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尚书》学研究刍议
2015-04-18钟云瑞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钟云瑞(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荀子《尚书》学研究刍议
钟云瑞*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尚书》是上古政教之书,孔子以之为政治教科书,荀子学派实即孔门一系。《荀子》大量引《书》释《书》以论证己说,其诸多思想源出于《尚书》。富国养民思想、贵贱等次思想渊源于《书》学,公义胜私欲、先教后刑、人治思想、刑法因时变易思想等皆以《尚书》为根柢。荀子引《书》断章取义,以述为作。借助《荀子》引《书》情况,可以窥探战国时期《书》学的传播与流变,亦有助于推动研究战国《书》教传统。
荀子;《尚书》;施政思想;法律思想;《书》教传统
荀子的生平事迹与著述情况,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1]2348
《史记索隐》云:“名况。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1]2348又《汉书·艺文志》儒家类班固自注“孙卿子”曰:“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2]1725颜师古注:“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2]1728案汉宣帝名刘询,荀、询音同,荀、孙音近,故改为孙。荀卿之著作,名为《荀子》,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刘向《校雠书录序》云:‘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三十三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皆以定杀青简,书可缮写。’杨倞分易卷第,更名《荀子》。”[3]7-8
荀卿之学出自孔门一系,《韩非子·显学》篇记载自孔子死后,儒学分为八家,其中就有“孙氏之儒”[4]456,孙氏即指荀卿。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2]3591荀卿之学源出于孔学无疑。
《尚书》作为上古三代的原始文献资料,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孔子开科授徒,以《诗》《书》为教本,即所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5]70孔子与《尚书》关系密切,而荀子学派实际出于孔门一系,故荀子论辩多引《书》以发挥阐释其义,据马士远《周秦<尚书>学研究》一书考证,将《荀子》称引《书》篇的有关文句与传世文献比对,得出《荀子》三十二篇引《书》达二十三次之多,去其复见两条,凡二十一条。[6]160《荀子》称引《尚书》仅次于用《诗》,大篇幅地征引《书》篇内容,可见荀子于《尚书》学有独特的见解。《尚书》乃政教之书,荀子诸多思想来源于其中,兹分述如下。
一、荀子施政思想源于《尚书》
遍考古代文籍,未有记载明言荀子曾传《尚书》,但荀子对于《尚书》的熟知程度并不亚于其他诸子,从《荀子》一书载论《书》篇的内容可以明确此点,如《劝学》篇言: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书》者,政事之纪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诗》《书》故而不切。[3]11-14
《尚书》作为政教之书,长于纪事,则荀子所谓“诵经”,自然包括《尚书》在内。故、古义通,《说文》:“古,故也。”[7]45《尚书》记述虞夏商周四代史事,年代邈远,文义古奥难懂,而荀子深知《尚书》要旨,善于运用《书》篇旨意为己说论辩,其施政思想源于《尚书》者主要体现在富国养民与贵贱等次两方面。
(一)富国养民思想
荀子关于富国养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富国》篇中,其在具体议论时曾两度援引《康诰》内容,兹予以分析。其一: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它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3]177-178
杨倞对此段的注解是:“弘覆如天,又顺于德,是乃所以宽裕汝身。言百姓与足,君孰不足也。”[3]178《康诰》原文是:“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8]534本义是周公告诫康叔要尚德保民,比天宏大,用和顺的美德指导自己去完成王命。荀子仅截取一“裕”字加以己说,使之符合“节用裕民”的理论,与《康诰》原义大相径庭。其二:
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故君国长民者欲趋时遂功,则和调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说乎赏庆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三德者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向,虽欲无明达,得乎哉!《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谓也。[3]190-191
所谓“三德”,谓调和累解,忠信均辨,正己而后责人。君王如能诚意行此三德,则百姓应之如声随响。杨倞认为此处引《书》乃“言君大明以服下,则民勉力为和调而疾速,以明效上之急也”[3]191。此句亦出自《康诰》篇,其文为“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8]537,敕,《说文》:“诫也。”[7]62意为百姓大明上意而诚服,自相教诫而勉力于和顺。荀子引《书》以证明百姓勉力于事功而君王明达于上,恰与《康诰》原义相反。
《富国》篇两引《康诰》之文,然与《书》篇原义不符,盖荀子于《尚书》只取其文不取其义,断章取义,以证己说。
(二)贵贱等次思想
荀子在《王制》篇中提出了“制礼义以分贫富贵贱之等”的理论,其曰:
分均则不偏, 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 …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3]152
荀子认为天下相争而乱穷的原因在于没有贵贱等级之分,只有以礼义分贵贱等次,才能使天下大治,并引《书》以证其说。考诸《吕刑》原文:“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8]788周秉钧释“齐”为同,“维齐非齐”即同与不同,言刑罚随世轻重,同与不同,皆有道理有要求也[9]283。杨倞谓此句“言维齐一者乃在不齐,以谕有差等然后可以为治也”[3]152。则荀子释上“齐”为“齐一”,释“非齐”为富贵贫贱无差等,其意义与《吕刑》文本相去甚远。从训诂学视角考察,荀子开辟了附会传说、己意解经的先河。
二、荀子法律思想源于《尚书》
荀子作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批判吸收各家的理论主张,形成富有特色的法律观念,对先秦法治思想进行了一次总结。
(一) 公义胜私欲思想
荀子主张以公灭私,私欲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只有秉持公义之心,君王之道方能长久。《修身》篇云: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3]36
又《天论》篇末论“万物为道一偏”之后引“《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3]320此处两引《洪范》语句,字句、词序完全一致。《洪范》经文之后犹有四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8]464荀子将“作好”“作恶”比作私欲,先王之道、路比作公义,君子若能以公义胜私欲作为刑罚的准则,就能以公灭私,即杨注所云:“以公灭私,故赏罚得中也。”[3]36
(二)先教后刑思想
先教而后刑思想,见于《致士》《宥坐》两篇之中,即:
