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建筑装饰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2015-04-18袁新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教装饰校企

焦 涛,袁新华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外事处,郑州 450064)



新常态下建筑装饰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焦 涛,袁新华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外事处,郑州 450064)

建筑装饰专业职业教育为河南地域经济发展业已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模式的新常态下,为适应新型城镇化,破解建筑现代产业化下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必须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对接行业发展新需求。经过分析专业和职业教育的新特色,提出构建“校企联合体”模式,有利于在建筑装饰职业教育中突围并形成创新特色。

新常态;建筑装饰专业;产教融合模式

一、新常态下建筑装饰行业环境分析

建筑装饰行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得益于行业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持续转变行业和企业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绿色发展意识增强,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等新技术及应用;创意设计的地位逐步增强并已得到普通居民认同,装饰设计成为行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文化、艺术、技术密集型的关键要素之一;标准化设计、一体化装修、工厂化生产、装配化现场施工、信息化管理等要素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加快资源整合、提高成品化水平的基础上,建筑装饰工程中应用的标准化、工业化、成品化部品、部件比重有新的提升。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及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住建部第22号令)对建筑装修装饰行业企业资质标准、实施做出明确规范。新资质标准体系的实施,有利于经济新常态下形成宽进严管的体制,也有利于形成建筑装饰行业的创新创业机制,将会激发建筑装饰市场的活力,特别是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独立创业将更为有利,将会产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业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随着城镇化率加快和提高,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这些为建筑装饰行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和挑战。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建筑装饰企业的国际化机遇将会显著增多,特别是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空间将有较大扩展。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国策,也是宏观经济调整和优化结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基本途径。在城镇化过程中,将为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包括建筑业、装饰装修业、建材业等组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未来10年,中国将保持每年20亿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量,为建筑装饰行业带来巨大的新市场增量。

但是,建筑装饰行业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必须加快通过变革生产方式来实现行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环保、节能、绿色、低碳及产业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转变,适应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要求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研发新型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巩固建筑装饰设计的行业龙头地位。装饰设计不仅体现文化传承,也承载着现代科技技术应用,是国际竞争中最激烈的领域之一,肩负着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艰巨任务,为提高设计技术水平,繁荣设计创作服务。但当下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的供给侧短板。据统计,到2014年底,建筑装饰行业从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仅占从业者总数的15%左右,而施工现场劳动力老化现象日益突出,年青技术工人补充严重不足,从业者队伍的年龄、性别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人力资源紧缺的现象会随着优质劳动力年龄老化、新生代劳动力技术薄弱、职业目标不明确等因素而日益加剧,行业将面临优质劳动力断层的严重局面。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匮乏导致的新材料、新技术推广缓慢,技术陈旧、工艺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行业已经到了改变施工作业方式的临界点,必须通过技术升级才能解决,更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要素。[4]

建筑装饰业在河南地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已得到彰显。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国家战略的实施等,使河南建筑装饰企业得以迅速壮大,在大型及特色工程中、在“四新技术”应用、在绿色建筑、环保空间创造等领域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然而技术技能人才等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仍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建筑装饰专业职业教育特点分析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机遇期,职业教育肩负着“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增强培养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的重大历史使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5]

河南省在职教攻坚计划等战略的实施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理念、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作模式上,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模式、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引厂入校等合作模式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仍然很难突破企业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低、学校一厢情愿的局面,很多情况下“工学结合”往往停留在个别实习实训环节;校内模拟实训虽有增加,但其空间上的片面性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实际工程项目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岗位技能与知识对接欠明确,致使出现学生职业生涯模糊、盲目考证;从而造成一方面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毕业生面临就业质量不高及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乏力现状。究其原因,是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作模式局限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良,即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束缚,难以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衔接不到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仍然受专业体系框架的制约,基本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导,通过理论学习来引导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而非从各个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培养目标,从而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衔接不到位现象。基于此,无论校企合作的形式或名称怎么改变,都使其无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束缚。

(二)课程内容滞后于岗位需求

教学体系及内容仍然以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导,课程内容往往以出版的职业教育教材为主导,由于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时间限制,造成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于行业快速发展和岗位需求,根本无法适应装饰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局面。

(三)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相对缺少

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但缺乏工程实践,尤其是大型项目和特色项目全过程的实践锻炼,所以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专业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往往难免眼高手低,即便考取了相关职业证书,也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而企业一线工程师、设计师的工程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水平高,但缺乏教学经验,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相对较弱,加之工作繁忙,很难独立参与教学工作,造成“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四)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常被比喻为象牙塔,学生的学习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对企业岗位与流程认知较少,部分学生在吃苦耐劳、责任心、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缺乏,对创新创业更是缺少正确的认识,误以为创新是高科技领域和高学历人士的事,总认为创业对于穷学生更是遥不可及,最终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耐心和信心,缺少职业规划和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显然,改良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新常态下的市场人力资源供求关系迫切需要建立起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如何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内涵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2015〕36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豫政〔2015〕31号)的颁布实施,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起全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已迫在眉睫。

