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句驱动”的心理空间本质

2015-06-21杨国栋

关键词:构式言语驱动

杨国栋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顺句驱动”的心理空间本质

杨国栋*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本文以心理空间理论为框架探析了“顺句驱动”的认知心理过程。句子是由大小不等、复杂程度不同的源自于作者或言者言语心理空间的类意群构成,这些类意群映射特定的非言语心理空间。不管是话语理解,还是翻译句子,“顺句驱动”表面上驱动的是类意群,实际上驱动的是其相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元素。

认知;顺句驱动;心理空间;本质

一、引言

“顺句驱动”这一术语来自于同声传译与视译领域,指的是在口译时,在基本不改变原语句子顺序的情况下,用另一种语言把原语文本的内容说出来。由于时间的限制,同声传译译员与视译译员必须这样处理句子,否则就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们来不及调整语序。在翻译领域,顺句驱动表现在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在日常生活中,在正常的言语交际时,人们听别人的话,一般也是遵循顺句驱动的原则,即先听到的先处理、先理解,后听到的后处理、后理解,因为说话者常常不重复,除非听话者特别要求,即使要求,其发生概率极低,否则就无法正常交流。所以,“顺句驱动”的研究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理论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利于促进行动的自觉。

关于“顺句驱动”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局限于应用层面,即如何为同声传译或视译(同声传译的特殊形式:带稿同传)服务,体现在如何用于处理不同类型的句子,尤其是结构复杂的句子。类似成果在同声传译教材和视译教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所有的文献几乎都谈到了“顺句驱动”的定义,界定了其内涵,举例说明了如何应用之;只有张威从不同角度较为详细地探讨了“顺句驱动”,他认为语言表层特征决定了“顺句驱动”的必要性,语言的借鉴与渗透决定了“顺句驱动”的可接受性,语言理解的即时处理原则决定了“顺句驱动”的内在根本性,传播的期待值决定了“顺句驱动”的方向性和目标性[1]46-49。 其不足之处在于简单提到记忆机制、理解中的抑制机制、花园路径问题,并没有深入系统地探究“顺句驱动”的认知理据。本文尝试发展心理空间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顺句驱动”的心理路径,揭示其认知本质。

二、心理空间理论概述——新解

心理空间理论的创始人Fauconnier将“心理空间”定义为:Mental spaces are small conceptual packets constructed as we think and talk for purposes of local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2]102, 很明显,“心理空间”就是小概念包。但概念包里有什么呢?从其与合伙人的著作来看,无非是非言语形式的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之意象或印象。他的“心理空间”实际上主要指非言语心理空间。

人们的头脑中除了非言语心理空间,还有言语心理空间。人一出生就被言语、环境、关系、情感包围着,一边发育成长,一边有意无意地习得语言,在此过程中,不同的言语形式与相合的个人生活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几乎同时进入意识界,时间将之演化为两种心理空间——言语心理空间与非言语心理空间。言语心理空间是潜意识状态下的不同言语构式或言语表达式的集合;而非言语心理空间的内容物是各种生命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之意象或印象,包括人、物(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动作、事件、时间、地点、方式、程度、数量、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由这些因素激发出来的情感、态度等。

“当具体语境中的认知主体接触(看到或听到)一文本时,在文本言语构式连续刺激下,其头脑中的已有的相关非言语心理空间就会不断被激活或以此为基础创生新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如果文本言语与认知主体已有的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子言语心理空间)相同或相似,认知主体就会完全脱离文本语言外壳,直接激活相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与其语用情景心理空间(也就是自己的社会交往经历);如果文本言语与认知主体已有的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不一致或相似度较差,语言就会参与到非言语心理空间的激活或创生。”[3]60理解的精确度取决于脑海意象(非言语心理空间)的清晰度。这与贮存于认知主体脑海中的言语构式与所接触文本言语构式的相似度有关,相似度越大,越有助于认知主体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也就是说,语言经历越丰富,各种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也就越多。生活阅历与体验越多彩,各种非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也就越多。生活中充斥着语言,语言是生活的工具之一,二者往往如影随形。语言熟练、人生阅历丰富,面对话语,认知主体就能由言语心理空间直接通达非言语心理空间;表达时,也能够由非言语心理空间直接通达言语心理空间,产生出得体的、符合特定交际目的的言语表达式。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心理学的发现。例如,刘欢欢等人认为:“语言理解是由材料或数据驱动的加工,需要做有无生命的语义判断,非熟练双语者采用语义驱动的方式理解英语,可能仍然需要把英语翻译成汉语。”[4]645这样言语处理可以由词汇层面间接通达概念层面。双语熟练者可以由词汇层面直接通达概念层面。概念实际上就是非言语心理空间元素。

三、句子的构成

从表面看,一个简单句子由单词、短语构成,例如, Our music is a joyous celebration of life; 一个复合句由单词、短语、从句构成,例如:These policemen are frightened when they are aware of the fact that they face a population which has the most advanced automatic arms. 二者都遵循既定的句法规则或语用约定,之所以说有语用约定,是因为有些句子并不符合句法规则,而是社交活动中约定所成的、当事者都能接受的,例如:me too 或the same here, long time no see等等。方子纯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不管是语料库语言学的模式语法理论(Pattern Grammar)、词汇语法理论(Lexical Grammar)、词汇启动理论(Lexical Priming),还是认知语法理论(Cognitive Grammar),都认为词汇和语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呈现出一体性,区分词汇和语法是主观的、没有意义,词汇、形态、句法是连续体,而且语义和语用相互溶合在一起、密不可分[5]18-19。因此,我们可以说,句子是由基于语用交际(写作也是交际)需要的复杂程度不同的词汇句法一体化的言语表达式构成。

