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没有曹刿 鲁国在长勺之战会失败吗——从一道中考填空题说起

2015-04-17叶珠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庄公鲁庄公鲁国

叶珠妹

(永安市第三中学,福建 永安 366000)

2011 年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有这样一道填空题: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用原句回答)(3 分)。答案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个题目意在考查学生古诗文积累运用的能力,考试的指导方向是正确的。但这个命题真的成立吗?

诚然,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抓住有利的作战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指挥军队大举进攻,在敌方“辙乱旗靡”时,“遂逐齐师”,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但假如没有曹刿,鲁国就真的一定会在长勺之战中失败吗?接下来,笔者试着分别从鲁国、齐国这两个战争中的对立国家的情况来进行分析。

一、鲁国方面

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鲁庄公是一个“不能远谋”的平庸君主。面对曹刿“何以战”的提问,他先后将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不能遍及百姓的“小恩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但其实,就“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比以分人”一句,或多或少地说明了鲁庄公也算是一个清廉的君主;而后,鲁庄公终于还是指出了“可以一战”的制胜关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为,必以情”,即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众所周知,取信于民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由此,更能肯定鲁庄公本就勤政爱民,拥有老百姓们的支持,才能在大敌当前之时,以此为战。

我们进一步考察《左传》相关记载。《左传·庄公十年》载:“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二月,公侵宋。三月,宋人迁宿。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另在《左传·庄公十一年》也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1]可以看出,鲁国能否取胜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而这显然不是曹刿的功劳,曹刿只是引导鲁庄公意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罢了。

再从另一个方面看,鲁庄公没有任何君主的架子,他愿意接见一个平民,并且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足以说明他具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在战争中,能放手让曹刿指挥战局,显示了他任用贤才的胆识;而在战后还能虚心向曹刿请教取胜的原因,更说明了他不耻下问的品质。总的来说,鲁庄公是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有这样的明君,谁会不愿意为他卖命呢?即使没有曹刿站出来,也会有其他贤者愿意站出来为国效力的。

而事实确是如此。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这段话说的是,公子偃对鲁庄公说:“宋军军容不整,可以战胜;宋军一败,齐军必然回国。请您攻击宋军。”鲁庄公不同意。公子偃从雩门私自出击,用老虎皮蒙在马上攻击宋军,鲁庄公领兵跟着进攻,在乘丘把宋军打得大败,齐军也就回国了。

在这里,没有曹刿,出现了公子偃。公子偃在鲁庄公不同意的情况下,把握战机,乘宋军军容不整的时候,巧妙地用老虎皮作掩护,击败了宋国的军队,一举瓦解了齐宋联盟。尽管鲁庄公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君主,但因为他的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开明作风,使得他身边不乏为国效力的有识之士,这是两次战争得以取胜的关键所在,是鲁庄公的功劳。

二、齐国方面

事实上,没有曹刿的“长勺之战”,齐桓公的军队也照样会“败绩”。

《左传·庄公九年》记载:“九年春,齐人杀无。公及齐大夫盟于既。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冬,浚洙。”[1]

彼时,齐国的公子白刚刚杀掉了与之争夺王位的公子纠,国家刚刚安定下来。战争结束还不到四个月,军队还没有时间进行充分地修整;而且,齐国国内的改革行政刚刚推出,来自士农工商阶级的士兵们,面对国内大好的形势,根本无心恋战。管仲一语道破个中原因:“军政未定,未可用也。”[2]

如此一个人心散漫的军队,没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又是属于侵略战争,当然很容易就败北,“三鼓”之后,自然一哄而散,这间接成就了曹刿。

可以说,鲁国得以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手的力量还不够很强大。从《左传》中,我们知道,后来管仲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齐国日渐强大起来: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仅仅过了三年,齐国国力变得强盛,齐桓公终成霸业,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试想,如果鲁国面对的是三年以后这样充分整编过的齐国三军,曹刿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左传·庄公十三年》载:“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夏六月,齐人灭遂。秋七月。冬,公会齐侯盟于柯。”[1]

由此可见,假若没有曹刿,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也不一定就会失败。所以,本文前引“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一命题说法是不成立的。而要使命题成立,可以这样表述: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可能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如此一来,命题才能严密。

我们常说要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靠的正是文言诗词,如今,孩子们对这一最宝贵的中华文明如此生疏,那么他们究竟能够传承什么样的中华文明呢?日后,他们要凭借什么去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呢?

不可否认,文言诗词对初中生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也正是这样,更说明其中蕴含了精深的文化内涵,是值得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耐心学习的。因此,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增加文言文教学的课时,探讨能使学生更好理解文言诗词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因噎废食”,索性降低考试难度。担心学生们学不会文言文,于是越考越简单,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降格以求的结果必然是文明传承工具的消亡。本文前段所论的曹刿题表述不周,难道不正是设题者缺乏考据之功而想当然吗?

因此,笔者以为,当今之计,应当加大古诗歌与文言文的考查难度与灵活度。如此一来,能迫使教学一线教师深入钻研文言古诗的教学方法;涉及、勾连多个文本的灵活考察,既能引起学生们对文言诗词学习的重视,更能转变教师对文言诗词的教学重点,即由之前的诵读背诵为主转变为讲解字词内容为主,切实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文言诗词的积累、理解与运用的水平。

[1]左丘明.左传[M].郭丹,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3]管子[M].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庄公鲁庄公鲁国
东野稷驾马车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秘诀胜齐国
柳季与岑鼎
郑庄公形象讨论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掘地见母
第三只眼看庄公
其实“庄公”也可敬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