来。我立即范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并动情地读出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紧接着我让学生像老师那样再读课文,读后大家顿然领悟,纷纷举手回答:“这里的省略号应当指闰土还讲了很多希奇的事。”师生共同释疑使孩子们思有所得,思有所获,体会到与老师合作交流学习中钻研、探索、思考的快乐。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