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教学策略再探

2015-04-17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蒋更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油污金属化学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 蒋更生

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教学策略再探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 蒋更生

结合教学实践,从发挥化学实验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价值;有效设计练习,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探讨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常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为例,研究物质的组成、构成,探究物质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如何有效地完成课程标准和教材设置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发挥化学实验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由教师讲授,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容易产生大脑疲劳,学习效果较差。所以要将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相互配合,使学生既能从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又能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动脑思考,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第3课题“有机合成材料”时,可创设一个化学实验情景,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布料(附有标签),提出:除了根据标签了解布料所用的材料外,你还有别的方法鉴别这一布料所用材料吗?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有的说“通过光泽度来鉴别”。有的说“通过手感来鉴别”。有的说“通过燃烧来鉴别”。经过热烈讨论后,一致认为用燃烧方法来鉴别更稳妥一些。于是通过分组实验,利用燃烧方法来鉴别羊毛线、棉线和合成纤维,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发现并总结羊毛线、棉线和合成纤维燃烧时的不同特点。羊毛接近火焰时先卷缩,燃烧时有毛发的烧焦味,燃烧后灰烬用手指轻轻一压就成粉末;而合成纤维如锦纶接近火焰时迅速卷缩,燃烧比较缓慢,有气味,趁热可以拉成丝,灰烬为灰裼色玻璃状,不易压碎。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表述、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感官体验学习过程,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而且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较好。

二、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的水平,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知识后,学生了解了通过两种实验方法能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①取几支试管分别放入少许不同的金属,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剧烈程度,由此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②把一种洁净的金属浸入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溶液中,观察金属表面是否有物质覆盖,由此可以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教师利用这一生成性课程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镁、铜、锌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根据已学的知识引出探究活动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同小组由此而制定出不同实验方案。方案一: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镁、铜、锌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方案二:把三种金属分别浸入到其余两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方案三:把两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分别浸入硫酸锌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把锌粒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方案四:把两根洁净的铜丝分别浸入硫酸锌溶液和氯化镁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浸入硫酸锌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方案五: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和铜片分别浸入硫酸锌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方案六:把锌粒分别浸入氯化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每一组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理解的程度,都制定出一个实验方案来判断镁、铜、锌三种金属活动性谁强谁弱,由于思路不同,实验方案也不同,到底哪个方案更好些呢?在相互交流了实验方案,教师提出安全注意事项后开展实验,学生加深了对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的规律的认识。这种强调对科学实验方法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在活动中,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价值

举身边熟悉的物质,举生活中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例,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增强渴望学习化学的情感。例如,九年级下册教材第九单元第2课题“溶液的形成”,这一课是关于“乳化现象”的内容,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乳化现象,认识乳化不是溶解。这部分知识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较低,但与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笔者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衣服上沾有油污用水洗不掉,根据生活经验,用什么方法可以去除油污?为什么?举生活中的实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他们积极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拓宽知识面。知道了衣服上沾有油污可用肥皂和洗涤剂洗干净。因为人们把易溶于汽油、酒精等一类的物质叫亲油物质,把易溶于水的物质叫亲水物质。肥皂和洗涤剂主要成分的分子一端亲油,另一端亲水。当遇到油污时,亲油的一端溶入油污中,亲水的一端则留在水里,在油和水之间排列得整整齐齐,将油污团团围住。随着揉搓、冲刷,油污被分散成液滴并脱离附着的表面而被除掉。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价值,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化学知识。

四、有效设计练习,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第2课题“化学肥料”这一课后,为了检查学生是否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道练习:

李红同学帮助父亲去一家生产资料公司购买化肥,该公司化肥售价如下:

猜你喜欢

油污金属化学
从发现金属到制造工具
致命金属
教你一个小妙招轻松去油污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灶台清洁的窍门
感到头疼
金属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