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实践机会 引领主动学习——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5-04-17杨艺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动手三角形创设

杨艺辉

(诏安县红星乡中心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因此,教师应以此为指导,更新思想观念,在平时教学中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作用,引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实践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的思维品质。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具体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与规律,采取直观形象的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创设出生动的问题情景,充分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直观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的全过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今后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说”引发,各抒己见

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语言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在具体课堂学习情境中,它不仅是师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要结合具体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话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大胆地说一说,发展思维与表达能力。具体做法为: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说的兴趣。第二步是在小组里说。在小组里,人数较少,彼此间亲密无间,学生有机会、有时间说,也敢于说,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三步是在班级说。在小组说的基础上,让他们在班上各抒己见,“各逞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全班互动交流和评价中获得启发,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这样创设“说”的氛围,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既说“其然”,又说“其所以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单位×数量=总价”应用题时,教师先模拟“买卖商品”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话题环境:“顾客A 到商店买排球,每个排球45 元,一共买了4 个排球,应付多少钱?”学生在“买卖”活动中,首先利用生活经验准确理解这个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然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根据自己喜爱的物品,模拟刚才的“买卖”活动。活动一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用自己喜爱的物品“说”出很多不同的内容,如:

(1)“每本笔记本8 角,6 本一共多少钱?”

(2)“每千克梨子6 元,2 千克要多少元?”

(3)“每本练习本5 角,2 元可买多少本?”

……

待学生活动结束,笔者再让各组说出各自答案,同时说明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最后引导大家集体归纳它们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位×数量”,以及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这里,学生面对具体熟悉的问题,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说”的训练环节,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整节课气氛十分活跃,不仅感知了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学到了基本知识,理清了思路,提高了“说”的能力,同时还从中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增强认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热情。

二、以“动”引领,自主探索

好动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试验、演练,使他们积极、自觉地调动各种器官协同作用于对问题的理解、对概念的认知。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要开拓思路,依据不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动手操作训练的环节,引导他们进行比一比、拼一拼、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好动、好玩的特性要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因而所获得的知识结果更为深刻、牢固,所构建的知识结构更为灵活,而不再是浅层次的认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课前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利用带来的三角形,进行自由拼合,并思考讨论:“这样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当大家通过动手拼合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后,笔者又要求“计算出平行四边的面积”。紧接着,笔者启发学生观察比对:“这个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有什么办法来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笔者又让大家拿出三角形,把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都画出来,分别量出其“底”和“高”,并进行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不管以哪条边为底而以这条边对应的高来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其面积均相等。”就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手计算,完整、深刻地认识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及其应注意的事项。

这样的教学,摒弃了抽象、空洞的说教,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学得活泼,学得有趣,气氛活跃,不但准确、全面地掌握了基本知识,获得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动手的能力,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发现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与品质。

三、以“问”激发,自主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人类思维的开始,是对外部世界客观真理展开探究的起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好奇心强是孩子的突出特性之一;他们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上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加以解决。实践证明,问题提得多,思考得也多,学习自主性也就体现得越充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100 以内数的组成》时,笔者先教给各个数位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十几”。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座位或家里人有关的任意两个数提出问题”。问题一出,学生就积极地进入思考状态,接着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奶奶65 岁,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有的问:“爸爸34 岁,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笔者微笑着给予肯定、赞许。这样“发问”环节之设,内容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学生身上、身边,引发了他们极大的思考热情,个个争着提问、作答,气氛热烈。在学生充分设问的基础上,笔者再引导他们针对具体问题,运用学到的知识去一一寻找答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内在积极作用,引领他们去“说一说”“动一动”“问一问”,以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与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主动投入对知识的探究,促进自主学习、探索、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增强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B.A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步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猜你喜欢

动手三角形创设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动手画一画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