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策略
2015-04-17牛卫红
牛卫红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笔者在日常听课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现高年级作文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执行课程标准时落实不到位或者超标拔高要求;指导方式单一,不少教师都是采用“范文引路——讨论拓思——自由写作”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修改作文(含自改和批改别人作文)意识不强,能力不高,提高缓慢等诸多低效、无效现象。那么,如何提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本清源
(一)重视基础字词教学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并非个别,甚至已经成为阻碍小学生习作的一大拦路虎。这就要求教师要回归课标,夯实语文基础,尤其是字词基础。作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其表达最终是通过字词呈现出来的。虽然高年级已弱化字词教学,但新课标要求5-6 年级的学生“认识3000 个字,学会2500 个字;有较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小学生只有有了一定量的字词积累,才能打好表达、阅读以及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字词的扎实掌握、理解和运用。一句话,作文教学离不开语文基础字词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作文中错别字频现、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现象。
(二)关注句式积累运用
我国小语界泰斗崔峦先生认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等。[1]丰厚的语言积累也是写作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基础,尤其是句式的积累及运用。在2014 年首届全国青年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华东师大吴中豪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学生语感的优劣取决于其掌握的句式多少,句式掌握越多,则语感愈强;反之亦然。“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2]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句式储备,要逐字逐词地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无异于精卫填海,不知其终矣。
(三)强化构段谋篇意识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课外阅读文本中更有丰富学生积累的广阔天地。学生阅读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丰盈着迷人的结构美。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章的谋篇布局之妙,并且有意识地积累构段谋篇的一些常见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模仿运用开始,逐步学会自主进行创作。例如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积累文中写景的曼妙词语,更应让学生积累文章“总——分——总”的写法。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拥有丰富的积累,作文时才能信手拈来。
二、多种形式指导,构建有效教学
小学高年级一周仅两节习作课,在两节课时间内要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颇具难度,加之当前不少教师采用的习作指导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习作指导高耗低效的现象并不鲜见。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营造开放课堂,引趣激励
新的课程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大为提高,因此必须营造一种具有新型师生关系、信息交流便捷、使学生享受学习乐趣的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来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这样的课堂,在作文教学上尤其适合。
因此可以做这样的设计,让作文教学有序延伸:从时间上可以从课内延长到课外;从空间上,可以使之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到社区,甚至到学生们的旅途中;从形式上,可以从命题作文延伸到课外写生、写日记、做读书笔记、编辑小报等方面……这些措施必然为小学生所喜爱并带来作文教学的开放性。例如学了(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这部影片,然后在上一单元学习写读后感的基础上试着学写简单的观后感,体会读后感与观后感在写法上的异同。又如,厦门金山小学一位语文老师在上习作课前,发现学校春天炮仗花开得非常绚烂的特点,习作课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炮仗花,话说炮仗花,现场指导学生写作。这次习作课效果很好,好几位学生的习作被选登在《厦门晚报》小记者专栏上。
(二)注重读写结合,迁移得法
叶圣陶先生一贯认为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为学生独自看书作文打下基础。教学时,只有让学生习作有“样”可依,迁移得法,才能克服畏难心理,提高教学实效性。“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3]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在阅读阶段不断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写法上得到启发,从读学写,从阅读自然过渡到作文。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16 课《桥》为例,可以试着进行这样的读写迁移训练:先请学生在阅读中画找出文中描写水的相关句子,读懂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水位上升的示意图,明白文中处处交待洪水的情况,说明洪水越来越凶猛,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串成了故事的一条线索;接着让学生尝试把文中写水的相关句子统统改成“洪水越来越凶猛了”“洪水更凶猛了”,读一读,作比较,明确对环境的描写要尽量和人物的感受紧密相关以引起读者共鸣达到使人身临其境的效果;紧接着,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写作情境,让学生迁移写法,尝试在故事中适时插入环境描写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打动读者。这样的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无缝对接,对小学生提高写作技能水平有实际帮助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源拓流
