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建设美丽乡村
2015-04-17于善波刘宇会
于善波 刘宇会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建设美丽乡村
于善波 刘宇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正确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五中全会再次重申生态环境质量问题,要求质量总体改善。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内涵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提出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它既秉承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内涵,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至关重要性。“美丽乡村”是以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为特征,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的新农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农业部在2013年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按照这一要求,2013年5月我省制定了《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建设具有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提出了具体要求、安排和部署。我省是农业大省,建设美丽龙江,首先就要建设美丽农村,加快广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步伐。
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源储备日渐匮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正在由点及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因素。
水土资源流失严重。我省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3亿立方米,全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1.2万平方公里,水蚀耕地面积280万公顷,占总耕地的29%,其中黑土耕地水蚀面积150万公顷,占全部水蚀面积的54% 。水土流失造成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计算,黑土区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50年内全部被剥蚀,黑土将不复存在,北大仓将再度变成北大荒。
农业耕地污染严重。一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仍沿袭着粗放掠夺式的经营方式,“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农肥,重耕地作物轻养地作物”,加重了面源污染。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单位有效耕地面积使用化肥量三年平均水平分别为:61.62、93.12、80.49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耕地质量下降。同时,一部分化肥未被有效利用而流入水体,导致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二是农民使用的农膜具有不易降解、不透气、透水性差等特点,随意扔弃的农膜在15~20厘米土壤层形成断层,有机质等养分无法传送,农膜中的添加剂影响土壤-作物系统,破坏土壤结构,导致耕地污染。三是过度放牧是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多年来农民无限制地增加牲畜数量,使草场超载,引起负的外部效应,导致草场大面积退化。另外,人们采草、挖草皮积肥、取土、雨天放牧、滥砍滥伐等活动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大,水散盐留,形成盐碱化。我省土地沙区面积已达到275万公顷,其中沙漠化面积38万公顷,土壤盐渍化面积为57.1万公顷,其中耕地盐渍化面积17.3万公顷。目前,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面积仍在扩展。
农业生产污染严重。一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和管理机制不完善。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大多数乡镇工业企业没有必要的环保设施,工业废气、废水、废渣随意排放,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大量粪便也未经过有效回收和利用,牲畜粪便的利用率不到60%,成为农村新兴的污染源,渗入到地下或进入地表水,使水资源中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二是由于各种病虫害的连年发生,导致农作物产量骤减,为了维持产量和增产,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据统计,只有约1/3的农药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农药进入了水体、土壤或残留在农产品中,造成农产品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
农村生活污染严重。一是农民环保意识差,将生活垃圾、秸秆等农作物任意堆放或者露天焚烧,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二是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我省人均水资源量约占全国人均水量的50%,耕地水量占全国耕地平均水量20%左右,随着工业用水、城乡居民用水量增加与农作物产量增加及干旱程度加剧,水资源短缺。同时氮肥用量增加很快,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是世界氮肥平均用量的3.8倍,硝酸盐在土壤中逐年积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愈来愈重。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致使地下水污染严重,同时,越来越多的非可降解的生活垃圾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从模式层面看,应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以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农业发展模式。黑龙江省建设美丽幸福乡村,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要加快农业科技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业,依靠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以产业为指导,以生态为优势,走一村一品特色之路,做响农业生态品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鼓励发展壮大生态农业,扶持一批以“生态农业”为导向的龙头企业,让生态农业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从技术层面看,应积极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针对我省现存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问题,经济林业、流域综合治理、多种植物共生、防治病虫害等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专家队伍,进行农业科技支持;通过进行技术研发与推广,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保护研究的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广污染处理技术,降低治理成本,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贡献率;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体系,使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逐步合理化,农村环境保护绩效明显,发挥农业科技在农村环保中的主体作用。
从政策层面看,应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资力度。政府在安排国民经济预算时,要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和灵活措施,在资金上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管理、监测、科研机构建设;通过对污染大户缴纳税金、罚款,社会捐助,民间集资,企业投资等进行多元化筹资,并且要确保这些环保资金专款专用,确保环保资金足额到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行“绿箱”扶持政策,对与农业生态环保相关的科研、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等一般性政府服务,与环保措施挂钩的价格补贴,如退耕还林还草、休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补贴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同时,输通渠道,提高农村环保资金的利用效率。
从法律层面看,应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目前,我国己颁布并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因此,应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严格执法,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例如针对目前各地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存在越权批地,超标占地、非法占地的现象,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管理法》对乡镇企业用地的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认真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生态管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历史目标。
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杨松yangsong@fendouzazhi.cn