三、“校企联合体”产教融合模式构建

(一)“校企联合体”产教融合模式构建理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建立起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要转变合作观念,不能仅考虑企业能接纳多少人实习或就业,能给学校资助多少资金及设备,还要考虑学校为企业培训了多少工人,给企业带来了那些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认识到随着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过去那种“等”“靠”“挖”的方式都不可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必须要把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行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大职业教育投资,致力于学习型、创新型团队建设,才能真正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形成企业在人才、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6]

因此,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必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动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校企联合体”是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所谓“校企联合体”,就是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装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工作室从企业承接的项目中筛选出适合建筑装饰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项目任务,如设计员岗位,初级阶段可以是读图、抄图的任务,中级阶段可以进行初步设计与施工图绘制,高级阶段可进行一般建筑空间的室内设计方案图(效果图)和施工图的设计与绘制;企业遴选的项目任务可以是中小户型家装室内设计、小型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沿街小型专卖店设计、中小型餐饮空间室内设计(快餐店、咖啡厅、小酒吧、特色中餐馆等)、小型娱乐空间室内设计、售楼部室内设计等。然后由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通过项目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岗位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校企联合体实现了学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的融合、专业与职业的融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产品与作业的融合。

当然,随着校企融合的深入,“校企联合体”可以发展成为独立运作的装饰企业;也可以和职业院校合作建构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还可以发展成为企业与学校共建共管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中心、培训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还可以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机遇,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建设成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如家具原创设计、灯具原创设计、软装设计等都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7]

(二)“校企联合体”产教融合模式构建

“校企联合体”产教融合模式是基于创新创业、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环境下,以敏锐的视角找准建筑产业现代化中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切入点,以现代互联网、 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以行业与专业紧密衔接为纽带,切实构建校企共同培养团队、共同获得收益成果、共同促进现代建筑科技技术成果转化的融通平台。建筑装饰专业具体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联合体”产教融合模式构建模型

1.构建现代学徒制平台。在工作室中由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和学生形成直接的师徒关系。通过师徒之间传帮带的方法,让学生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并接受良好职业素养的熏陶。因而,师傅就成为工作室的核心,所以,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企联合体”校企融合模式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

2.构建相适应的专业拓展平台。构建与“校企联合体”产教融合模式相适应的专业教学体系,坚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符合职业岗位标准的原则,针对行业企业对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项目教学模块,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校企“双主体”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体系。

针对建筑装饰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主要是围绕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两大环节,以“装饰工程工作过程”为基础,逐步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的以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设计员等工作岗位为核心的项目教学体系。按照“营造真实性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践”的原则,营造与装饰企业生产一线相一致的职业环境,满足“教、学、做”一体化;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逐步将课堂建到工作室、实训基地、创业园等,从而使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独立单项技术实践向综合性工程实践逐步过渡,提高学生的综合实操能力,实现“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训练——岗位技能实训——较高质量就业——主动自主创业”的顺利衔接。

3.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平台。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的评价模型,构建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同完成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并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任务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践、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 允许学生跨学期、甚至跨专业学习和参与实训,允许学生保留学籍自主创业。

4.构建研发创新和创业平台。一般高校都拥有相对健全与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和科研队伍,高学历的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创新研发能力,通过工作室可以与企业构建起新的研发队伍和平台,可以结合建筑装饰工程实际和行业发展趋势,在绿色、环保、节能、产业化、信息化等方面开展深入的技术创新合作。该平台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和质量,有利于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研发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创业发展。

总之,“校企联合体”的校企融合模式,使高职院校与装饰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企业由此建立起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员工培训和再教育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相对健全与完善的院校技术研发体系,实现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学校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解决了项目教学的项目任务问题,降低了校内模拟实训的成本,避免了模拟训练的片面性,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因而,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体”的校企融合模式,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全面服务当前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1]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2]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

[3]王建良,叶圣燕.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

[4]刘颖,宋立.创新驱动战略下安顺的后发赶超[J].安顺学院学报,2013(2).

[5]王本明.2012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3).

[6]史文学.季昆森:生态文明是永续发展的文明[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3(6).

[7]徐恒亮.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创新价值和战略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

(责任编辑 赵冰)

Research on the Patter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ity

JIAO Tao, YUAN Xin-hua

(Foreign Affairs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He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Zhengzhou 450064, China)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major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Under the new normality of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the architectural field and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nee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ttern of "School-Enterprise Joint Operation" is conducive to break through and form innovative feature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new normality; the major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the patter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2015-11-07

焦涛(1968—),男,河南沈丘人,硕士,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外事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技术应用。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6.024

G712;TU238

A

1008-3715(2015)06-0113-05

猜你喜欢

产教装饰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装饰圣诞树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