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借助时代的东风,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进而大力提升小学生的作文实效性,体现在当堂作文和课后作文两个方面:一是在当堂作文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或提供及其广泛而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获得灵感,启发思路;或可以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精彩一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素材;还可以通过云平台等高科技手段即时共享学生的写作成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二是在课后写作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领域更加广阔:有的老师通过班级网站,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有效树立学生写作成就感,激发班级写作热情;有的老师建立网上博客群,组织学生互相PK,友好切磋,在相互的欣赏和修正中一起成长;有的老师利用论坛,组织学生“集体会诊”病文,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中解决共性问题,获得提升;还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和相关杂志报刊出版社进行网上交流,网上投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凡此种种,都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教学有效整合后令人欣喜的巨变。
三、多措并举修改,提升教学实效
作文教学的实效性不仅包括“作”,更包含“改”。贾岛的“推敲”故事千古流传,“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千锤百炼的修改工夫。修改的过程是写作过程中对文章的再理解、再认识的过程,修改文章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章修改能力是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又一重点。
(一)同伴互批——朗读修改提高表达规范
作文写好后,很多学生就将文章束之高阁,不闻不问。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同桌、好朋友、作文水平比自己高的同学皆可,让其帮助修改。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修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别人的文章,将目标定位于找出文章的错字、搭配不恰当的词语、表达不通顺的句子,降低难度,提高同伴互批的针对性。朗读修改法对于发现文章语句是否规范相当有效。学生需要看清字形,轻声读出来,就能发现是否有添字、漏字、是否文通句顺。例如“小区花园里矗立着一棵美丽的凤凰树,我经常和伙伴在树下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发现了“矗立”一词用得不对,可换成“挺立”。
学生对身边同学的作文都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如何,这样设置的互动对话,有一定的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让他们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读别人的作文。此法可谓一举两得,既修正了错误,又提高了发现错误的能力;既通过个别带动群体,又在群体中促进个别;既可让学生从自己的批改实践中获得作文的真知,也可拓展写作面,同时让学生的互相学习的基础上锻炼修改能力。学生在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中体会到朗读修改的乐趣,进而学会评改。
(二)学生自批——“按纲索骥”完善文章逻辑
文章修改,除了关注语言表达之外,文章的谋篇布局的修改更应该进入高年级教师的视野。高年级的的作文教学,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在作文前拟好写作提纲,打好“框架”。如何充分地用好学生拟写的作文提纲帮助培养习作修改能力呢?在一次《我敬爱的老师》作文修改课中,一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
A 开头总起
B 叙述老师让“我“难忘的事例
C 结尾总结
上述提纲思路清晰,首位呼应,总体结构完整。
之后,学生进行了习作。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老师特别关心我。那一天,我生病了,妈妈请了假送我到医院,妈妈忙前忙后……”老师一眼看出了问题,学生却始终未觉。于是,教师让该生在习作完之后“按纲索骥”,看看自己的作文是否执行了之前的“线路图”。通过对照检查,学生发现了“新大陆”——自己写偏题了。原本该重点描写老师,可却写进了太多妈妈的事,文章主人公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于是该生删去了多余的写妈妈的语句,把重点转移到“老师”身上,文章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这种“按纲索骥”的自我修改训练,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提高思考力。长此以往,学生谋篇布局,围绕中心选材表达的能力将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教师导改——立意出新提升文章内涵
作文修改,除了同伴互批,学生自批,教师的作用更不容忽视。高年级习作教学,所谓“好的文章”,不仅要文通句顺,逻辑清晰,更要看立意。文章好不好,立意最重要。因此,在作文修改中,除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导改帮助学生立意推陈出新,提升文章思想内涵。
例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习作时,学生分别围绕“难忘”选材,学生的角度多样,有“公交车上让座”“科技节开幕式表演”“运动会长绳比赛”……但其中一学生的选材角度与众不同,学生紧扣“难忘”,描写了面对校门口一位在寒风中发传单的少年,一位老人和蔼、善解人意地接过少年手中传单,并给予言语温暖的肯定态度;而另一位青年人却不屑鄙夷。通过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写出了两种态度影响少年成长之路的思考。此篇选材和立意,可谓推陈出新,颇有见地和思考。在讲评课上,教师针对诸如“让座”等普遍性的、落入俗套的选材问题组织大家进行评议,同时在文章的立意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使大家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并通过后面的自主修改和师生合作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练训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4]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立足新课标之精神,抓牢基础,开放课堂,有效指导,不断提升,从“写”和“改”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探索。
[1]崔峦.求是·崇实·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国语文》编辑部.语文教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