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旅游中的“参与观察”模式与族群认同研究
——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例

2015-04-18戴瑞敏张世均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白族族群民族

戴瑞敏 张世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旅游中的“参与观察”模式与族群认同研究
——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例

戴瑞敏 张世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随着旅游者个性化消费的上升和主动参与意识的增强,原来单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逐渐向“参与观察”旅游模式发展。“参与观察”本来是人类学者进行田野研究的一种方法,现在却成为当代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参与观察”旅游模式能使旅游者体味到旅游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使旅游行为提高了一个层面。同时,“参与观察”旅游模式使得游客与东道主民众的实际接触时间相对延长,作为外来者的游客对东道主地区的族群认同将不可避免产生影响。本文以云南大理双廊白族村为田野点,分析总结出“参与观察”旅游模式具有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消减文化中心主义,加深当地居民族群卷入,进而提升当地居民的族群认同等功能。

旅游;参与观察;族群认同;白族

一、问题的提出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作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含义是田野工作者在亲身体验他者文化的同时,直接观察它。*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3页。20世纪70年代,西方人类学界开始关注对旅游学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娱乐与休闲、朝圣以及跨文化探讨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研究的重心已上升到对参与体验、旅游过程等问题的深入探讨。随着中西学术交流的加深,参与式旅游、体验旅游等逐渐出现于我国的许多文献中。在现有研究中,国内学者对参与观察旅游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谢彦君在20世纪末首次提出了“旅游体验”这一概念,他将旅游体验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游客是否感知的愉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在交往、观赏等方式中是否体验到了经验、放松、变化和实在的心理快感。*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在本文中,我们将“参与观察”旅游定义为旅游者离开家庭到另外一个异域的民族当中,对他者的文化进行深度的参与体验和观察行为。

认同(Identity)一词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族群认同(Etnic identity)是指族群身份的识别或确认。对于其概念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广泛共识的定义,梁启超把族群认同的发生称为“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过程;费孝通则将其视为“人己之别”的形成过程;利维森·大卫认为族群认同是“人们自己确认,并为他人确认为具体族群之成员的现实和过程”。*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期。

在民族旅游活动中,“参与观察”旅游模式使得游客与东道主民众的实际接触相对延长,作为外来者的游客对东道主地区的族群认同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它可能使传统的族群“认同感”受到弱化甚至完全丧失,也可能使族群“认同感”获得提升、得到加强;而东道主居民为了迎合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心理需求,会带动民族文化出现加速变迁现象,也可能导致少数民族族群文化主体民族化。此外,东道主民众与游客的实际接触通常会唤起东道主族群对于自身的认识,以及加强他们对于自我表达和自身身份的关注。

二、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参与观察”旅游模式成为现在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同时也成为旅游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国家旅游局将2004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种“参与观察”旅游模式将会是21世纪的流行趋势。“参与观察”旅游模式也成为人类学、经济学、营销学、历史学等学科争相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相关文献中,很多学者站在游客的视角对“参与观察”旅游做了探讨研究。邹统钎论证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并把旅游体验分为五种类型,他认为旅游景区的体验应遵循差异性、真实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四条原则去塑造,才能让游客的体验舒畅而独特。*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1期。李旭东从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两个方面分析旅游体验的真实性,认为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是旅游主体本真体验的重要来源。*李旭东:《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吴文智、卢军霞分别运用旅游体验的理论对古村落和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研究,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影响游客体验的不同因素。*吴文智、卢军霞:《基于游客体验的古城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浙江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在围绕游客角度的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对“参与观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实际应用方面,例如在旅游产品营销策划、旅游产品设计以及旅游开发规划等方面。吴文智、庄志民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创新的系统框架,并具体阐述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一系列新方法、新途径。*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刘敏对内蒙古草原的旅游发展做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开发建议。*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9期。在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开发规划方面,魏小安等运用商业分析理论研究,提出规划设计要以情入景、情因景生,最终达到情景交融,通过旅游情景和体验项目的设计,实现旅游者高质量体验需求的满足。*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旅游科学》2004年第4期。在旅游产品营销策划方面,李霞提出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和体验营销的具体实施办法与策略。*李霞:《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冯军提出了五种旅游体验营销模式*冯军、王宁:《论旅游业的体验营销》,《科教文汇》2006年第4期。,等等。