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致士》)[3]262
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宥坐》)[3]522
此句引自《康诰》,原文为:“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8]539周公告诫康叔断狱用刑要合宜,勿要顺从康叔私心行刑,如果所用刑罚之事全都顺当,也要自谦说尚未顺承。荀子节引“未有顺事”一句作为不教民而使民犯法的理论依据,但对“义刑义杀”句意则随意解说,发挥阐释,荀子对《尚书》以述为作,断章取义,于此可谓明证。
(三)人治思想
荀子认为君子比良法更能治理国家,《致士》篇载:“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3]261“《传》曰”内容今不可考,或为某篇脱简。治人治法的法律思维在《君道》篇中论述更为详尽: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故君人者劳於索之,而休於使之。《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此之谓也。[3]230
王先谦云:“无治法者,法无定也,故贵有治人。”[3]230治人比治法更重要,原因在于选择合适的法官能够“应事之变”,若法律不甚完备,则君子的美好品德可以弥补法律的缺失。《吕刑》作为历史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刑法专著,在任用执法人员时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如“何择,非人?”[8]782“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8]789。要选择善人来安定百姓,反对巧辩之人审理案件,善良的人处理刑狱就会公正合理。荀子在选择执法者的问题上与《吕刑》的观点相一致。引《书》文字乃《康诰》内容:“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则予一人以怿。”[8]543择、怿形近而误,怿即悦怿、高兴,考虑文王的敬德忌恶,继承文王赏善惩恶的德行,那么就会心生悦怿了。荀子借《康诰》文义表示任用贤人就会垂裳而治,其人治思想源出于《尚书》。
(四)刑罚因时变易思想
刑罚因时变易思想在《吕刑》之中称为“刑罚世轻世重”,指刑罚要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况而决定轻重,即《孔传》所云:“言刑罚随世轻重也。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8]788荀子在《正论》篇中援引此句:“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书》曰:‘刑罚世轻世重。’此之谓也。”[3]328杨倞注曰:“治世刑必行,则不敢犯,故重;乱世刑不行,则人易犯,故轻。李奇注《汉书》曰:‘世所以治,乃刑重;所以乱,乃刑轻也。’”又曰:“治世家给人足,犯法者少,有犯则众恶之,罪固当重也。乱世人迫于饥寒,犯法者多,不可尽用重典,当轻也。”[3]328从杨倞和李奇的注解分析,荀子对于“刑罚世轻世重”的理解与《吕刑》所记完全相反,荀子虽引《书》论证,但以己意解经,不合本义,是《荀子》一书释《书》论《书》的一大特点。
三、结语
今本《荀子》三十二篇引《书》计二十三次,直接引用《书》中文句共十八次,其中两处重复,未明确为称引《书》篇,但化用《书》中文句共五次。《荀子》引《书》的方式是论证结合,将援引《书》篇与阐发议论相统一。荀子引《书》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先引后议,二是先议后引[10]76。先引后议的例子如《修身》篇“《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荀子先征引《书》篇,阐发其大义,然后对《书》中原义进行发挥引申,而与《书》篇本义相去甚远。先议后引的例子如《王制》篇载“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这种方式借用“此之谓也”的句式来完成对所议论之事和引《书》阐述的论证。
通过对《荀子》引《书》、论《书》、释《书》的分析考论,荀子在运用《尚书》为己说论证之时往往脱离原义,甚至断章取义,这与荀子对《尚书》学以述为作的特点有很大的联系。
《尚书》是上古三代的政教之书,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书》教传统。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成为社会的主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荀子一派为求掌握政治上、文化上的话语权必须对流传已久的《尚书》进行符合己说的阐释、延伸。荀子多层次、多角度地征引《尚书》,对我们窥探战国《书》学的原貌和了解先秦《书》学的流变,都有重要的价值。《荀子》引《书》、用《书》推动了《尚书》在社会上的传播,同时有助于促进战国《书》教传统的形成、演变。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马士远.周秦《尚书》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尚书正义[M].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周秉钧.尚书易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崔冠华,柯亚莉.《荀子》引《书》辨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4-78.
The Study of Shangshu by Xunzi
ZHONG Yun-ru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Shandong 273165, China)
Shangshu is the document literature about ancient politics and preserved many historical event. Confucius made Shangshu as the political textbook to teach his students. Xunzi’s doctrine roots in Confucius’ students. Xunzi quoted many sentences from Shangshu to prove his theory and his thought originate from the book, for ‘rich country and keep people’ and ‘high or low grade’, for ‘righteousness overcome selfish’, ‘teach first and then punishment’, ‘the rule by man’, ‘criminal penalty change’. Xunzi made a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out of context from Shangshu. Through Xunzi quoted Shangshu, we can detect the book’s spread and rheology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it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Shangshu teaching.
Xunzi; Shangshu; political thought; legal thought; traditional Shangshu teaching
K231
A
1004-4310(2015)03-0129-03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3.030
2015-03-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书》教传统研究”(13BZW041)。
钟云瑞(1990 -),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