言语表达式,在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里,被称为构式,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同一体,一个构式里的形式和意义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我们认为,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是有条件的,多义词与歧义句的存在就是反驳无条件一一对应的证据。在特定条件下,二者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之所以能对应,是因为形式和意义在认知主体头脑中业已存在。意义既是认知的,又是情感的。意义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二者都是通过身体对世界的感、知觉经验而形成的,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形成、通过前者来感知和理解。既然句子由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构式有机合成,言语构式形式又对应意义,那么,从深层来讲,句子是由复杂程度不同的意义片段构成;从表层来看,句子是由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

四、句子成分的认知属性

这里所说的句子成分与传统的句子成分不完全相同,称之为“类意群”。例如:They reaffirmed their countries’ commitment / to the conclusion assoon as possible of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ban on nuclear test explosions. 其中每个//之间的部分就是一个类意群。作为理解层面的类意群符合两个条件: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在一目可及的范围之内。句子成分“类意群”是非常明显的心理单位,因其对应物是复合程度不同的非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也可称为子心理空间)。 例如, One US corporation offered a large sum of money in support of a US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t a time when the company was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possible violation of US business law. 其中言语构式“One US corporation offered a large sum of money”对应的是事件类心理空间;“in support of a US presidential candidate”对应的是目的类心理空间;“at a time”对应的是方式类心理空间;“when the company was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possible violation of US business law”对应的是时间类心理空间。除了“at a time”,其余三者都属于复合式的非言语心理空间,每个都有若干更小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合成。句子成分“类意群”的长短因听者或读者而异,因为人与人在认知灵活性、语言熟练程度、生活阅历之间都存在差异。认知灵活性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很大程度上与遗传有关,后天接受的训练也起部分作用,虽然智力训练能影响大脑结构的优化,但改变不了根本。每个线性排列的类意群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且对某接受者可能一目所及,从而构成句子成分的心理单位。如果认知主体能直接由句子通达其非言语心理空间,句子就可以看做成分单位;如果能从从句通达相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从句就是成分单位,如果能从短语通达相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短语就成了成分单位,如果仅能从词通达相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词就是成分单位。成分单位越小,理解时耗费的认知资源越多。一目或一耳所及的成分单位的大小与人在认知灵活性、语言熟练程度、生活阅历等呈正相关。总之,句子成分单位就是折射特定非言语心理空间的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表达式——类意群。

五、“顺句驱动”的驱动对象

基于以上的分析,句子成分单位的“一目可及”与其对应的心理空间的整合程度正相关。因此可以理解,“顺句驱动”作用于单纯性的话语理解与双语转化的视译或同声传译认知路径并不完全一致。

(一)理解时的驱动对象

理解的对象有两种,书面的和口头的。面对书面句子,除了标点符号,句子中间的话语标记,如连词、介词、分词、不定式等就成了可以利用和界定意义单位的工具,然而,由于不同认知主体的语言熟练程度不同,这些标记可能会有所取舍,从而决定能够掌握的类意群之长短。在倾听文本时,情况就不一样了,认知主体无需自己浪费认知资源识别类意群,说话者说出一句话,自然会有停顿,也会有自然的停顿。二者的共同特点是,接触言语构式,激活言语心理空间,通达非言语心理空间元素。如下图所示:

(二)翻译时的驱动对象

翻译一个句子,在同声传译和视译的情况下,理解和表达基本上同步,似乎由原语直接通达译语,原语构式(原语言语心理空间)、非言语心理空间、译语心理空间(译语构式)基本同步驱动。与单纯性的话语理解不同的是:译者一旦对翻译言语对象有了一定清晰度的脑海意象——特定心理空间图景,就会在头脑中的目标语言语心理空间中寻找、不断遴选相关的言语构式,动态匹配由原语文本言语构式激发而来的非言语心理空间的相应子心理空间图景,直到相对稳定。认知主体对目标语相关语料接触的越多,目标语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越丰富,遴选相关的言语构式越容易,与由原语激发的非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的互动过程也就越短,效度越高。

如下图所示:

(注:箭头表示映射匹配、选择决策过程)

例如:

比较以上二图与例示,我们不难发现,言语心理空间的言语构式与非言语心理空间的阅历情景的匹配是复杂的动态映射。不管是理解,还是翻译,“顺句驱动”表面上驱动的是类意群,实际驱动的是类意群相对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这是其共同点。

六、 结语

“顺句驱动”直接影响句子加工的效率,是语感和译感的重要衡量指标。句子是由大小不等、复杂程度不同的类意群构成,这些类意群分别通过言语心理空间对应特定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句子是非言语(子)心理空间的在线部署模式。不管理解,还是翻译,“顺句驱动”表面上驱动的是类意群,实际驱动的是类意群相对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元素。

顺句驱动的效率与认知灵活性、语言熟练程度、生活阅历呈正相关,因此,应通过工作记忆训练认知灵活性、多接触(视、听)文本增强语言的熟练度、多体验特定社会领域以丰富人生阅历,从而提高理解、表达、翻译(视译、同传)的效率。

[1]张威.英汉同声传译“顺句驱动”操作的理据透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46-49.

[2]Fauconnier, Gilles and Mark Turner.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3]杨国栋.英汉视译理解策略与英语快速阅读技巧的认知相关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

[4] 刘欢欢, 笵宁,沈翔鹰,纪江叶. 认知灵活性对非熟练双语者语言转换的影响——项ERPs研究[J].心理学报, 2013,(6):645.

[5]方子纯.搭配的句法偏好与意义[J].外语电化教学,2012,(5):18-19.

H059

A

1004-4310(2015)03-0051-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3.012

2015-03-25

阜阳师范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平行语料的英语语感培养模式研究”(2012JYXM40)。

杨国栋(1970-),男,河南封丘人,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构式言语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