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略石油储备构建美元蓄水池
2015-04-18冯跃威
□ 冯跃威
只要美国能够保证中东等产油地区动荡且可控,世界各国就需要建立更多的战略和商业石油储备,就需要更多的美元沉淀在石油储备上,也就会有更多的美元成为“死当”。
随着油价暴跌,不断有外媒报道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相关状况。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这一概念也成为此轮油价下跌期的关键词之一。而国家发改委在1月28日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原油加工企业商业原油库存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建立最低商业原油库存制度,确保国内石油市场稳定供应。
构建全球性战略石油储备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供给中断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在二战后的60年中,全球至少发生过14起。从这些事件的基本特征看,中断时间持续最长、中断量最大、中断量占该时期产量比最大和中断强度最大的事件都不是发生在人们所称的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被危机中,只有价格波动最大的那次供给中断事件是发生在第一次石油被危机中。因此,从石油供给中断事件综合影响力看,若没有美国人在背后运作和支持油价上涨的话,油价几乎不会有大的变化,进而使供给中断的国际影响力趋近于零。即使有个别供给中断事件会出现油价巨幅波动的问题,但若剔除美元超发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因素,其中断效力对国际的影响力也会大打对折。
□ 全球至少有5000亿美元沉淀在石油储备上。李晓东 供图
进入19世纪60年代后,产油国陆续在欧佩克的支持下,通过国有化运动使西方的国际石油公司失去了对产油国资源资产的控制权和定价权,再加上石油供给中断的威胁,使国际石油公司特别期待能由政府牵头组建一个能与欧佩克组织抗衡的消费国的国际组织。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再次使用石油禁运的手段,使部分西方国家的确受到冲击。恰在此时,为了避免如脱缰野马般的超发并成为欧洲美元进一步冲击美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和对美元霸权地位进行的挑战,美国政府努力地为这些欧洲美元寻找稳定的栖身之所。而石油禁运、被禁运国的痛苦,以及西方国际石油公司“复仇”的期待交织在一起,让美国在这一系列事件外发现了可以沉淀超发美元的极佳的“蓄水池”,那就是构建全球性的战略石油储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倡导下,1974年11月,在法国巴黎成立了政府间合作组织——国际能源署(IEA),它隶属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是一个自治的机构。IEA由28个成员国组成,拥有来自其成员国的190位能源专家和统计学家。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等。它要求成员国持有的石油储备至少应相当于上年度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并在出现石油短缺时,该机构在成员间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即当某个或某些成员国的石油供应短缺7%或以上时,该机构理事会可作出决定,是否执行石油分享计划。该机构各成员国根据相互协议采取分享石油库存、限制原油消耗、向市场抛售库存等措施。
为此,不少政客甚至是学者对这一机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将其作用无限夸大,认为一是可以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的冲击程度。二是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为调整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三是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特别是在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保市场”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四是为石油进口国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设置了一道防线,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战略储备真正的作用是抑制油价的上涨。然而,美国人却在西方主流媒体上这一片赞美的舆论声中,再次巧妙地以集体石油安全利益为由,完成了对超发美元在石油上的进一步沉淀,并且是犹如“死当”般地沉淀。
战略石油储备变成美国治理全球的工具
1975 年12 月,美 国 国 会 通过《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A),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至1980年美国仅建有1亿桶的储备规模,但第二次石油被危机后,到1981年却猛增到2亿桶。尽管这一年的年均原油价格还在每桶37美元的高位运行,可美国购进的战略石油储备仍高达每天33.6万桶。市场越是担忧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将会造成供给减少,对原油供给缺口扩大的预期就会越大,抢购原油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的欲望也就会越强烈,实际需要的美元现钞就会越多。进而,可以顺利地消化与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并急需扩建战略石油储备的OECD国家手中的部分美元现钞,减少其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战。欧佩克产油国也因此会受益,造成原油销售收入增多,回流美国的石油美元增加。最终,协助美联储并促进上世纪80年代美元步入强势轨道,并实现美联储将通货膨胀挤出的货币政策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OECE国家集体帮助美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无成本”地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到1982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增加到3亿桶,到1990年接近5.9亿桶。笔者曾经对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绩效进行过研究,其中,到2011年11月,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平均购置成本约为每桶28.86美元,而且,美国通过对各种国际事件的运作,使其战略石油储备油的采购成本不仅没有上升,而且还在下降。
从全球石油储备规模看,美国仍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到2011年10月,IEA战略石油储备规模达到15.26亿桶,商业储备40.92亿桶,总计储备量为56.18亿桶,而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储备分别是6.96亿桶和17.7亿桶,分别占IEA储备量的45.6%和41.79%。因此,仅IEA除去美国后就有2000亿以上的美元被沉淀在石油储备上,若再加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量,全球将至少有5000亿美元被沉淀,像守株待兔的农夫,死守在美联储身边,用血汗挣得的长期处于贬值状态的美元换得石油储备,耐心等候着石油供给中断或油价暴涨的再次来临。
从对产油国的影响看,自建立了全球性的战略石油储备机制后,产油国石油禁运的武功就已“全废”。即使随后由美国策动的几场围绕着产油国展开的局部战争,所造成的每日区区100万至200万桶的供给中断也犹如泥牛入海,在不出半个月或在战前就可完全被庞大的供给市场填补。即使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也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宣誓,并顺便实现库存原油的轮换,减少轻质烃逃逸造成的原油品质下降。
石油战略储备待商榷
美国用“供给中断”这等美好的、童话般的预言将全球忽悠并催眠。于是,只要美国能够保证中东等产油地区动荡且可控,世界各国就需要建立更多的战略和商业石油储备,就需要更多的美元沉淀在石油储备上,也就会有更多的美元成为“死当”,美国即使再继续超发美元那也不是个事儿!正因如此,二战后美国就不断在中东地区找盟友,扶支柱,灭盟友,建平衡。结果是推翻摩萨台、逼走巴列维、绞死萨达姆、消灭卡扎菲、搅乱巴沙尔,近期又借IS(为其提供军火)搞垮了马利基,美国人很忙!忙的就是要让更多超发的美元沉淀在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等资源资产上,解决企图对美元霸权构成冲击或挑战的货币及其国家的威胁。
回望中国,在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应该大力构建国家级战略石油储备时,美国人还真就躲在壁炉前偷着乐呢。中国若建战略石油储备,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体量,别说90天,就是建立60天的储备也需要6亿桶,即使按每桶50美元计算也最少需要300亿美元采购原油。在帮助美国消化了超发的美元,占用了政府可支配资金后,也未必就能换来供给安全。在美国亚太再平衡中,已将60%海空军力抵近中国部署,一旦发生冲突,首选的打击目标必有战略石油储备。所以,战略石油储备安全吗?有必要做石油战略储备吗?这些问题都值得商榷。
庆幸的是,2015年1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意见》,要求建立最低商业原油库存制度,确保国内石油市场稳定供应。应该说,这是政府在能源安全管理方面向市场化迈进的重要一步。尽管该《意见》还有可完善的空间,但正朝着正确的方向买进,而且是向风险最小的一种储备方式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