在民族旅游中,族群认同一直是各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有许多研究内容集中在民族旅游强化了族群认同。例如,杨慧以云南民族旅游为例,指出“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的特定场景中,族群意识借助于民族身份的再认同被强化,甚至比以往更强烈,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思想战线》2003年第1期。。凡登堡认为,通过工艺品和民俗表演的促进,旅游能够间接加强族群内部的认同。阿丹姆斯指出尼泊尔夏尔巴人对旅游的参与强化了他们的族群认同。对族群认同变化的研究,许多学者以某一民族旅游社区为田野点,总结分析出旅游情景下族群认同的变化情况。如:赵红梅以丽江白沙乡旅游现况为田野考察内容,一方面通过族群节日、音乐、宗教等微观地透视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内部展演与外部展演方式;同时,审视在“主—客”互动关系类型下,旅游民族的形成与旅游人群的诉求,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文化差异、舞台“真实”与族群认同之内在关系的结论性看法。*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以丽江白沙乡为例》,厦门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有的学者指出“参与观察”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彭兆荣把“参与观察旅游模式”与“某一地方的知识系统”彼此的关联做了重点探讨,他认为在“参与观察”旅游中,游客会设身处地地以东道主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观光猎奇,并且游客会接受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文化互补共存的人类现实,从而使游客与东道主居民的相处达到一种 “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的和谐境界。在以上这些研究中,关于“参与观察”旅游模式对族群认同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少,鲜有学者提及。

“参与观察”旅游作为一种族际交流的方式,是游客到不熟悉的地方和人群中去深度参与和体验,这种深度参与和体验的背后,又代表着来自主客两种文化类型迥异的族群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因此,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族群认同会在深度体验接触中发生怎样的变化?“参与观察”旅游对他们的族群认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所在。

三、田野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田野调查对象

双廊镇位于洱海东北岸,东靠佛教名山鸡足山,西临洱海眺望苍山,南接挖色镇,北连上关镇,与鹤庆县黄坪镇接壤。因门迎碧波洱海,远眺苍山十九峰,集苍洱景观之萃,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双廊处在“萝莳曲”“莲花曲”两曲交界,居沙洲之上,沙洲又有“南诏风情岛”“玉几岛”分列其左右,且“双曲”环抱“双岛”故而得名——双廊。双廊镇是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苍海风光第一镇”,其国土面积218.28平方公里,位居大理市第二位,现总人口17570人,其中白族人口占84.6%。 双廊镇共有七个村民委员会,双廊村是其中之一,也是双廊镇沿湖四个村子中最北端的一个村。双廊镇政府位于该村,包括双廊、天生营和康海三个自然村,人口902户,3578人。双廊是大理市渔业重镇,近年来由于政府对洱海采取保护措施,取消机动船只和网箱养鱼,使渔业逐渐衰退,一些传统的渔业劳作方式也慢慢消失,但仍保留着浓厚的渔文化。

双廊村是百分之百的白族聚集地,具有浓厚的白族民族特色。当地的民间节庆活动如本主节、开海节、三月节和火把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当地的民间艺人也展示自己的白族文化,“大本曲”、“白族调”、白语交流等等无不展现出白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白族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墙灰瓦、淡墨化的白族民居更让外国游客叹为观止。著名表演艺术家杨丽萍、赵青、三宝等知名人士都慕名前来建房入住,更加提升了双廊的知名度。

(二)田野调查方法

笔者于2012年7月对大理双廊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深度田野调查和访谈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试作考察验证和分析。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双廊村,调查对象选取比较广泛,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民族旅游中“参与观察”旅游模式对白族族群的认同影响。主要包括参与旅游业的双廊村居民(RP)、未参与旅游业的双廊村居民(RU)、双廊镇政府工作人员(G)、双廊文化专家(E)、游客(T)和驻客(S)等,共有33位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见表1)。“驻客”主要是指处于“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类中介人群,最早由云南大学人类学者杨慧教授提出,是指以休闲为目的,自愿离开家到某一个地方去参观、访问并长期居留,以体验和享受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杨慧、凌文锋、段平:《“驻客”:“游客”“东道主”之间的类中介人群———丽江大研、束河、大理沙溪旅游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四、“参与观察”旅游模式提升了族群认同

