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主观障碍
2015-04-18涂庆皓
涂庆皓
(吉林化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主观障碍
涂庆皓
(吉林化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制约因素就是对大学生创新起阻滞、破坏作用的要素集合体。立足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以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原则,分别从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等主观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主观障碍因素做出初步的探究和整合,为进一步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破解这些因素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主观障碍
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焦点、创新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关键要素。那么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究竟包含哪些要素?有哪些主观层面的障碍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这是本文突出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界定
(一)创新与创新素质
人类文明离不开创造,创造的源泉是人才,尤其是具备创新素质的青年学生。广义上的创新包含多重涵义,既有对以往成果的更新发展,也有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和创造,使新概念、新方法甚至是新事物诞生。创新无疑是一个改造自然或者改造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是认识活动和生产、实验活动的总和,是人类文明最高级形式。
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创新都离不开这样几个条件,那就是创新人才、创新物质条件和创新环境。从这一点上来看,创新的实践过程与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很相似,实际上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由于劳动者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创新人才及其主观条件也必将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一个人云亦云、规行矩步、畏首畏尾、安于现状的人才是很难在某个领域实现创新的,因此创新素质就成为了创新活动的核心。传统的创新观一般以人的智力水平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然而传统的智力测验难以把真正的智力水平测验出来,而且创造力受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影响较大,客观环境对它的影响也较深,因此智力同创新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1],但是智力的确是影响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创新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超强的专注力、观察力、行动力;卓越的人文素养等主观方面。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及其苹果产品就是当代创新的一个典范。1997年苹果的“非同凡响”广告语是: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乔布斯的偶像曾经提到既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才的重要性,使乔布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也是前CNN董事长、《时代周刊》总编辑)也表示,最能让他感兴趣的就是富兰克林和爱因斯坦传记中,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科学的天赋后所能产生的那种创造力,他相信这种创造力也是21世纪建立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因素。显而易见,以上出现的关键要素是:疯狂、改变世界、人文素养、个性、创造力。这些要素集中回答了人们对创新素质的某种认识。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与特点
在素质教育的推广普及之下,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非智力因素发展和心理因素、人文素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多数高校都能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竞赛、建立科学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科技创新奖、助学金、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主题学生活动来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但是综合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整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的创新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形式单一,成果单薄,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由于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创新项目都是由教师主导的,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往往是老师分配任务,学生被动接受,潜在创造力得不到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也得不到满足,最后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有限,在学生毕业后研究往往就中断了。再加上高校以充分就业和考研率作为普遍的学生质量评价指标,发展创新素质也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重视。即便产生了一些科技创新成果,由于知识产权和后续研究跟不上等问题,很难被市场接受、及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总之,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因素,大学生创新素质呈现了单一化、短线化、功利化和非市场化等特点。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主要主观障碍
(一)思维障碍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穿透性的间接反映,属于高级物质运动,也是一种理性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思维内在包含了多个要素,比如文化、历史、阶级等,是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东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又如人文科学和理工科学的大学生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有利于创新素质发展的思维方式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抽象思维等等。一般的创造活动都要求创新主体的思维多样化,尤其要擅于应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
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的条件往往需要大胆突破传统,辩证地分析和应用传统方法,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进而开拓新的思维路径。历史上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然而创造性思维是以一种潜在能量的形式存在,被人们所忽略,或者被错误的教育方式掩盖埋没[3]。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学生接受多年的传统方式教育,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僵化,很难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4],别人没说过的不敢说,别人没做过的也不敢做,从众是最保险的,也是对创新最不利的。如果创新主体缺乏发现问题、提出好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那么也就谈不上质疑、求异、突破,那么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都不具备了。一个具备创新素质的人一定是善于质疑自身也善于质疑他人,具有开放的思维模式并且对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其中还包含宝贵的反思精神。在我国现有的各个层次教育体系中,记忆性、知识性、被动的学习仍然是一种主流,学生如果不相信和依赖标准答案就难以取得理想成绩。同时,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了流水线的教育方式,并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质疑、去想象、去发问,久而久之,批判性思维就缺乏生长的土壤。
(二)人格障碍
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包括性格气质、价值观、信念等多重因素。人格是心理活动的固态化和结构化,具有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同样面对创新活动,人格的差异会明显地体现出来。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受到基础素质参差不齐的制约和持续就业压力的影响,依然以“成人”、“成才”为主流的诉求,“成功”和“超越”的精英标准并不适合大多数学生。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的学术气质品格往往不能充分形成,也缺乏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内外条件。大学生身上常见的性格气质,例如缺乏主见、怯懦懒惰、妄自菲薄、眼高手低等因素,是与创新素质极其不相容的[5],再加上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不足、理想信念的缺乏,也大大阻碍了其创新素质的长足发展。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依附性强,习惯于依赖和服从,迷信权威、不敢挑战现有成果,行为取向多注重成绩、奖学金、就业和升学等功利性因素,这就从根源上压制了创新意识的萌发。
(三)情感意志障碍
大学生的情感本身具有丰富、强烈等特征,他们关注新生事物,好奇心强,如果引导得当,是创新素质发展的一大动力。在诸多情感因素中,兴趣的作用最为突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把创新研究的兴趣和心态形象地归纳为三个字“安”、“钻”、“迷”,这个概括既形象又精当。只有对创新活动本身具有足够的兴趣,才能坐得住板凳,不畏短期功利的诱惑,全身心投入其中,并经得起失败的打击。
由于缺乏对科学和创造活动的信念,再加上短视、浮躁的心理,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意志品质因素也状况不佳。当代大学生本来就缺乏挫折教育,再加上阅历的不足、心理的不成熟,在困难和挑战重重的创新活动中很容易浅尝辄止、轻易言败、见异思迁、投机取巧。他们并不是不想去创新,但在实践中常常由于缺乏毅力、信心和合理的目标体系,无法建立充足的成就动机,也就不容易做到对创新的执着和坚定的追求。创新活动是延续的、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当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后,不能立刻转化的科技成果就更是缺乏吸引力。毫无疑问,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果敢的胆识都是创新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当前大多数大学生亟待提高自己的抗打击能力,树立坚定的科学研究信念,一旦投入创造活动,必须坚定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律精神,养成不轻易动摇的自我信念,这样才能尽量破除创新的情感意志障碍,戒骄戒躁,坦然面对创新过程中的艰辛。
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志。总的来看,目前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主观障碍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极大制约了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长足发展,同时也是值得高等教育者深入研究、努力破解的而一个课题。可喜的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已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受到足够的重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认真分析其发展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举措,并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措施,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6]。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创造力的定律—谈谈如何培养创造力[J].教育导刊,2004(6).
[2]张雪,孙晖,静丽贤.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调查[J].学园,2014(27).
[3]王跃新.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培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
[4]杨振德,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障碍分析[J].高教论坛,2006(5).
[5]石变梅.奴性人格:创新的人格性障碍[J].社科纵横,2013(5).
[6]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作者简介:涂庆皓(1982-),女,吉林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07-0069-0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07.019
收稿日期:2015-05-0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177)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ive Barriers to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XU Qing-hao
(Dept.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City 132022,China)
Abstract:The constrai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elements collection which obstructs and destroys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This paper,base on the theori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pedagogy,giving prominence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patterns,emotion and attitudes to conclude all the subjective barri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with the purpose of getting prepared for eradication of these barriers through the work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quality of innovation;subjective barr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