(一)促进族群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云南白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文化、活态文化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当中,传统文化正日趋走向变异和消亡。观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开发模式不当。20世纪90年代民族村寨旅游和建立民族文化村的开发模式,只是具有展示民族文化的功能,而起不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21世纪“参与观察”旅游的盛行,不仅驱除了民族文化的商业化行为,还为当地居民带去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当地居民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积极参与和引导,并大力宣传,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参与体验,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以下几段访谈,可窥探一二。

“很多游客告诉我,他们来双廊除了想一睹杨丽萍的别墅外,主要是想感受一下白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他们说大理古城里到处都是浙江和福建人开的商铺,几乎见不到白族人。当得知我是白族时,他们挺高兴的,除了和我合影外,还不停问我白族的饮食、歌舞和节日等习俗,有时候我就一边介绍一边表演。我觉得我们白族的这些文化习俗挺好的,它是我们祖祖辈辈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把它保护好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RU-008

表1 田野调查对象一览表

“我家的房子是我们白族传统的三房一照壁,很多游客对我们的房子很感兴趣,他们围着房子拍照。有的还和我们吃住在一起,穿我们白族的衣服,跟我们学白族话,还让我教给他们歌舞。有的游客在我家一住就是好几十天,我们家一年要迎来好几拨游客呢。他们放着旅馆不住,说是叫啥子深度体验。他们直夸我们的房子住着舒服,饭菜好吃,民歌好听,舞蹈好看。我们全家都很开心,都很自豪,我们越来越喜欢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了,我们一定会好好的保护我们白族文化,把它传承下去。”——RP-007

“原来,我们白族的一些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搞得不是很好,有的都没有举办过。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我们这里多呆几天,多参与体验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政府想方设法,和白族民众一起深挖文化产品,恢复和重建白族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活动。这些在表现方式和规模上一年比一年扩大和隆重。结果是游客越来越多,民众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我们白族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恢复和强化。”——G-001

(二)消减了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通常指某个民族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中心,以本民族文化为标准,来衡量、评价其他民族文化的行为,这种行为较普遍地存在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陈修岭:《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失真与族群认同构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民族旅游中,由游客带给东道主地区的强势文化和处于民族边缘地带的弱势文化之间的碰撞是难免的。但白族文化本身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也是游客前来专门参与观察的边缘文化。“参与观察”旅游模式缓和了强弱文化之间的碰撞,消减了文化中心主义。双廊白族村是“参与观察”旅游模式消减文化中心主义研究的一个很好的个案。当地传统的居民建筑、原生态的民族歌舞、饮食服饰、民俗节庆等,是吸引游客前来“参与观察”旅游的主要原因。“参与观察”旅游拉近了旅游者和东道主居民的距离,加深了游客对东道主地区的文化认可。因此,“参与观察”旅游模式促进了和谐旅游的发展,是消减文化中心主义一个重要的因素。

“来双廊之前,一直以为在所有的民族文化当中,只有汉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前一段时间过来旅游,才知道白族文化原来如此灿烂、丰富,这里的住宿、饮食、服饰、舞蹈等都体现了白族文化的鲜明特点。我被这里的文化深深吸引住了,对于白族的书法文化艺术,尤其是白族民居建筑上的彩绘和题字非常感兴趣。我现在就住在村子里,跟着一位老先生学习这些建筑书法绘画艺术。”——S-003

“原来一直以为,白族地区荒凉贫瘠,民众穿戴也是破衣褴褛。来到这里才发现,白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服饰美丽夺目,有我想都没有想过的奇风异俗,田园民居独具特色,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这里还有很多数不胜数的美味可口的饮食。这次双廊之旅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也是一次充满了神奇、梦幻的旅行。 ”——T-005

(三)加深了东道主地区居民的族群卷入

族群卷入是指族群成员对本族群文化元素的保留程度和参与族群活动的积极性,是衡量族群认同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语言使用、服饰偏好、饮食习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的操守、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偏好等方面。族群卷入也是提升族群认同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在田野调查中,大量的游客涌入双廊村,享受一段难忘之旅,深度体验当地原生态文化。很多游客参与到村民的传统生活,比如和村民一起捕鱼、制作当地小吃、学习手工艺、歌舞表演等。改变了有别于在传统旅游模式中游客理所应当享受服务的习惯。对于游客来讲,“参与观察”旅游可以实现由“客人”向“主人”的角色转换,在参与当地村民生活的过程中去欣赏他者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东道主来说,作为“他者”文化的持有者,在为游客提供参与体验旅游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收益。在与外来游客的互动中,当地村民认识到了自身族群文化的吸引力和价值利益。因此,他们会在“参与观察”旅游的需求下重新“寻找传统”而加深族群卷入。

“就拿穿着来说,在旅游开发之前,这些年我们这里变化很大,原来大家穿的是白族老服装,和外面人接触多了,大家就不怎么穿了。近几年,搞旅游开发,村子里建立旅游公司,开发客栈、旅馆,还要组织村民做一些表演活动,来吸引游客,大一点的客栈里的服务人员要穿白族服装,讲景点的导游要穿白族服装,村子里组织的表演也要穿白族传统服装的,甚至来这里旅游的人也买白族服装穿,熟悉的衣服又回到了身边,游客喜爱我们的服装,我们很开心,也很自豪,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回来了,我们也加深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RU-003

“以前的白族都害怕向别人说自己是白族,觉得这儿偏僻、贫穷落后,而现在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是白族。因为自从搞起了旅游开发,他们的经济收入比原来提高了很多,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他们不仅向游客展示白族文化,而且还让他们的孩子来我们这里学习白族传统文化。”——E-001

五、族群社区开展“参与观察”旅游模式的举措

(一)改变传统“走马观花”式旅游

在传统旅游中,游客的出游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疲于奔命,游客的一切活动要听从团体的安排,消费的内容多是在固定的时间游览固定的旅游景点。由于游客不能深入到东道主地区,而传统的旅游产品不能内涵外化,使游客无法深刻体会到东道主地区的文化价值,从而印象淡漠,容易形成民族旅游中文化“中心主义”和民族狭隘观。“参与观察”旅游改变了传统“走马观花”式旅游。在大理白族婚俗中,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各个村寨的婚俗也有所不同。原来的传统观光旅游使游客觉得白族婚俗表演低俗、无趣,甚至让游客对白族婚俗的认识进入了某种误区之中。但游客在参与观察体验中发现,白族婚俗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婚俗相比,白族婚俗带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双廊镇双廊村是个典型的白族村寨,至今任然保留着择吉日、拜本主、搭彩棚、迎亲、掐新娘、拜天地、宴请宾客、回门等传统的婚礼习俗。游客作为“参与观察”旅游的主体,以景色秀丽的苍山洱海作为旅游观光的背景,转换游客的角色意识,吃住在白族人居民家中,可以让游客以白族人家人的身份参与到白族人婚礼习俗中去,拜本主、迎亲、喝喜酒、迎新娘,使游客能充分领略白族婚礼习俗的丰富文化内涵。在“参与观察”旅游过程中,能够使游客动手、动脑、动眼地全身心参与进去,最大限度地观察体验文化持有者的生活,能真正地做一回白族人。对东道主双廊村民来说,在提升了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的同时又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为自助游提供生活化的便利服务

自助游是指旅游者在开展旅游活动时,不借助导游人员,完全根据自身的爱好自主选择旅游目的地、自主确定旅游线路与行程,部分借助甚至不借助旅游中间商的安排,旅行中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事项全由自己决定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谢彬:《我国自助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自助游包括背包自助游、驾车自助游、结伴自助游等。“参与观察”旅游游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助游游客,为了能够在族群社区更好地开展参与观察旅游,旅游接待者为自助游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至关重要。

传统观光旅游中,旅游产品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为游客提供的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是否符合标准,旅游服务主要关注旅游产品的质量,而很少注重游客的感受和体验,缺乏与游客深入的沟通以及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相比与传统观光旅游,自助游对当地旅游经营商和社区居民的依赖性更强,旅游服务更加强调的是对旅游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和服务,使游客感受到被关怀、被尊重。例如,双廊村是百分之百的白族聚集地,具有着较强的白族民族特色,双廊村村民本身就是被游客体验的对象。当地居民为自助游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至关重要。另外,双廊村旅游服务的准入门槛低,监管难度大,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地旅游资源环境的开发情况、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规范程度以及村民的卫生习惯,都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参与观察感受。因此,要提升旅游目的地服务水平,为自助游提供便利。在现阶段,双廊村的旅游接待者应更加重视游客面向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目的地环境等方面的诉求,尽可能用游客的思维提供生活化的便利服务,创造宜游、宜业、宜居的整体环境。另外,要提升旅游接待者的人文素养。这样不但保障了旅游服务的质量,而且增强了少数民族族群认同感,使其核心文化价值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承和长久的传播。

(三)改变政府的旅游管理观念和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参与观察”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模式,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现在一些地区把发展旅游的目标看得太直接,有些地方甚至就从GDP角度来理解旅游,这种认识过于短浅和急功近利。首先,政府要改变旅游管理观念。双廊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政府人员应转变旅游管理观念,提高认识,不仅要看到开展“参与观察”旅游的直接效益,更应看到它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参与观察”旅游,游客与东道主居民之间进行感情的交流,他们之间的文化也实现了交流,那么文化就“活”了起来,这对推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以及加强民族地区的族群认同是其他行业所无法取代的。

其次,政府要注重和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和融合。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塑造“参与观察”旅游体验中,当地居民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在“参与观察”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方面,当地居民的态度对此也具有很大影响,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构成游客“参与观察”旅游体验友好氛围的必要部分。双廊村自然历史与文化资源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双廊村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同时他们也是对当地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环境保护的主体。所以,在“参与观察”旅游开发中,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其中,要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和融合,他们是双廊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承载者,要致力于双廊“参与观察”旅游与社区同步发展。

最后,政府要改变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双廊的民族文化与自然资源发掘力度不够,“参与观察”旅游主要集中在双廊和大建旁,这两个村子主要以小型客栈住宿与餐饮服务为主,但在民族文化、渔文化展示方面出现短板,广袤的山区旅游资源也因交通、水源等问题闲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以古渔村保护为主线,注重文化保护与开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鼓励老百姓恢复传统文化,发掘优势资源。利用名人效应,多渠道拓展旅游宣传,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

六、结论

民族地区的异文化对“参与观察”旅游模式而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它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异地文化的消费需求。从本质上说,“参与观察”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利弊相互消长。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双廊村村民在“参与观察”旅游模式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比如民族传统的失落、民族文化的失真、民族道德的失范、社会生态环境失衡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参与观察”旅游的开发为双廊村在经济和文化上带来积极的影响。例如,村民的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参与观察”旅游对族群认同的提升,推动了族群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消减了文化中心主义、加深了村民的族群卷入等等,都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双廊村村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族群认同的加强,是充分建立于他们在“参与观察”旅游模式中与游客的直接参与和互动,并且这种旅游模式影响了许多村民的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民族身份。游客与他们的亲密接触和深度体验,唤醒了村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觉,使村民明白祖先传承下来的的东西是无价之宝,外地游客来到双廊就是为了“参与观察”和体验白族文化。所以,双廊村民穿起来久违的民族服装,与游客载歌载舞;被搁置在屋角、楼下的生活用具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被摆放到了显眼的位置;短时间内双廊村民在家里搞起了白族特色餐饮和住宿接待;虽然他们有些人很喜欢现代化的建筑,但是村民依然把新房建成白族传统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式风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和族群文化认同。并且这一时期的族群认同超越了他们曾经在历史上记载的白族。今天双廊村村民正以一种强者文化的自信接受着多元文化共存的挑战,并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中提升、强化着族群认同。

(责任编辑:陆影)

2014-10-09

戴瑞敏(1979—),女,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 张世均(1963—),男,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族旅游中文化移植、失真与族群认同——以云南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项目编号:12YJCZH018)、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符号再造与社区认同”(项目号:J14WC52)的阶段性成果。

C95

A

1003-4145[2015]09-0095-06

猜你喜欢

白族族群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多元民族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